-
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意外脱出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意外脱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工作室置入PICC的1 26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意外脱出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CC意外脱出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 268例患儿中29例患儿失访被排除,最终纳入1 239例患儿。1 239例患儿共置入1 339例次PICC,PICC意外脱出发生率为5.60%(75/1 3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是否有皮疹、所处时间、所处地点、导管留置时间是其发生PICC意外脱出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儿童PICC意外脱出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护理人员应依据PICC意外脱出的影响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患儿意外脱管的发生,延长PICC留置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名护理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有利于护理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式和创新运行模式,评价"冠名护理工作室"的实践效果。方法: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展门诊专科护理服务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细化诊疗服务、优化就诊流程、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形成以护理专家姓名命名的护理工作室,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长期随访,建立完整的"冠名护理工作室"运行模式。统计"冠名护理工作室"运行前(2018年1—12月)和运行后(2019年1—12月)护理门诊量,比较运行前后接诊患者资料、运行后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冠名护理工作室"护理门诊量运行前为1 332例次,运行后为1 346例次,复诊预约再次就诊患者占比由运行前的63.59%(847/1 332)上升至运行后的70.51%(949/1 346),经医生转诊患者占比由运行前的10.66%(142/1 332)上升至运行后的12.93%(174/1 346);运行后患者总体满意度达96.97%(993/1 024);形成了护、教、研三位一体的专科护理发展模式。结论:"冠名护理工作室"的开展,促进了专病护理学科特色和专科护理服务的品牌建设,有利于解决门诊、住院患者的疑难护理问题,符合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专科护理人员的价值,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天坛医院-丰台区智慧家医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与丰台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遴选26名社区全科医生,与其他专科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北京天坛医院-丰台区智慧家医工作室,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一体化的健康管理,通过云平台实现患者的远程预约和信息共享,同时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松散型区域医疗联合体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下社区儿科服务模式的实践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时期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时期,为响应优化升级社区儿童健康服务的要求,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儿科门诊。通过社区硬件配置、儿童健康人才梯队培养、服务时间与项目的延展、加入儿联体配置资源、优化内部制度管理等方式初步构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下的社区儿科服务模式。文章梳理建设经验与运行反馈,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社区儿科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儿科广泛开展,有效整合儿科儿保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构建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阐述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的基本思路;论述了如何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构建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平台"为中心,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医疗相关企业、技术公司为主体,以创业学院、创业实验室、创新工作室、创业公司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在这"生态圈"中,组织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渐分享利益、资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R软件和CiteSpace的名医工作室传承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工作室的成果评价名医工作室建设效果及各验收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R软件统计2010—2018年立项的国家级名医工作室相关数据,利用雷达图进行优势分析;计算Spearman相关性系数,用R软件绘制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热图;计算机检索建设期内工作室成员发表的论文,经Refworks格式转化后,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6篇文献,涉及25个评价指标,22个国家级名医工作室;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论文数(v3)与整理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数(v1)等6组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8组指标有明显负相关性;耳鸣、失眠、卵巢早衰、针刺及针灸疗法等是研究热点。结论:评价名医工作室建设效果时应综合各项指标全面衡量,适当控制成员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解读和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韦氏三联九针是"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工作室团队治疗多种眼病,尤其是视神经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针灸处方,临床实践显示疗效较好。笔者对韦氏三联九针法的起源、选穴配穴思路,三联不同部位的针刺手法操作要领进行了解读,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在遵循针灸理论基础上,传承并发展的三联九针法,可较大程度提高针灸治疗眼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学科协作下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规范化管理,为帕金森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及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康复质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就诊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进行合理设置,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诊疗过程中的服务对象,确定护理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团队由运动障碍性疾病科护士长领导,采取多学科协作,其团队共12名成员,对就诊的患者建立电子档案,并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与结构、个体完成任务或动作的能力以及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客观、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分析工作室工作量、患者满意度,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用药依从性。结果:自2018年4月帕金森照护工作室开设以来,12名成员轮流出诊,共接诊患者168例帕金森患者。帕金森患者对照护工作室的评价较高,非常满意率达95.6%。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帕金森照护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识和用药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稳步成长 勇于创新——寄语年轻全科医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顾湲,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教授。30余年来从事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女医师协会全科医学专家委员会主委、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常委、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全科医疗分会会长、WONCA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副总编等。近年来创建了顾湲家庭医生咨询工作室,开发患者为中心的家医签约服务、慢病与健康管理、社区家庭护理、医养结合等基层适宜技术,培养带动了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建设与能力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抑郁症中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治疗抑郁症的药证关系与核心处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19年11月30日收录的中医治疗抑郁症相关期刊论文,以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中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医案中的抑郁症医案,筛选抑郁症医案数据,用Excel 2010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规范饮片名后以古今医案云平台(V 1.5)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共纳入有效验案632个,涉及药物527味,共得到高频中药23种,使用频次最高者为柴胡;用药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多;归经以肺、肝、心、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物关联规则25条,四诊信息-中药关联规则13条。结论:中医治疗抑郁症多治以疏肝理气、清心安神,以柴胡、郁金、白芍、川芎、炒酸枣仁为基础方,予当归、麦冬、合欢皮、远志、茯苓等药作加减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