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孤立性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为表现的儿童巨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临床中遇到无法解释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升高时,需要考虑到巨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症的可能。本病例为1例3岁女童发现血清AST活性孤立性升高,围绕引起AST升高的常见病因进行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检测,其沉淀活性为98.7%,诊断为巨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MAPK信号转导通路探究异甘草酸镁对刀豆蛋白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将2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MgIG组(4只)、Con A组(6只)、Con A + MgIG干预组(6只).小鼠Con A(25 mg/kg)尾静脉注射12 h,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干预组提前1 h给予MgIG(30 mg/kg)腹腔注射.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干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10,IP-10)水平,检测IL-6、IL-1β、TNF-α、IP-10的mRNA相对表达量.体外实验中小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0 ng/ml)分别处理30 min、1 h、2 h和4 h,干预组小鼠腹腔单核巨噬细胞用MgIG(25 μg/ml)预处理1 h,检测IL-6、IL-β、TNF-α、IP-10炎症因子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p38 mitogen activited protein kinase,p-p38)、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c-JunN-terminalkinases,p-JN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Erk)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 A组相比,Con A + MgIG干预病理切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清炎症因子[IL-6:(10695.71±4861.94)pg/ml vs(27650.88±5701.79)pg/ml;IL-1β:(13.37±8.18)pg/ml vs(56.55±9.29)pg/ml;IP-10:(3298.43±534.95)pg/ml vs(7413.38±1497.78)pg/ml;TNF-α(63.27±13.97)pg/ml vs(97.06±21.26)pg/ml]及mRNA相对表达量(IL-6:5.23±1.63 vs 16.06±4.55;IL-1β:0.88±0.45 vs 5.44±0.94;IP-10:126.24±29.54 vs 454.40±114.81;TNF-α:9.55±2.75 vs 16.46±3.98)均显著降低(P均<0.05).体外实验表明,与LPS诱导的模型组相比,MgIG干预组p-p38、p-Jnk、p-Erk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同时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IL-6:3627.91±1491.16 vs 6630.40±1149.59;IL-1β:259.92±49.47 vs 658.06±95.06;IP-10:4088.38±790.20 vs 7762.08±1007.42;TNF-α:117.09±15.29 vs 194.56±25.14)也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MgIG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降低炎症反应显著改善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为MgIG在改善肝损伤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新生儿CM V感染情况及其与连接蛋白Cx2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 V)感染情况及其与连接蛋白Cx26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2014年5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0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CMV-DNA阴性新生儿作为甲组,62例CMV-DNA阳性新生儿作为乙组,采集两组新生儿的脐血,根据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两组新生儿的Cx26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追踪两组新生儿的听力情况,同时分析两组新生儿的血生化情况,分析新生儿的听力检测结果、Cx26基因变异情况和CM V感染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甲组新生儿的血生化指标检测均无异常,乙组新生儿中有27例新生儿为肝功能异常型的先天性CM V感染,而另外35例新生儿为肝功能正常型的先天性CM V感染.乙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酸转氨酶(ALT)值均高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57、15.73、12.04,均 P<0.05).甲组中有36例通过听力初筛,其余6例通过听力复筛.乙组肝功能正常型新生儿中,24例通过听力初筛,4例通过听力复筛,其余7例新生儿中3例经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判断为异常;乙组肝功能异常型新生儿中,8例通过听力初筛,6例通过听力复筛,其余13例新生儿中有8例经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判断为异常.在控制感音神经性聋变量时进行偏相关分析,Cx26基因突变与CM V感染的相关系数 r=0.571,P<0.05;在控制CM V感染变量时进行偏相关分析,感音神经性聋与Cx26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系数 r=0.209,P<0.05;在控制Cx26基因突变变量时进行偏相关分析,感音神经性聋与CM V感染之间的相关系数 r=0.381, P<0.05.结论 新生儿CM V感染会使其Cx26基因发生突变,并且会进一步损害患儿的听力,其中肝功能异常型CM V感染会大大增加患儿出现感音性神经性聋和Cx26基因突变的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解毒护肝汤对药物性肝损伤大鼠MIP-2和MIP-1β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血清生物标志物,炎性因子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的表达,观察解毒护肝汤对药物性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灌服对乙酰氨基酚方法复制药物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宾组(44.1 mg·kg-1),解毒护肝汤高、中、低剂量组(63,31.5,15.75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液灌胃,连续给药30 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苹果酸脱氢酶(MDH),对氧磷酶1(PON1),谷氨酸脱氢酶(GLDH),精氨酸(ARG),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PN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MIP-1β的蛋白表达情况;用单荧光免疫组化观察MIP-2的蛋白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肝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DBIL,PON1,ARG,GLDH,MDH,PNP,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 <0.05,P<0.01),肝组织MIP-2,MIP-1β蛋白阳性表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解毒护肝汤中、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活性及胆红素含量(P<0.05,P<0.01),解毒护肝汤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PON1,MDH和TNF-α的含量(P<0.05),解毒护肝汤中剂量组明显降低ARG,MDH的含量(P<0.05),解毒护肝汤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肝组织MIP-2,MIP-1β蛋白的表达,解毒护肝汤中剂量组效果最优,各给药组对肝细胞病理形态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解毒护肝汤中剂量组的护肝效果较优,且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TNF-α的含量,进而影响趋化因子MIP-2和MIP-1β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预防炎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EB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肺炎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EBV感染I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肺炎分为肺炎组及非肺炎组.记录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热程、最高体温、肝大小、脾大小、淋巴结大、眼睑水肿、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变异淋巴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外周血巨细胞病毒(CMV)抗体、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EBV-DNA载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对2组上述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M并肺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 923例患儿中合并肺炎133例,占1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程、肝大小、脾大小、MP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程、肝大小、MP抗体滴度是EBV致IM患儿并肺炎的危险因素(P =0.013、0.028、0.014).热程预测IM并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4,最佳临界值为7.5 d(P =0.000);肝大小预测IM并肺炎的AUC值为0.590,最佳临界值为2.65 cm(P =0.003).结论 儿童EBV致IM并肺炎的发病率较高,外周血MP抗体滴度≥1:160、热程>7.5 d、肝肋下>2.65 cm为IM患儿并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易感性及听力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的相关性及其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于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出生或就诊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86例新生儿为研究组,抽取未发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23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氨酸转氨酶(ALT)以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比较两组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率及突变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听力随访结果以及不同程度耳聋人数占比.统计听力有问题的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与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听力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TBiL、ALT、AST水平分别为(19.58±4.32)μmol/L、(48.76±10.43)U/L、(69.48±18.76)U/L,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10.87±4.49)μmol/L、(28.77±9.35)U/L、(38.14±13.08)U/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27例(31.39%),对照组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4例(1.7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随访结果比较发现,研究组新生儿未通过初筛47例(54.65%),对照组新生儿未通过初筛28例(1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和新生儿发生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新生儿连接蛋白Cx基因突变与巨细胞病毒感染之间存在相关性,发生突变的新生儿更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且听力障碍发生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巨大肝癌破裂出血射频消融治疗后迟发性消融灶结肠内瘘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0.3760/cma.j.issn.0253?3766.2019.06.015患者男,65岁,因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3 h,急送附近医院诊疗.生命体征:体温36.7℃,脉搏11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8/65 mmHg.患者合并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105 g/L,给予输红细胞悬液4 U和血浆400 ml.生命体征平稳后,急诊行腹部CT平扫,可见肝右后叶巨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0.4 cm×7.8 cm,肝周和腹腔内可见大量积液,提示巨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破裂出血.进而行经导管动脉栓塞(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治疗. TAE治疗后,患者病情暂时平稳,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11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88 mmHg.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腹部膨隆,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4×109/L,血红蛋白121 g/L,丙氨酸转氨酶591.6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3.0 U/L,总胆红素23.5 μmol/L,白蛋白34.0 g/L,C反应蛋白89.0 mg/L,凝血酶原活动度79%,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e抗体、核心抗体均阳性.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后下段巨大HCC栓塞术后,最大截面积为10.4 cm×7.8 cm,癌灶呈外生性突入腹腔,与结肠肝曲关系紧密;腹腔内大量积血,并可见外溢造影剂.入院诊断:巨大HCC破裂出血;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动脉栓塞术后.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alliSpheres治疗巨块型肝癌短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CalliSpheres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巨块型肝癌患者16例,使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单次或多次进行治疗,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并分析白蛋白、总胆红素(TBiL)等实验室指标及相关术后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术后1个月的客观缓解率(ORR)为93.75%,疾病进展(PD)为6.25%.其中,8例患者多次接受载药洗脱微球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治疗,完全缓解(CR)及部分缓解(PR)均为50%,疗效优于单次DEB-TACE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7d的TBiL、丙氨酸转氨酶(AI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白蛋白水平下降,肝功能于术后1个月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且并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 CalliSpheres载药微球为巨块型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且重复行DEB-TACE治疗的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沙利度胺对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片组(阳性对照组)、沙利度胺组,每组6只.每周一和周四,正常组小鼠腹腔注射橄榄油10μL·g-1,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沙利度胺组小鼠腹腔注射体积分数0.6%CCl4(10μL·g-1),连续6周;造模第5周开始,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3.5 g·L-1复方甘草酸苷片混悬液灌胃(35 mg·kg-1·d-1);沙利度胺组小鼠给予3.0 g·L-1沙利度胺混悬液灌胃(30 mg·kg-1·d-1),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μL·g-1),各组小鼠每日灌胃1次,连续2周;各组小鼠均于每周一测体质量;第6周末次给药2 h后,使用毛细管眼眶取血0.6 mL,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取血后采用过量七氟烷麻醉处死小鼠,取肝组织,计算小鼠肝指数(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100%);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细胞状态,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表达.结果 造模第0、1、2、3、4、5、6周各组小鼠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末,模型组小鼠肝质量及肝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阳性对照组和沙利度胺组小鼠肝质量及肝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沙利度胺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肝质量及肝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沙利度胺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阳性对照组及沙利度胺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沙利度胺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阳性对照组及沙利度胺组与正常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及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沙利度胺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细胞结构完整,排列规则,肝小叶结构清晰;模型组小鼠肝组织汇管区与门静脉周围肝细胞大量空泡样坏死,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不完整;阳性对照组和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汇管区与门静脉周围肝细胞有少量空泡样坏死,排列基本规则.Masson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无明显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小鼠肝汇管区门静脉与中央静脉周围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且有少量桥接形成;阳性对照组和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局部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周围有少量胶原纤维增生.模型组小鼠肝组织Masson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阳性对照组和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Masson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对照组与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Mass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组织中存在少量CD68和CD163阳性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CD68阳性表达相对增强,CD163阳性表达相对减弱;与模型组比较,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中CD68阳性表达相对较弱,CD163阳性表达相对较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沙利度胺组小鼠肝组织中CD68阳性表达相似,CD163阳性表达较强.结论 沙利度胺可有效改善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显著减轻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肠道菌群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儿童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患儿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5月到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1例重症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41)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联合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拟杆菌属)、CMV-DNA、CMV-IgM转阴率及预后.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患儿肠道芽胞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属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儿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CMV-DNA、CMV-IgM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个月,联合组患儿治愈率、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 vs 2.50%,x2=1.012,P=0.314).结论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促进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患儿肝功能和病毒清除率,从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