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5—7月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取右眼为实验眼,行上直肌后退术。实验组手术结束前在上直肌与Tenon囊间涂抹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不予处理。术后1、2周时分别观察2组实验动物球结膜充血程度评分和上直肌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眼外肌肉及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组间结膜充血评分比较采用 t检验,球结膜瘢痕化程度分级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1周时,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评分为1.5±0.4,对照组为2.8±0.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轻( t=6.37,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较少( t=17.86, P<0.001);术后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明显较轻( t=8.22,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更少( t=18.65, P<0.001)。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紊乱,且术后2周时较1周时对比更加明显。2组眼外肌在巩膜上生长情况均良好。 结论::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可减轻斜视矫正手术后兔眼肌肉瘢痕粘连的形成,同时减轻术后充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巩膜胶原交联技术在防控病理性近视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发生率逐年升高,低龄化趋势明显,近视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巩膜是近视发展的靶向器官,当近视发生和发展时,巩膜组织的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导致其张力性降低,从而引起眼轴进行性增长和后巩膜的扩张。巩膜胶原交联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巩膜组织的硬度、抗张力性,在近视防控特别是病理性近视防治方面有很大潜力。目前,巩膜胶原交联技术在病理性近视防治的研究均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且安全性仍有很大的争议,多种因素可影响其安全性。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开展,安全性是首要条件,全面认识巩膜胶原交联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安全性,可以为巩膜胶原交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络膜骨瘤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脉络膜骨瘤扫频源OCT(SS-O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经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FFA和(或) ICGA、B型超声和(或)CT检查确诊为脉络膜骨瘤的61例患者7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20只眼,女性44例53只眼;平均年龄(33.5±12.7)岁。单发肿瘤71只眼(71个瘤体),多发肿瘤2只眼(4个瘤体,每只眼各2个瘤体)。参照文献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及FAF检查结果,将瘤体分为钙化区(较新鲜瘤体)和脱钙区(较陈旧瘤体)两类。采用SS-OCT对患眼瘤体进行扫描,根据肿瘤位置以及大小选取适当和相应的扫描模式。观察瘤体的SS-OCT影像特征,包括瘤体内部反射特点、瘤体对脉络膜血管的影响以及瘤体表面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变化。结果:73只眼共75个瘤体中,7个瘤体仅有脱钙区,5个瘤体仅有钙化区,其余瘤体均有钙化区和脱钙区。SS-OCT显示钙化区视网膜内层均保存完整,而外界膜、椭圆体带、嵌合体带以及RPE等视网膜外层结构可有异常;脱钙区的视网膜外层及RPE结构全部受损。所有瘤体脉络膜毛细血管以及大部分中、大血管层结构均消失,取而代之呈现"海绵"状(39个瘤体)、"丝瓜络"样(11个瘤体)、"板层"样(10个瘤体)、混合型(12个瘤体)以及不规则样(5个瘤体)外观。瘤体内可见强反射板层线(71个瘤体)、强反射水平线(47个瘤体)、弱反射管腔(水平、垂直、圆形分别为39、42、41个瘤体);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所有瘤体的脉络膜巩膜交界面可见,并可见睫状后动脉穿入巩膜层。结论:脉络膜骨瘤在SS-OCT图像可清晰呈现特征性的"海绵"状、"丝瓜络"样、"板层"样、混合型以及不规则样五种外观,伴有瘤体内特有的强反射板层线、水平线和弱反射管腔。骨小梁样中强反射物质可位于中断的Bruch膜上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视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是全球性重大卫生问题,中国更是近视大国,发病率和总人数居世界首位。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在近视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抗氧化、抗新生血管及巩膜交联术等方法均可通过抑制炎症发挥治疗近视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近视及其并发症,因此调控炎症也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现笔者对炎症反应在近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与防控近视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巩膜交联在病理性近视和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是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病理性近视主要由眼轴的异常增长引起,其中巩膜生物力学减弱是病理性近视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通过加固后巩膜提高巩膜硬度来防止眼轴增长已成为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巩膜交联来直接加强巩膜硬度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尚处于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阶段。主要的巩膜交联方式包括核黄素加紫外线A光照射交联法和化学交联剂交联法。通常情况下,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更易罹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和近视早期临床表现相似,发病机制亦有相同之处,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强化巩膜、改善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减少眼轴增长和巩膜形变的机制在这2种疾病的治疗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此外,巩膜交联法是否在治疗青光眼、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巩膜交联在青光眼、近视治疗中的动物实验、体外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并分析巩膜交联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度近视血管旁异常与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血管旁异常(PVA)的形态特征,初步分析PVA不同表现与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MT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6~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中老年HM伴PVA患者42例7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6例24只眼,女性26例48只眼;年龄(56.71±8.10)岁;屈光度(-13.05±3.10)D;眼轴长度(AL)(28.22±1.04)mm。根据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将PVA形态分为血管旁微皱褶(PM)、血管旁囊肿(PC)、血管旁板层裂孔(PLH);MTM分为T0~T5级,其中MTM≥T3级定义为严重MTM。观察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状态,记录玻璃体后脱离(PVD)状态,并将其分为完全型PVD、部分型PVD。部分型PVD根据玻璃体视网膜粘连部分分为黄斑中心凹粘连和血管旁粘连。联合超广角眼底照相将后巩膜葡萄肿(PS)分为6型。与MTM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72只眼中,存在PM、PC、PLH分别为72(100.0%,72/72)、62(86.1%,62/72)、29(40.3%,29/72)只眼。其中,单纯PM、PM合并PC和PM、PC、PLH并存者分别为10(13.9%,10/72)、33(45.8%,33/72)、29(40.3%,29/72)只眼。部分型PVD者42只眼(58.3%,42/72),其中黄斑中心凹粘连、血管旁粘连分别为22(52.4%,22/42)、24(57.1%,24/42)只眼。存在PS者50只眼(69.4%,50/72),其中Ⅰ~Ⅳ型分别为27(54.0%,27/50)、21(42.0%,21/50)、1(2.0%,1/50)、1(2.0%,1/50)只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比值比( OR)=16.139,95%可信区间( CI)4.062~64.120, P<0.001]、PS( OR=4.212,95% CI 1.234~14.378, P=0.022)、血管旁玻璃体视网膜粘连( OR=3.478,95% CI 1.354~11.124, P=0.036)是PM、PC、PLH并存的危险因素。存在MTM者58只眼(80.6%,58/72),其中T1级19只眼(26.4%,19/72),为最常见类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M发生与PS( OR=4.190,95% CI 1.240~14.157, P=0.021)及PM、PC、PLH并存( OR=11.323,95% CI 1.389~92.311, P=0.023)呈显著相关;与PVD( OR=1.889,95% CI 0.580~6.150, P=0.291)、不同类型PS( OR=2.778、1.786,95% CI 0.700~11.023、0.445~7.167, P=0.146、0.413)不相关。单纯PM、PM合并PC和PM、PC、PLH并存者严重MT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43, P<0.001)。 结论:PM是中老年HM患者出现PVA的最常见、最早表现;AL、PS及血管旁玻璃体视网膜粘连是PM、PC、PLH并存的危险因素;PVA三种形态并存可能是严重MTM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2023摘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研究是一个动态且快速变化的领域,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对于近视病因更好的解释并介导了新的近视防控策略。在2019年,国际近视研究院(IMI)收集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近视相关主题的白皮书,并在2021年更新了证据摘要。本文中,我们对过去2年的关键主题进行总结。动物模型研究继续探索光的波长和强度对眼球生长的影响,以及新的药物和巩膜之间的交联作为减缓近视的潜在策略。随着对于近视早期干预的重视,"近视前状态"也得到关注。尽管高度近视中眼球结构的分类和定义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使用IMI的标准定义近视(≤-0.5 D)和高度近视(≤-6.0 D)。临床试验表明,结合多区、微透镜或扩散光学的新型眼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讨论了影响软性多焦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因素。局部使用阿托品仍然是唯一可广泛获取的药物治疗方法。高浓度阿托品的反弹现象在低浓度阿托品或光学干预下并不明显。总的来说,近视控制治疗对视力功能的不良影响很小,且普遍安全,佩戴时间延长和联合治疗会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一种新兴的针对儿童的光疗法仍需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以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鉴于近视控制策略的成功,本文重点讨论在临床试验中纳入对照组的伦理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对于临床试验方案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时间与视网膜损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照射时间下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术对兔视网膜的影响,寻找照射的安全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0 min组)和照射10、20、30及40 min组,每组12只,均取左眼进行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370 nm,10 mW/cm 2)。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生化反应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并比较各组视网膜组织中SOD、CA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有序,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层状结构完整,光感受器细胞内节线粒体结构完整,线粒体嵴结构连续,照射10 min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结构损伤逐渐加重。各组视网膜组织中MDA浓度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5.25, P<0.05),其中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分别为(11.31±1.84)、(14.94±1.04)和(18.25±1.42)nmol/mgprot,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3±0.02)nmol/mgpro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MDA浓度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及SOD、CA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逐渐降低,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4.09、34.18、35.60、115.75、78.86,均 P<0.05),其中照射20、30、40 min组与对照组比较,照射20 min、30 min、40 mi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10 mW/cm 2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照射兔眼10 min是安全的,照射时间过长可引起视网膜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分级及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以指导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发病率高,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