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超声辅助下前臂中下段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频CDU辅助下应用前臂中下段游离骨间后动脉(PIA)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12例手指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其中左手8例,右手4例;软组织缺损指别:拇指2例,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1例,缺损部位:指掌侧1例,指侧方6例,指背5例,均伴有肌腱和(或)指骨外露,缺损面积2.0 cm×1.8 cm~5.0 cm×3.0 cm。术前应用高频CDU扫查前臂中下段PIA穿支血管来源、数量、管径、走行方向、血流动力学等特点,选择管径粗、流速快的穿支作为最佳穿支血管并进行精准体表定位,以此穿支点作为皮瓣中心在前臂中下段设计、切取皮瓣,游离移植覆盖手指缺损创面,术中验证术前超声定位穿支的准确性,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6.0 cm×3.5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微信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温度及供区瘢痕。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共在前臂中下段探测到直径为0.3 mm以上PIA穿支22条,其中1条3例、2条8例、3条1例,术中证实穿支实际位置与术前标记位置偏差均在5.0 mm以内。术后11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拆线、抬高患肢等处理后成活。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皮瓣感觉恢复至S 2~S 3+,供区仅留1条线形瘢痕。 结论:对于PIA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面积手指软组织缺损,术前应用高频CDU定位穿支,术前能精确定位,供区损伤小,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定低温环境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的保暖性能测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测评特定低温环境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的保暖性能,为其后续研制和脱险人员水面待援时间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5名受试者穿着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置于水温(-1.0±1.0)℃,气温(-2.0±1.0)℃,风速(9.0±0.2)m/s的低温环境,观察其核心体温、平均体表温度及心率变化,记录其主观感受和耐受时间。结果:5名受试者的核心体温、平均体表温度、心率均在正常范围;耐受时间均超过6 h,最长为6.5 h。结论:新型快速上浮脱险服在特定低温环境下的保暖性能可维持6 h以上,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探索"按之则热气至"的按压次数-热效应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背景 推拿量效关系的客观测量方法越来越多,但将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与推拿量效关系结合的研究较少.目的 通过对比不同的叠掌按压法次数(3、5、7 次)下治疗区域温度值、肌张力、压痛阈值变化,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运用于推拿量效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 2021-06-17-12-24 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推拿科招募 18 例胸椎小关节紊乱(病变节段在T3~T4)患者.将患者分为按压7次组(n=6)、按压5次组(n=6)、按压3次组(n=6),接受叠掌按压法治疗,次数分别为 7、5、3 次.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获取患者全身的红外热像图,提取病变区域的平均温度值;运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病变胸椎处旁竖脊肌的肌张力;运用痛阈测定仪测量病变胸椎棘突旁体表部位的压痛阈值.结果 按压3次组干预后的T3棘突右旁开0.5寸(T3 R)温度值及T4棘突右旁开0.5寸(T4 R)温度值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三组T3 棘突左旁开 0.5 寸(T3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3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棘突左旁开 0.5 寸(T4 L)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T4 L在 0.8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2 kg的力下肌张力、T4 R在 0.5 kg的力下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7 次组干预后T3 R在 0.2、0.5 kg的力下肌张力高于干预前(P<0.05).按压 3 次组干预后T3 L、T3 R、T4 L、T4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按压 7 次组干预后T3 L、T3 R压痛阈值低于干预前(P<0.05).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按压次数较少可能产生较好的疗效.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作为推拿量效关系的测量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问题可进一步为红外线热成像与推拿的关系提供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图特征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介入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丛状血管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丛状血管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5例临床诊断为丛状血管瘤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口服强的松治疗,评估临床症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疗效分为治愈、基本治愈,缓解和无缓解.结果 12例纳入本项研究,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8±3.1)岁,共行介入栓塞化疗17次,平均1.4次/例.临床表现:病灶单发11例,1例患儿存在2个病灶;病灶位于下肢4例,头颈颌面部4例,上肢2例,胸背部2例.病灶大小为3 cm×3 cm~10 cm×15 cm.病灶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表面可触及多发小结节样物,质地稍韧;12例患儿病灶皮温增高(100%),8例伴病灶触痛(66.7%),5例出现病灶处多毛、多汗(41.7%),瘙痒不适3例(25%).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治愈1例(8.3%),基本治愈8例(66.7%),缓解3例(25%),无缓解0例,有效率100%.并发症:12例患儿术后病灶均出现红肿伴疼痛,1~2周后症状缓解;6例(50%)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口服糖皮质激素后副反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丛状血管瘤安全性好,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使肿瘤缩小,降低瘤体表面温度,减少患儿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同俞穴体表温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②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著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水下爆炸冲击试验中舰员及舰体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监测舰艇在遭受水下非接触爆炸冲击试验过程中所受冲击作用大小及舰员的生理参数变化,为实船水下爆炸冲击试验的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在水面舰艇遭受水下1000 kg TNT当量的沉底水雷相距100 m的非接触爆炸冲击作用时,利用动态多参数生理记录检测仪(简称生参仪)对处在舰艇不同位置的9名舰员和1名模拟假人进行生理指标(心电图、心率、呼吸率、体表温度)及两轴向加速度值(Gz、Gy)监测记录;假人只监测Gz、Gy值.同时在舰艇内多个部位安放生参仪检测盒,监测记录舰体所受冲击力的大小.结果 人体表心脏水平所受冲击力Gz值为(0.23~2.17)G,Gy值为(-0.39~0.66)G,在人体可承受的范围内.假人体胸部所受冲击力Gz值为(0.13~1.92)G,Gy值为(-0.42~0.85)G,高于同一位置的真人体.舰体所受Gz值为(3.41~>9)G~(-2.90~-5.45)G;Gy值为(0.91~2.98)G~(-0.49~-1.82)G,明显高于人体所受的冲击强度.爆炸前、后舰员的心率及呼吸率明显增快,爆炸前最快心率(107~171)次/min,最快呼吸率(22~29)次/min;爆炸后最快心率(113~155)次/min,最快呼吸率(24~33)次/min,爆炸后30 min内平均心率和平均呼吸率均高于爆炸前,平均心率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929,P=0.019).体表温度爆炸前后无明显变化.爆炸过程中没有发生人体损伤.结论 水下爆炸冲击试验对人体自主神经功能有较大影响,本试验中舰员所受冲击作用强度及生理参数变化在安全范围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控制性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临床上可使用的控制性低温方法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脑保护中的治疗价值.尤其对暂无新型温度反馈调控装置的单位,观察此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的应用,以期对临床救治提供一种有效且可实施的控制性低温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本科住院的心肺复苏术后采用联合控温法患者10例.记录低温启动时间、温度达标时间、低温维持时间以及复温时间,降温方法、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10例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到低温启动时间为30~200 min,平均(95.0±71.6) min;均采取体表联合血管内降温方法;温度达标时间为45~180 min,平均(101.0±37.6)min;低温维持时间为24~72 h,平均(38.2±17.0)h;控制核心体温在34.0~35.8℃,波动范围在(0.7±0.2)℃;复温至37℃持续时间为8~14h,平均(11.6±1.6)h: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1例肺部感染加重,1例血小板下降,1例低血钾.10例中存活7例,出院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结果(75.6±103.3)ng/mL;出院时,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在3~5分.结论:体表体内联合控温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该方法降温合理,控温平稳,不良反应少,能够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身冷冻疗法(-110℃)对赛艇运动员体温及心血管系统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全身冷冻疗法(WBC,-110℃)对赛艇运动员体温及心血管系统参数的影响以及体重指数(BMI)与总体表温度平均变化幅度(△Tsk)是否存在相关性,评估WBC(-110℃)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30名男子赛艇运动员(21.9±3.9岁)和30名女子赛艇运动员(22.6±3.3岁)在一10℃和-60℃准备仓分别预适应30 s,然后进入-110℃干预仓暴露120 s,出仓后静坐于室温20℃的休息室自然复温30 min.测量和记录安静状态,WBC后即刻、5 min、15 min和30 min的体表不同部位温度、核心温度(口腔)、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单次WBC(-110℃,120 s)后,所有受试者WBC后即刻、WBC后5 min、15 min和30 min的前额、上臂、前臂、股四头肌、腓肠肌及总体表温度均非常显著性低于WBC前(P<0.01);WBC后即刻记录到的最低体表温度部位是腓肠肌(10.7℃±4.9℃);女性受试者的总体表温度平均变化幅度(△Tsk)大于男性(P<0.01).单次WBC(-110℃,120 s)后核心温度(口腔)无显著性变化(P>0.05).(2)△Tsk与总样本BMI存在负相关(r=-0.153,P<0.01);双变量的回归方程为△Tsk=27.3-0.54*BMI.(3)男性受试者单次WBC(-110℃,120 s)后即刻收缩压和舒张压急剧升高(P<0.01),WBC后5 min开始呈现下降趋势,WBC后30 min仍低于安静基础值(P<0.01).女性受试者WBC后即刻收缩压和舒张压急剧升高(P<0.01),WBC后5 min收缩压开始呈现下降趋势,WBC后30 min仍低于安静基础值(P<0.01);但舒张压回落至安静基础值后不再发生变化(P>0.05).(4)男性受试者单次WBC(-110℃,120 s)WBC后即刻心率出现明显下降(P<0.01),下降幅度为7.0±5.2次/分;WBC后继续呈下降趋势,WBC后30 min仍低于安静基础值(P<0.01).女性受试者WBC后即刻心率出现明显升高(P<0.01),升高幅度为7.3±4.7次/分;WBC后5 min开始呈下降趋势,WBC后30 min仍低于安静基础值(P<0.01).结论:单次WBC(-110℃,120 s)能导致体表温度快速下降,女性赛艇运动员降温效果优于男性,该方法导致冻伤的危险性极小.BMI是影响WBC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选择干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人群体成分的差异因素.WBC升高血压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不会对血压正常的健康人群造成危害.受试者的性别、训练年限和竞技水平等可能会影响WBC干预后心率变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外热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双下肢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并分析受试者大腿、小腿、足背、足趾及足底平均温度的数据图像,为红外热像仪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提供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选取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Ⅱ期和Ⅲ期患者和20例健康人对照组,运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双下肢红外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人红外热像图双下肢皮温分布呈左右对称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双下肢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远端不同程度低温改变,呈蓝色或蓝黑色;观察组患者大腿、小腿、足背、足趾、足底的平均温度均比健康人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患者患肢大腿、小腿、足背、足趾、足底分别较Ⅱ期患者的体表皮温低,其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检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够敏感显示患者双下肢的温度差异.且检查时患者无痛苦,疾病信息及图像易于储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