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分化因子- 15和血管外肺水指数在ARDS患者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 15(GDF-15)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18~75岁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机械通气、抗感染、维持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内环境稳定、血液净化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并于入科后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4、48、72 h的EVLWI;同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GDF-15水平。根据ARDS 2012柏林标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治疗前后EVLWI、GDF-15水平。此外,GDF-15以3 458 ng/L、EVLWI以15 mL/kg为界限,比较分析不同GDF-15或EVLWI水平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结果:共入选82例ARDS患者,轻度22例,中度28例,重度32例。中、重度组ARDS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GDF-15、EVLWI水平均高于轻度ARDS者。重度ARDS患者GDF-15和EVLWI水平均高于中度组,除治疗24 h GDF-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ng/L:3 900.41±546.43比3 695.66±604.73, P>0.05),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DF-15(ng/L):治疗前为3 786.11±441.45比3 106.83±605.09,48 h为3 895.48±558.96比3 333.29±559.66,72 h为3 397.33±539.56比3 047.53±499.57;EVLWI(mL/kg):治疗前为19.06±1.91比14.31±1.50,24 h为18.56±2.23比13.26±1.69,48 h为17.23±1.76比12.45±1.36,72 h为15.47±1.81比11.13±2.19,均 P<0.05〕。根据截断值处理,GDF-15≥3 458 ng/L和GDF-15<3 458 ng/L者各23例,EVLWI≥15 mL/kg、EVLWI<15 mL/kg者各23例;高GDF-15者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低GDF-15者〔ICU住院时间(d):21.22±2.69比15.37±3.14,28 d病死率:56.5%比21.7%,均 P<0.05〕;高EVLWI患者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也显著高于低EVLWI患者〔ICU住院时间(d):18.45±2.61比14.98±2.75,28 d病死率:47.8%比17.4%,均 P<0.05〕。 结论:GDF-15和EVLWI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AR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且高GDF-15和EVLWI水平与ARDS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对术后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03例老年(年龄≥65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资料。入院时根据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分为营养正常组55例(GNRI≥92)和营养不良组48例(GNRI<9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性别、受伤侧别、Neer骨折分型、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而营养不良组患者年龄较营养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9~16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营养正常组与营养不良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24±0.68)、(8.94±0.89)g/dL,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3.9±1.3)、(5.8±1.2)d,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4.5%(8/55)、60.4%(29/4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11/55)、39.6%(19/48),术后1年内病死率分别为1.8%(1/55)、4.2%(2/48),术后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46.7±8.8)、(43.2±5.6)分,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7.6±6.2)、(76.3±5.5)分,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4±5.0)、(76.3±5.5)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对术前等待时间、术中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围术期应该重视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对骨折、手术及麻醉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功能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歇经口管饲法在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痴呆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法(IO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IOE组和鼻饲(NGT)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IOE组采用IOE进食,NGT组采用经鼻管饲进食。入院24 h和治疗30 d后,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管饲24 h内及第10天,比较2组患者的管饲舒适度;对2组患者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不足人数减少、营养风险降低,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均改善( P<0.05)。与NGT组治疗后比较,IOE组治疗后营养不足发生情况、营养风险及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分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 P<0.05),且IOE组改善较为显著( P<0.05)。管饲第30天,IOE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90.0%)高于NGT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OE组管饲舒适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较少( P<0.05)。 结论:IOE可以改善痴呆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70、-8.54、-14.04、-5.54, 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NLR-PLR评分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NLR-PLR)评分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1例,女77例;平均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21~90岁。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指标:(1)NLR和PLR临界值及其相关性。(2)术前NLR-PLR评分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随访和生存情况。(4)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标志物、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肠镜检查,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总体生存时间定义为自手术日期至末次有效随访日期或患者死亡日期。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1)NLR和PLR临界值及其相关性。NLR、P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结果显示:NLR临界值为2.7[曲线下面积(AUC)=0.739,95%可信区间为0.638~0.841, P<0.05],PLR临界值为246(AUC=0.640,95%可信区间为0.521~0.758, P<0.05)。NLR与PLR具有相关性( r=0.712, P<0.05)。(2)术前NLR-PLR评分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术前NLR-PLR评分结果显示:NLR-PLR评分0分、1分、2分患者分别为99例、52例、27例。术前NLR-PLR不同评分患者中,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TNM分期、Dukes分期及远处转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294,10.816,9.802,9.525,8.759, 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7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178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7个月,其中99例NLR-PLR评分为0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0个月,52例NLR-PLR评分为1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44个月,27例NLR-PLR评分为2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35个月。NLR-PLR评分为0分患者生存时间与NLR-PLR评分为1分、2分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388,26.388, P<0.05)。NLR-PLR评分为1分患者生存时间与NLR-PLR评分为2分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0, P<0.05)。(4)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程度、TNM分期、Dukes分期、远处转移、NLR-PLR评分、血小板-NLR评分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2.439,2.472,2.221,9.020,2.671,2.099,95%可信区间为1.443~4.124,1.413~4.323,1.282~3.849,4.449~18.082,1.742~4.097,1.339~3.290,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和NLR-PLR评分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2.045,5.641,2.271,95%可信区间为1.051~3.979,2.590~12.288,1.185~4.354, P<0.05)。 结论:术前NLR-PLR评分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肿瘤浸润程度、TNM分期、Dukes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评分越高的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肿瘤浸润程度越高、肿瘤分期越高、越容易远处转移。术前NLR-PLR评分可有效评估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NLR-PLR评分越高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越短。术前NLR-PLR评分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西南地区心脏外科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我国西南地区心脏外科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分析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及特点,为建立规范的心脏外科患者术前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式,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对我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个地区23家三甲综合医院心脏外科术前患者的营养及干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2022年7月7日00:00在上述医院心脏外科拟行心脏外科手术的年龄>18岁的住院患者。调查内容为2022年7月6日(即调查日)患者的营养现状,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资料、营养指标等)、营养筛查与评定(营养风险筛查及器官支持等)、营养治疗(营养补充方式及处方等)和医护人员的营养认知度。结果:最终共收集到12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5份(占99.2%)。①基本信息:125例患者中,男性67例(占53.6%),女性58例(占46.4%);年龄19~86岁,平均(53.13±14.74)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21±3.78)kg/m 2;其中男性患者年龄及BMI明显大于女性〔年龄(岁):56.63±13.34比49.09±15.35,BMI(kg/m 2):22.74±3.86比21.59±3.61,均 P<0.05〕。125例患者中,瓣膜病75例;非瓣膜病50例,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19例(15.2%)〕、主动脉夹层〔13例(10.4%)〕、冠心病〔12例(9.6%)〕等。患者病程0.5 h~36年,其中>6个月93例(占74.4%),≤6个月32例(占25.6%);女性患者病程>6个月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87.9%(51/58)比62.7%(42/67), P<0.01〕。患者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38例(30.4%)〕、冠心病〔12例(9.6%)〕、糖尿病〔7例(5.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例(4.8%)〕等。125例患者中,总蛋白(TP)<60 g/L者24例(19.2%),白蛋白(Alb)<40 g/L者64例(51.2%),贫血〔男性血红蛋白(Hb)<120 g/L,女性Hb<110 g/L〕者33例(26.4%);共收集到前白蛋白数据60例,其中<200 mg/L者23例(38.3%)。②营养筛查与评定:125例患者中仍有33.6%的患者入院后未常规进行营养筛查,涉及省市级三甲医院;在进行营养筛查的83例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者41例(49.4%)。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分析显示,41例患者中,男性20例(占48.8%),女性21例(占51.2%);瓣膜病27例(占65.9%),非瓣膜病14例(占34.1%);病程>6个月30例(占73.2%),≤6个月11例(占26.8%)。对上述83例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女性及术前存在基础疾病、病程较长的瓣膜病、贫血、低TP、低Alb患者相对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③营养治疗:125例患者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者5例(4.0%),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2例(1.6%);胃肠功能障碍者5例(4.0%),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腹泻。1例患者经胃管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24例患者经口进食,其中有2例存在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的不规范现象。④医护人员营养认知度:125例患者中,有124例(99.2%)患者所在医院设立了营养科;有71例(56.8%)进行了营养宣教,其中请营养科会诊37例(52.1%);在所有病例中,请营养科会诊者仅38例(30.4%),其中1例(2.6%)在会诊后未进行营养宣教。 结论: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营养不良发生率高;术前存在基础疾病、病程较长的瓣膜病、低TP、低Alb和贫血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女性发病隐匿,就诊时病程较男性更长,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接诊医生对于上述人群应给予重视。有必要建立规范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并应用到实际临床诊疗中,最终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在治疗中的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预后营养指数的分级营养护理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NI)的分级营养护理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14例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7例。所有患者均行相同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以NRS2002为指导进行营养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基于PNI的分级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PN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最终纳入197例患者,对照组纳入195例患者。治疗第8周,研究组患者的PNI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第1、3周,两组患者的ALB、PA、TRF、IgA、IgG水平均逐渐降低,但研究组患者的ALB、PA、TRF、IgA、Ig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步放化疗期间,研究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肠内营养不耐受、骨髓抑制、癌因性疲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基于PNI的分级营养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中的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36例;中位年龄53(42~65)岁;妇科肿瘤35例,结直肠恶性肿瘤10例。根据术前与术后是否给予肠道菌群移植治疗,非随机分为肠道菌群移植组(20例,除围手术期常规处理外,术前2周行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周期为6 d)与常规治疗组(25例,围手术期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情况,按照国际通用Clavien-Dindo外科并发症分级体系(Ⅰ~Ⅴ)进行统计。并于术后1、3及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症状)和胃肠生活质量评分(包含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的36个问题,0~144分,分值越低,症状越重),以及营养恢复情况(包括体质量、体质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肠道菌群移植组术后住院时间短[(8.0±4.3)d比(11.2±5.4)d, t=2.157, P=0.037],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更早[(2.2±3.2)d比(3.9±2.3)d, t=2.072, P=0.044]。两组术后共计26例患者发生59例次并发症;肠道菌群移植组与常规治疗组分别有20例次和36例次Ⅰ~Ⅱ级并发症,0例次和3例次Ⅲ~Ⅴ级并发症,两组总体并发症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4);但肠道菌群移植组术后小肠炎性梗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更低[10.0%(2/20)比40.0%(10/25), P=0.040]。常规治疗组1例死亡,患者术前为完全性肠梗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术后出现肠瘘并发腹腔感染,经积极治疗无效后死亡。随访至术后1个月时,肠道菌群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获得随访人数分别为19例和23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9例和21例;术后6个月时,则分别为17例和20例。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腹痛和便血的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时,肠道菌群移植组术后腹胀、腹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更低[3/19比48.0%(11/23), P=0.048;3/19比52.2%(12/23), P=0.023],而随访至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腹胀、腹泻发生率均逐渐降低,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胃肠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常规治疗组: F=71.250, P<0.001;肠道菌群移植组: F=79.130, P<0.001);在各随访时间点,肠道菌群移植组较常规治疗组评分更高(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获得改善(均 P<0.05);肠道菌群移植组患者前白蛋白有改善( F=5.514, P=0.002),而常规治疗组前白蛋白无改善( F=1.535, P=0.211)。且随访至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肠道菌群移植组的体质量、体质指数、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均 P<0.05)。 结论: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早期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生素C对染Cr(Ⅵ)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六价铬[Cr(Ⅵ)]暴露能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紊乱,造成功能损伤.维生素C(VC)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在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屏障,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而VC对Cr(Ⅵ)暴露致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还有待研究.[目的]探讨VC对Cr(Ⅵ)暴露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 3 d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VC组、重铬酸钾(K2Cr2O7)组[Cr(Ⅵ)组]和VC+K2Cr2O7 组[VC+Cr(Ⅵ)组].于第 4天早 8:00,Con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双蒸水;VC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双蒸水;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K2Cr2O7 溶液;VC+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K2Cr2O7溶液.VC给药量为 200 mg·kg-1,K2Cr2O7 给药量为 1.25 mg·kg-1,连续处理 45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内容物于无菌冻存管中,每组收集3个重复样本.标记好后立即投入液氮中迅速冷冻.待所有样本收集完成后,转移至-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结肠内容物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Con组相比,Cr(Ⅵ)暴露导致小鼠体重增加值减少.小鼠回肠组织发生病理改变,Cr(Ⅵ)组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VC+Cr(Ⅵ)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r(Ⅵ)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TU)数目改变.α多样性分析中,Cr(Ⅵ)暴露组Sobs指数平均为 240.333±67.796,Chao指数为 258.173±64.813,Ace指数为 259.481±66.891,较Con组降低(P<0.05),PD whole tree指数为 27.863±2.399,较Con组升高(P<0.05),VC干预可改善Cr(Ⅵ)暴露导致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β多样性分析中,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Cr(Ⅵ)组和Con组之间有明显分离,VC干预后,分离趋势有回调,差异减小.多样本相似性树状图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VC组最先聚类在一起,然后与VC+Cr(Ⅵ)组聚成一类,最后再与Cr(Ⅵ)组聚成一类.Cr(Ⅵ)组小鼠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单糖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丰度升高;乳杆菌属、另枝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梭菌属丰度升高,其中拟杆菌属与Con组小鼠相比,丰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VC干预后,上述肠道微生物中菌门及菌属的丰度变化均有所改善.[结论]Cr(Ⅵ)暴露可导致小鼠肠道损伤及菌群结构紊乱,而VC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变化,使肠道菌群结构趋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医院微信公众号健康科普传播现状和效果实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医院健康科普信息发布现状以及健康科普传播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有12家附属医院进行研究,获取20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健康科普推文,使用微信传播指数(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WCI)一级和二级指标对微信公众号健康科普传播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12家医院共发布推文2791篇;其中,健康科普文章1470篇,占比52.67%,平均阅读量为8881.44次/篇.各医院的健康科普推文数量和传播影响力存在差异,综合医院的传播力整体高于专科医院.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各家医院健康科普推文的阅读数、点赞数、在看数和WCI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WCI指数最高的12篇文章阅读数均达到了 10万以上.推文的影响力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如标题句式、发布位置、主题内容等.其中,标题以否定反问句的句式、位于头条位置能够显著提高推文的阅读数(P<0.05).高影响力推文主题主要体现在养生保健、药品安全、营养膳食等领域(P<0.05).结论 医院发布的健康科普推文整体传播力较高,但差异较大.医院应从"质""量"并重、塑造品牌形象、关注健康热点、创新科普形式等方面入手,重视健康科普推文的标题、位置、内容,切实提高健康科普信息的传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