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调气解毒"思想论治癌因性疲乏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典型的身心共患疾病,患者常伴随生理、情感、认知方面的主观疲劳感,严重影响生命质量.本文结合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程特点,从宗气虚衰、气机壅遏、癌聚毒损3个分期维度,分析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在调气解毒的治疗总原则下,提出培本补虚调平衡、解郁散结稳气机、攻邪解毒消癌肿之法,构建癌因性疲乏发生发展及康复阶段身心同调的中医药治疗策略框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对舌癌术后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旨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舌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护理,均干预至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功能康复程度(吞咽功能、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及情绪状态.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FACT-H&N)、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语音清晰度、颈肩功能评分(CMS)及焦虑抑郁评分(HADS)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时机理论的分阶段干预方案能帮助舌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减轻负性情绪,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最为严重的颈椎病亚型,具有临床症状重、致残率高、预后不确定等特点,给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在CSM不同阶段可发挥协同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其有效性.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立项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莫文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袁文教授共同牵头,组织本领域专家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作为全国团体标准发布,编号为T/CAIM018-2021,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分级体系,构建CSM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临床关键问题,并广泛征求国内中医骨伤科、脊柱外科、中西医结合骨科、康复科、循证医学等领域专家意见,制定《脊髓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并通过全国中西医结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于2023年5月31日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中西会发[2023]93号),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目前PD脑功能研究采用的非侵入技术,主要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等,难以实现运动状态或磁电治疗下的脑功能评定。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神经成像技术,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成像技术可实时监测PD患者真实运动相关的皮层反应,为直接监测大脑活动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高生态效度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fNIRS技术在PD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PD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PD步态和平衡障碍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前额叶皮质,涉及皮层认知资源对基底节功能障碍的代偿策略。药物、脑深部电刺激术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可应用fNIRS技术评价神经康复效果、揭示干预作用的神经基础。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所提供的证据支持fNIRS可在临床实践中转化。未来研究应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对大脑皮质广泛区域开展深入研究,以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中医院接受瓣膜置换手术治疗且具备完整住院信息资料的心脏瓣膜病患者2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实施交替分组,分为对照组136例和试验组1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为(72.63±7.75)h,试验组为(41.10±7.76)h;对照组术后ICU住院时间为(54.58±2.75)h,试验组为(44.11±1.89)h;对照组抗凝药物用药依从性(7.05±1.17)分,试验组为(10.03±1.19)分;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18%,试验组为9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 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短期肺康复程序对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短期肺康复程序对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8例男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n=20)和对照组( n=18),2组均予健康教育指导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7 d三阶段肺康复程序干预,包括遥测心电监护下的呼吸训练、床旁弹力带阻抗训练及渐进性低强度有氧训练。于入院第一天(干预前)和干预7 d后(干预后)由培训合格的康复治疗师在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行运动能力[包括30 s椅子起坐试验(30-STS)和30 s前臂负荷屈曲试验(30-ACT)]、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该评估包括三个阶段,即干预前、干预3 d后和干预7 d后)和出院后2个月内的体力活动水平评估。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的30-STS次数和30-ACT次数,以及对照组的30-ACT次数较组内干预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康复组干预后的30-STS次数和30-ACT次数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CAT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康复组干预后的CAT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组患者干预3 d、7 d后的MBI评分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康复组干预7 d后的MBI评分与组内干预3 d后以及对照组干预7 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出院2个月后,康复组患者中等水平体力活动者由原来的6例(30.0%)增加到19例(95.0%),对照组由原来的4例(22.2%)增加到12例(66.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阶段肺康复程序可显著改善男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出院2个月后的日常体力活动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四肢肌肉按摩及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等),观察组给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分阶段系统康复干预(第一阶段以感觉刺激为主,第二阶段以运动功能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减重步行训练为主)。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2组患者运动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Rivermead运动指数评分[(11.10±1.88)分]、JOA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12.97±2.79)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及ADL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PSMS评分[(10.99±2.94)分]、IADL评分[(14.58±4.28)分]及ADL总分[(25.57±4.82)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干预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评估及干预在脑性瘫痪高危儿运动发育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早期预测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神经发育结局的临床价值,分析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脑瘫高危儿康复评估及干预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PDMS-GM和GMFM 2种评估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治疗的GMs评估结果异常的64例脑瘫高危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PDMS-GM总百分比和GMFM总百分比的变化程度、PDMS-GM月相对百分比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PDMS-GM与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的相关性,随访脑瘫高危儿至1岁左右,根据临床诊断及评估结果确定其神经发育结局,评价GMs对脑瘫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脑瘫高危儿治疗后PDMS-GM和GMFM总百分比均明显提高[PDMS-GM:(37.250±13.690)%比(20.992±10.273)%, t=-15.793, P<0.01;GMFM:(22.672±8.438)%比(10.601±7.890)%, t=-16.442, P<0.01];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和不安运动阶段的PDMS-GM与GMFM原始分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扭动运动阶段: r=0.922, P<0.01;不安运动阶段: r=0.905, P<0.01);治疗前后PDMS-GM和GMFM原始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治疗前: r=0.901, P<0.01;治疗后: r=0.801, P<0.01);PDMS-GM月相对百分比[(97.286±88.330)%]和GMFM月相对百分比[(76.885±43.81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56, P=0.103);GMs评估扭动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82.3%、阳性预测值为23.4%、阴性预测值95.8%;GMs评估不安运动阶段对脑瘫结局预测的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88.1%、阳性预测值为27.6%、阴性预测值为96.8%。对脑瘫高危儿1岁随访时共出现3例痉挛型脑瘫,1例GMs评估结果为痉挛同步性,2例GMs评估结果为不安运动缺乏。 结论:治疗后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扭动运动阶段、不安运动阶段和治疗后评估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时,PDMS-GM和GMFM均具有一致性。在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中,痉挛-同步性和不安运动缺乏对预测痉挛型脑瘫可能有较大的价值,且不安运动评估较扭动运动评估对痉挛型脑瘫结局有更高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在青光眼患者视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招募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在通用医疗成都三六三医院眼科就诊且病情控制稳定的青光眼患者43例(60眼),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30眼)和研究组21例(30眼)。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日1次,为期3个月的视知觉学习,分别在学习前,学习后1周及1、3、6个月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平均缺损(MD)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对照组在没有任何其他干预的情况下维持常规治疗,并且在同样时间节点完成相同的视功能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的BCVA、眼压、MD及RNFL厚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在治疗前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学习后研究组的各个阶段BCVA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在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BCVA分别为0.21±0.25和0.1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2组眼压、MD及RNFL厚度在各时间节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知觉学习能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BCVA,为青光眼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并能进一步改善青光眼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