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癌腹腔镜外科治疗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与开放性胆囊癌手术(OC)的比较,系统性评价腹腔镜胆囊手术(LC)在胆囊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OC和LC治疗胆囊癌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的所有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胆囊癌患者资料后,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软件RevMan 5.3和Stata13.1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了较新的15项研究,包括14项回顾性研究和1项前瞻性研究,共1 074例患者。其中接受LC的胆囊癌患者528例,接受OC的患者546例。分析后得出:相比于开放根治性切除术(ORC),腹腔镜根治性切除术(LRC)治疗胆囊癌患者的短期疗效显著,包括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MD=-18.78,95% CI:-36.68~-0.88, P=0.04)、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MD=-166.57,95% CI:-248.51~-84.63, P<0.000 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MD=-5.00,95% CI=-6.43~-3.57, P<0.000 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OR=0.47,95% CI:0.28~0.79, P=0.004),但在长期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包括复发率( OR=0.48,95% CI=0.21~1.11, P=0.09)和5年生存率( HR=0.93,95% CI:0.54~1.61, I2=33.5%, P=0.198)。 结论:无论是根治性手术(RC)还是单纯胆囊切除术(SC),相比于传统的OC,LC的短期疗效更显著,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文献质量和试验的限制,上述结论仍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予以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胸腰椎,可引起骨折部位急慢性疼痛和椎体高度丢失,并可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对陈旧性OVCF所致的后凸畸形,开放性手术如前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及截骨矫形可以改善局部序列,实现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难以完成的后凸矫形,重建矢状面平衡。由于OVCF患者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且骨质疏松导致椎体脆性增高,使手术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升高。前路手术存在入路复杂、力学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后路手术。由于单纯减压固定存在后凸矫正度数的限制,因此需要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对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OVCF患者,因骨密度的降低使螺钉把持力下降,而螺钉一旦松动势必影响矫形效果。多数研究采用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治疗,增加了椎体的轴向拔出力,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不同截骨方式的选择是决定患者能否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颈胸交界处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颈胸交界处肿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颈胸交界处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5~74岁,平均48岁,中位年龄51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慢性疾病15例,吸烟20例,0.1~2.0包/天。无症状查体发现43例,≥1个症状者20例。术式包括开放性手术36例,胸腔镜根治性切除手术22例,胸腔镜探查联合锁骨上切口3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胸腔镜探查联合半蛤壳(Hemiclamshell)切口1例。其中开放性手术包括前路术式24例(锁骨上切口13例,经胸骨切口8例,经锁骨切口2例,胸骨正中劈开1例)、前外侧术式8例(Hemiclamshell切口6例,天窗切口2例)、后路术式1例、后外侧术式2例、锁骨上切口联合后外侧切口1例。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径路、切除程度及肿瘤类型等。结果:术后病理显示R0切除61例(96.8%),R1切除2例。神经鞘瘤27例,纤维组织来源肿瘤6例。总体3年生存率88.9%(56/63),总体5年生存率84.1%(53/63)。结论:颈胸交界处肿瘤位置特殊,解剖复杂,病理类型多样。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有助于颈胸交界处肿瘤治疗的安全性、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同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并二尖瓣重度狭窄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主动脉狭窄(AS)合并二尖瓣狭窄(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传统治疗策略为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高风险的严重AS合并MS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开放性手术,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同期经导管治疗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该文报道了2例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AS合并MS的病例,2例患者的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狭窄均得到了有效缓解,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外露的患者6例,均应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ALTF修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60(46.0±8.1)岁,损伤原因:5例交通事故损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中,2例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例伴髌骨缺损及腓骨骨折,1例伴腓骨骨折;2例上肢软组织缺损均伴骨和肌腱外露,无骨折;创面面积为25.0 cm×12.0 cm~35.0 cm×19.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采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来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面积为26.0 cm×13.0 cm~36.0 cm×15.0 cm。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游离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近端部分坏死。随访6~24(16.7±5.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无磨损破溃。皮瓣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评定标准,4例恢复到S 3,2例恢复到S 2。2例上肢损伤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良;4例下肢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3例为优,1例为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2例为优,2例为良。供区均无感染,无功能缺失。 结论:游离ALTF穿支较恒定,皮瓣修复时可重建部分感觉,利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穿支血管可靠,是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北美脊柱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普外科最佳实践组织、ERAS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和高质量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6篇、随机对照研究7篇、类实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最终汇总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促进措施、活动前评估、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6个主题,提取出25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25条关于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多学科合作制订个性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颈部肿瘤(喉咽部及颈段食管)患者238例。男135例,女103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62岁。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腹部手术96例,腹腔镜手术142例。分别对腹部术中出血量、腹部手术时间及术后腹腔引流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临床特征比较, t检验进行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全部患者无术中死亡。腹腔镜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管状胃经原食管床牵拉至颈部,完成颈部吻合。1例(0.70%)因主动脉撕裂中转开胸,无术后出血二次手术。无切口感染及伤口液化。开放手术组1例(1.04%)行脾切除,2例(2.08%)切口感染,3例(3.12%)伤口脂肪液化。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术中腹腔出血量分别为(187±28)ml和(79±23)ml( t=1.836, P=0.032);两组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为(172±33)ml和(56±24)ml( t=1.964, P=0.02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33)min和(118±27)min( t=1.224, P=0.2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较传统开腹手术而言,腹腔镜下食管内翻拔脱手术在喉咽部肿瘤及颈段食管肿瘤治疗中具有切口美观、手术创伤小、术野显露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符合微创治疗理念。无气腹悬吊装置的应用较好得解决了食管拔脱后纵隔压迫止血及无气腹状态下牵引管状胃至颈部的关键环节,使腹腔镜技术得以应用。但此类手术需严格把握指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技术治疗儿童四肢长骨骨折后出现骨延迟愈合的原因及预后,为骨折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7月至2020年4月应用ESIN技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且术后复查发现骨折延迟愈合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年龄、受伤机制、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出院后管理及后期康复情况等资料,收集针对骨折延迟愈合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后的结果。结果:9例患儿中,男6例,女3例;学龄前期(4~6岁)1例,学龄期(7~12岁)6例,青春期(13~18岁)2例;骨折部位:肱骨1例、尺桡骨2例、股骨2例、胫骨4例;高能量损伤(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和重物砸伤)7例,低能量损伤(摔伤、扭伤等)2例;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6例;切开复位4例,闭合复位5例。9例患儿经处理后骨折均已完全愈合,愈合时间6~21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2例尺桡骨双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延长石膏固定时间、制动后骨折愈合;2例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支具保护下适当负重后骨折愈合;1例股骨骨折延迟愈合患儿经取出ESIN改髋人字管型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1例肱骨及1例股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抗感染、患肢制动后骨折愈合;1例胫骨延迟愈合患儿经断端自体骨植骨+石膏固定处理后骨折愈合。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折后骨延迟愈合的治疗方式不同,本组病例采用了加强固定、增加断端应力刺激、抗感染、植骨重建等方法,均达骨性愈合。去除引起延迟愈合的因素、稳定骨折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开放性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90例患者应用传统甲状腺外侧入路(对照组),另90例患者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声音嘶哑、低钙症状;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3、5、30 d分别检测两组血清Ca 2+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轶和检验及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4) ml、(67±8) min比(18±5) ml、(95±1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87、-3.121, P<0.05),低钙症状患者分别为观察组1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731,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5、30 d血清Ca 2+[(2.23±0.15)、(2.25±0.18)、(2.24±0.14)、(2.28±0.12)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2±0.13)、(2.15±0.22)、(2.18±0.19)、(2.20±0.1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243、0.312、0.358、0.406, P<0.05);观察组血清PTH[(22.3±6.8)、(25.2±5.8)、(24.8±6.3)、(33.7±5.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8±5.6)、(16.3±7.9)、(18.2±8.5)、(24.6±7.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82、0.284、0.233、0.282, P<0.05)。 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应用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操作快捷,术野清晰,能很好的保护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功能,手术入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辅助下自体肋骨肋软骨交界段移植重建创伤性手指关节缺损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辅助下采用自体肋骨肋软骨交界段移植重建创伤性手指关节缺损的短期疗效。方法:2022年8月-202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7例开放性手指关节缺损的患者,急诊一期清创骨折固定,骨缺损较多无法对位的患者给予抗生素骨水泥填充,二期行骨水泥取出,在3D打印辅助下肋骨肋软骨交界段移植重建手指关节缺损;按照3D打印出的1∶1手部模型,将肋骨肋软骨制作出关节外形,与关节及骨缺损部位拼接后固定。术后复查X线,并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肋骨与掌、指骨断端愈合情况;门诊随访,测量移植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并记录患指及供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标准评分。结果:术后7例患者手部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供区伤口出现脂肪液化,其余均一期愈合。1例因指伸肌腱损伤,肋骨肋软骨交界段移植术后再次行伸肌腱修复手术。7例患者术后获得6~11个月随访,平均9个月。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7例患者骨折愈合均为优。末次随访手指关节活动度,近侧指骨间关节(4例)屈、伸活动度为40°~80°(平均56.2°),掌指关节(1例)背伸10°、屈曲85°,拇指指骨间关节(2例)活动度为20°~35°(平均27.5°)。手部功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本组针对一部分创伤性手指关节缺损的患者,采用肋骨肋软骨交界段切取制作成型,移植重建缺损部位关节,明显改善了创伤关节的外形及功能,尤其适用于合并指骨不规则缺损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