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的临床特征,量化各项指标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升高患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从而构建HLH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21例sCD25升高(≥2 400 U/ml)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是否满足HLH诊断分为HLH组与非HLH组.HLH患者按照病因分为感染组、肿瘤组、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组、病因不详组.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治疗情况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建立HLH诊断预测模型.结果:121例sCD25升高的患者中68例诊断为HLH.HLH组患者使用升压药物比例、DIC发生比例、HScore评分高于非HLH组(P<0.05);肝大、脾大、噬血现象在HLH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HLH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更低,而甘油三酯、铁蛋白(FER)、sCD25、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水平则更高(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HLH患者sCD25水平较感染组水平更高、sCD25/FER水平较感染组和MAS组更高;相比于肿瘤组HLH患者,感染组PCT水平、使用升压药物比例、噬血现象阳性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IgM、M.sCD25[sCD25检测值相较诊断界值(2 400 U/ml)的倍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是HLH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以发热、脾大、噬血现象、多系减少、免疫球蛋白M、M.sCD25、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构建的预测模型H显示出较好的预测准确度,当以H=39.45为最佳截断值时,模型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3.02%.结论:sCD25、sCD25/FER、PCT、噬血现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DIC有助于区分HLH的潜在病因.预测模型H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可以作为临床上一个相对准确的HLH诊断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hC抗原弱表达伴类自身抗-Ce及同种抗-Jkb致配血不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患者类自身抗-Ce合并抗-Jkb引起交叉配血不合并分析其RHCE基因弱表达的原因.方法:采用试管法、毛细管离心法对ABO、Rh和Kidd血型抗原进行鉴定.采用盐水、聚凝胺、抗人球蛋白三介质联用多套谱细胞进行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采用多重PCR技术对RHCE基因进行测序及单倍体分析并使用Swiss-Model 进行RHCE蛋白建模.结果:该患者血清中检出类自身抗-Ce合并抗-Jkb抗体.RHCE三代单分子测序显示突变组合为 c.48G>C、c.150C>T、c.178C>A、c.201A>G、c.203A>G 和 c.307C>T,在内含子 2 中存在 109 bp 插入序列,同时出现内含子5-8大片段丢失,其Rh血型基因型为DCe/DCe,表型为CCDee.结论: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协助推断患者血清中部分弱表达的RhC、c、E、e的分子机理,以辅助疑难抗体的鉴定,从而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定量CT腰椎骨密度测量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与APC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基因的两个SNP位点E1317Q(rs1801166,G>C)和D1822V(rs45952,A>T)多态性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374例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103例)、骨量减少组(114例)和骨质疏松组(157例)。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28排螺旋CT机测量骨密度;记录临床和骨代谢指标;应用毛细管电泳和片段分析(SNaPshot)技术对2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定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系统中测定AP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APC基因rs1801166和rs4595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rs1801166位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的基因型分布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在不同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于rs45952位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s1801166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间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s45952位点野生型和突变型间血钙、碱性磷酸酶、25-羟基维生素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AP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rs1801166和rs45952位点位点野生型的AP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突变型( P均<0.05)。 结论:APC基因变异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骨代谢指标显著相关,并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叉头框转录因子F2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候选靶基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叉头框转录因子F2(FOXF2)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设置干扰FOXF2基因的最佳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沉默组,空载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沉默组各取三个样本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富集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该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3组干扰慢病毒沉默HT29细胞中FOXF2的表达效果显著高于空载慢病毒[FOXF2基因信使RNA(mRNA)表达分别为0.29±0.02、0.28±0.05、0.26±0.01比1.00±0.13,FOXF2基因蛋白表达分别为0.20±0.02、0.16±0.01、0.12±0.01比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5.948、3 549.333,均 P<0.01),第3组慢病毒沉默FOXF2效果最佳。HT29细胞沉默FOXF2后有38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EGs显著富集在免疫效应过程、细胞外区域、腺苷酸转移酶活性等功能集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DEGs主要涉及EB病毒感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抑制剂(BAMBI)、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5(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6(LGR6)和MSTRG.14182(新基因)主要涉及正向调控Wn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沉默组中BAMBI、LGR5、LGR6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mRNA表达分别为1.86±0.21比1.00±0.20、1.95±0.11比1.00±0.09、2.06±0.10比1.00±0.03,蛋白表达分别为1.88±0.02比1.00±0.06、2.08±0.12比1.00±0.04、1.80±0.03比1.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66、-11.646、-17.584、-24.100、-14.820、-16.710,均 P<0.01)。 结论:沉默FOXF2基因的HT29细胞存在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可能参与正向调控Wn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尖锐湿疣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尖锐湿疣(CA)疣体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初发CA患者64例(初发组)和复发CA患者48例(复发组),另选择同期31例接受包皮环切术患者以及19例女性性器官美容整形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正常包皮及健康外阴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疣体内HMGB1水平,并对疣体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生存素(Survivin) 、caspase-3表达量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初发组、复发组、对照组HMGB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 ± 0.20、1.53 ± 0.14、1.05 ± 0.11,三组HMGB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5.20, P<0.05);初发组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而复发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Fas、Bcl-2、sFasL 、caspase-3 mRNA表达量低于复发组、对照组(0.52 ± 0.08比0.82 ± 0.16和1.10 ± 0.19、0.50 ± 0.05比0.79 ± 0.13和1.08 ± 0.21、0.47 ± 0.06比0.81 ± 0.15和1.01 ± 0.19、0.35 ± 0.04比0.68 ± 0.09和0.91 ± 0.16),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疣体内Survivin mRNA表达量高于复发组、对照组(2.14 ± 0.40比1.60 ± 0.27和0.99 ± 0.18),而复发组Survivin mRNA表达量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复发组、对照组[(20.08 ± 1.95) μg/L比(26.93 ± 2.74)和(37.65 ± 3.83) μg/L、(31.05 ± 3.24) μg/L比(38.13 ± 3.76)和(45.98 ± 4.69) μg/L],而复发组上述指标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初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高于复发组、对照组[(423.71 ± 28.68) ng/L比(384.26 ± 21.70)和(335.43 ± 19.65)ng/L、(289.50 ± 18.53) ng/L比(251.07 ± 15.96)和(214.67 ± 13.20) ng/L],而复发组血清IL-17、IL-23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疣体内caspase-3、sFas、Bcl-2、sFasL mRNA表达呈负相关( r = - 0.602、-0.734、- 0.692、- 0.717, P<0.05),与Survivin mRNA表达呈正相关( r = 0.645, P<0.05);CA患者疣体内HMGB1 mRNA表达与血清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 r = 0.673、0.685, P<0.05),与TNF-α、IL-6水平呈负相关( r = - 0.698、- 0.764, P<0.05)。 结论:尖锐湿疣患者疣体内HMGB1存在明显异常,并与细胞凋亡以及免疫、炎性相关因子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共同参与CA的发生、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血清学相关指标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学相关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影响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咸宁市中心医院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肝硬化42例(肝硬化组),未发生肝硬化178例(非肝硬化组)。清晨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甲胎蛋白(AFP)、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rms"包构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校正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肝硬化组TBiL、ALP、GGT、PT、TT、D-D、AFP和CRP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50.57 ± 5.61)μmol/L比(46.69 ± 3.92)μmol/L、(105.23 ± 30.60)U/L比(75.14 ± 26.45)U/L、(68.73 ± 19.47)U/L比(50.39 ± 14.21)U/L、(13.88 ± 1.98)s比(13.01 ± 2.10)s、(18.88 ± 2.56)s比(15.98 ± 2.43)s、(2.62 ± 1.04)mg/L比(1.34 ± 0.63)mg/L、(4.19 ± 1.95)μg/L比(2.66 ± 1.21)μg/L和(8.54 ± 1.22)mg/L比(7.47 ± 0.79)mg/L],血小板、ALT、AST和白蛋白明显低于非肝硬化组[(129.63 ± 32.66)× 10 9/L比(183.53 ± 56.31)× 10 9/L、(131.27 ± 22.19)U/L比(157.57 ± 38.67)U/L、(112.76 ± 19.57)U/L比(125.16 ± 21.84)U/L和(29.79 ± 6.17)g/L比(33.52 ± 5.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两组红细胞、白细胞、空腹血糖、TG、TC、球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FP、血小板、ALT、AST、ALP、GGT、TBiL、白蛋白、D-D、CRP、PT和TT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1、0.798、0.723、0.676、0.766、0.762、0.710、0.673、0.856、0.759、0.603和0.78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64 μg/L、162.56 × 10 9/L、155.67 U/L、122.37 U/L、95.17 U/L、68.96 U/L、49.95 μmol/L、28.8 g/L、1.64 mg/L、8.55 mg/L、12 s和18 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4.64 μg/L)、血小板(≤162.56 × 10 9/L)、ALP(>95.17 U/L)、GGT(>68.96 U/L)、D-D(>1.64 mg/L)和TT(>18 s)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1.278、1.428、1.488、1.356、1.513和1.369,95% CI 1.109~1.369、1.269~1.623、1.217~1.894、1.127~1.669、1.342~1.878和1.169~1.583, P<0.05或<0.01)。以AFP、血小板、ALP、GGT、D-D和TT为预测因子构建了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此列线图模型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C-index为0.739,95% CI 0.615~0.876);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阈值>0.26时,此预测模型所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单个指标且可以提供明显额外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AFP、血小板、ALP、GGT、D-D和TT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策略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利伐沙班恢复时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口服利伐沙班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恢复利伐沙班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口服利伐沙班出现上消化出血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后恢复利伐沙班时间分为早期组(≤ 7 d)(84例)和晚期组(> 7 d)(92例)。随访观察2个月,记录血红蛋白、D-二聚体、血小板数值,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展情况,分析两组再出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进展情况、病死率等。结果:两组入院时血红蛋白、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入院后晚期组D-二聚体最高水平[(4.1±2.3)mg/L]显著高于早期组[(3.1±1.9)mg/L]( t=3.17, P < 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较入院时均下降(均 P < 0.05),晚期组血红蛋白最低值[(78.7±8.3)g/L]显著高于早期组[(75.6±8.2)g/L]( t=2.32, P < 0.05)。早期组再出血[5.95%(5/84)]与晚期组[1.08%(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为3.07, P > 0.05),早期组下肢血栓出现进展[2.38%(2/84)]显著低于晚期组[10.86%(10/92)](log-rank为4.61, P < 0.05)。 结论: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口服利伐沙班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应尽早恢复利伐沙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妇幼保健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0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注射。两组疗程为2 d。比较两组术后2 h和术后24 h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和宫缩持续时间,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2 h出血量(218.93±35.45)mL和术后24 h出血量(289.78±31.20)mL,均少于对照组的(328.18±49.27)mL和(432.15±43.87)mL( t=13.227、19.434,均 P<0.05)。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14.37±3.29)d,短于对照组的(20.93±5.46)d;子宫底下降速度(1.23±0.31)cm/d,快于对照组的(0.61±0.16)cm/d,而宫缩持续时间(3.26±0.72)d,长于对照组的(1.54±0.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62、13.060、11.041,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1.28±0.19)mg/L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21±0.29)g/L,均低于对照组的(2.17±0.25)mg/L和(3.87±0.34)g/L( t=20.828、10.853,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α(98.42±12.65)μg/L、CRP(23.14±3.28)mg/L和IL-8(41.38±10.10)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183.25±19.28)μg/L、(31.89±4.35)mg/L和(65.27±18.29)ng/mL( t=27.033、11.802、8.402,均 P<0.05)。 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辅助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丝氨酸蛋白酶Corin在慢性肾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丝氨酸蛋白酶(Corin)在慢性肾衰竭(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郑州人民医院住院的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0例,(64.05±13.89)岁,男77例(64.17%),单纯CRF患者87例,60.59±8.78岁,男54例(62.07%)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指标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Corin的浓度。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将试验组分为Ⅱ级(31例)、Ⅲ级(47例)、Ⅳ级(42例)。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血清Corin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Corin与脑钠肽(BNP)、D-二聚体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Corin对CRF合并心力衰竭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得出联合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Corin、BNP对CR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以及血清Corin联合D-二聚体、BNP对CR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CRF合并心力衰竭组血清Corin[2 568.97±477.70 pg/ml比1 727.81±480.60 pg/ml, t=12.47, P<0.001]、BNP[700.00(256.00,2 089.75)pg/ml比88.00(43.00,230.00)pg/ml, Z=-9.00, P<0.001]、D-二聚体[1 150.00(643.00,1 874.75)μg/L比556.00(301.00,865.00)μg/L, Z=-6.57, P<0.001]高于单纯C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三组间,血清Corin[2 231.74±311.39 pg/ml比2 562.09±365.30 pg/ml比2 825.57±536.83 pg/ml, F=74.33, P<0.001]、BNP[234.00(168.00,612.00)pg/ml比514.00(260.00,1 455.00)pg/ml比2 200.00(640.50,4 682.75)pg/ml, H=29.42, P<0.001]、D-二聚体[753.00(514.00,1 280.00)μg/L比1 187.00(590.00,1 840.00)μg/L比1 603.00(810.00,3 313.25)μg/L, H=14.98, P<0.001]随心功能分级递增而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血清Corin与BNP( r=0.409)、D-二聚体( r=0.299)呈正相关( P<0.001)。经ROC曲线分析,血清Corin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及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AUC分别为0.890(95% CI 0.846~0.935)、0.807(95% CI 0.728~0.885)、0.911(95% CI 0.864~0.959)、0.927(95% CI 0.882~0.972);BNP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的AUC为0.867(95% CI 0.817~0.916),血清Corin联合D-二聚体、BNP联合D-二聚体、血清Corin与D-二聚体、BNP三者联合诊断CRF合并心力衰竭的AUC分别为0.930(95% CI 0.897~0.962)、0.892(95% CI 0.847~0.936)、0.952(95% CI 0.927~0.977)。 结论:血清Corin在CRF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升高,升高的程度与心功能分级有关,血清Corin对于CRF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血清Corin有望成为CRF合并心力衰竭疾病诊断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nc-ob1对大鼠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nc-ob1对大鼠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30只SD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采用切除卵巢去势法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治疗组大鼠经骨折部位注射过表达Lnc-ob1腺相关病毒,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空载腺相关病毒。治疗8周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3组大鼠骨折部位Lnc-ob1表达水平,采用X线片评分分析骨折愈合;测定3组大鼠骨密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骨痂组织Osteri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三点弯曲法检测3组大鼠胫骨生物力学参数。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结果:治疗组大鼠骨折部位Lnc-ob1表达水平(2.1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1.1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370, P<0.05)。治疗组大鼠X线评分[(3.50±0.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0±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97, P<0.05)。治疗组大鼠骨密度[(0.55±0.11) g/cm 2]明显高于对照组[(0.29±0.07) g/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68, P<0.05)。治疗组大鼠骨体积分数、骨痂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44.37±2.78)%、(0.23±0.04)/mm、(0.25±0.04) mm]明显高于模型组[(34.92±3.87)%、(0.14±0.03)/mm、(0.15±0.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68、5.499、6.121, P<0.05)。治疗组大鼠股骨最大荷载和抗弯强度[(175.05±10.79) N、(139.51±8.49) N/mm]明显高于模型组[(126.14±10.29) N、(111.98±12.76)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370、5.681, P<0.05)。治疗组大鼠骨折部位Osterix表达水平(0.94±0.09)明显高于模型组(0.6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28, P<0.05)。 结论:Lnc-ob1可通过转录因子Osterix表达,促进骨质疏松性胫骨骨折的愈合,增加骨折部位的生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