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透析相关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较严重、预后较差的并发症。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感染性的PDAP,多在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阴性的腹膜炎病例中发生,其病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主要被认为是腹膜对异物的过敏反应,但也可以在腹膜透析液细菌培养阳性的腹膜炎发作后发生。近年来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推广及发展,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的临床报道有所增加,但国内报道相对较少。现将我院诊治的1例腹膜透析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总结报道,并对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以期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肺鳞状细胞癌手术标本病理反应形态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肺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纳入31例接受了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可切除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均来自中国医学科肿瘤医院招募的抗PD-1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新辅助免疫治疗Ⅰb期临床试验(ChiCTR-OIC-17013726)。根据irPRC标准判读免疫治疗相关病理组织学形态,并根据残存活肿瘤百分比评价病理缓解程度。结果:根据原发灶残存活肿瘤百分比分为3种病理缓解程度(完全病理缓解、显著病理缓解和非显著病理缓解),该组病例比例分别是19%(6例)、29%(9例)和52%(1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肿瘤退变区内可见大量的免疫激活现象(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聚集现象,三级淋巴样结构)、组织修复的形态特征(包括异物巨细胞、肉芽肿形成、增殖性纤维化和新血管生成)。结论:新辅助免疫治疗对肺鳞状细胞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评估具有与其机制相一致的独特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处理指骨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处理指骨骨折的效果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和异物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无锡市惠山区人民医院诊治的98例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可吸收组(49例,采取可吸收材料内固定治疗)及微型钢板组(49例,采取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手术情况、围手术期hs-CRP、IL-10、ACTH水平变化和术后3、6个月恢复情况。结果:可吸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微型钢板组[95.92%(47/49)比81.6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 5.02, P<0.05)。可吸收组手术时间长于微型钢板组[(43.28 ± 12.18)min比(31.29 ± 11.69)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短于微型钢板组[(4.09 ± 1.18)d比(6.89 ± 2.12)d、(4.35 ± 1.05)周比(5.69 ± 1.38)周、(4.89 ± 1.10)d比(6.20 ± 2.0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吸收组术后1 d和1周血清hs-CRP、IL-10、ACTH水平均低于微型钢板组( P<0.05)。可吸收组术后3、6个月掌指关节活动度大于微型钢板组,握力相比健侧丢失度小于微型钢板组( P<0.05)。可吸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微型钢板组[6.12%(3/49)比20.41%(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 4.35, P<0.05)。 结论:采取可吸收材料内固定处理指骨骨折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蜂蜇角膜致外伤性白内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26岁。因左眼被蜂蜇伤后视物模糊1年余,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眼科。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穿透伤”,行“角膜深层异物剔除术”,术后抗感染、抗炎治疗。眼部检查:左眼裸眼视力为0.6(无法矫正),眼压为20 mmHg(1 mmHg=0.133 kPa);结膜无充血;瞳孔区角膜可见直径2 mm圆形白色混浊,混浊中心可见1个致密灰色区域,深达角膜全层;前房中央深度可,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应正常;晶状体皮质羽毛状白色混浊,镜面反光照射法下可见晶状体前囊膜呈现类似彩色蝴蝶的图案(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左眼角膜穿透伤角膜异物取出术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吻合技术在犬门静脉无缝线吻合中应用的组织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磁吻合技术(MCA)与传统缝合吻合犬门静脉的组织学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中华田园犬18只,雌雄不限,月龄8~12个月,体重13.5~18.9 kg。电脑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 n=9,切断门静脉,利用磁吻合环行端端吻合)和手工缝合组( n=9,切断门静脉再手工缝合)。比较两组门静脉吻合时间。吻合即刻和术后4、8、12、24周取吻合口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超微结构。 结果:所有实验犬手术后均健康存活。MCA组门静脉吻合时间(3.58±2.75)min,少于手工缝合组(12.89±3.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CA组术后即刻肉眼见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手工缝合组褶皱明显。术后24周电镜观察MCA组吻合口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内皮细胞呈褶皱样,排列和形态紊乱。HE染色MCA组术后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Masson染色纤维组织较少。手工缝合组吻合口因缝线残留,术后24周HE染色吻合口仍可见炎症反应,Masson染色可见局部纤维组织增生明显。 结论:MCA吻合犬门静脉较传统手工缝合时间更短,吻合口内膜光滑,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无异物残留,炎症反应轻微,吻合口质量更好。MCA无缝线吻合犬门静脉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本例人工材料注射隆乳后迟发型炎症反应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吗?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使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HG)进行隆乳手术曾在中国十分流行。该文报道了1例PAHG隆乳20年后,无其他诱因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后出现单侧乳房迟发型炎症反应的患者。患者女,45岁,在2019-nCoV感染3周后出现右侧乳房明显红肿热痛,范围上至锁骨、下至上腹部,考虑诊断为病毒感染伴发乳房迟发型炎症反应。急诊手术术中发现PAHG呈黄绿色、稀糊状涌出,腐臭味明显,存在大量组织坏死糜烂及脓液,创面广泛弥漫性渗血,术中血红蛋白下降明显。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后1周出院。2019-nCoV对人体异物及免疫系统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区域,可能会引起凶险的迟发型炎症反应,如该例中的电解质紊乱、大量失血及可能发生的感染性休克,在临床中需引起足够重视、给予及时干预。报道各种可能出现的症状和机制有利于提高整形外科医生的认识水平、加强对填充材料使用的谨慎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信迪利单抗致多器官毒性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38岁女性乳腺癌复发伴肝转移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21 d为1个周期。免疫治疗前患者肝、肾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用药后第3天,患者腰部皮肤出现皮疹伴瘙痒,此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伴脱屑,双上肢及腰背部出现水疱;双眼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有异物感。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2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42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07 U/L,碱性磷酸酶(ALP)424 U/L;血肌酐(Scr)95.6 μmol/L,尿酸691.0 μ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20.87 mU/L。诊断: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肾损伤,结膜炎,肝损伤。考虑与信迪利单抗有关。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静脉滴注,左甲状腺素钠、海昆肾喜胶囊口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及皮肤护理。16 d后,患者皮疹明显消退、水疱吸收,眼部不适感消失。实验室检查示ALT 111 U/L,AST 122 U/L,γ-GT 1 430 U/L,ALP 321 U/L;Scr 56.0 μmol/L,尿酸243.0 μmol/L;TSH 13.60 m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通方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肠神经递质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肠通方对老年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肠神经递质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6月-2021年10月本院90例老年FC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治疗组予以肠通方。2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3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ELISA法检测IL-17A、IL-18水平;采用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CS)、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估患者便秘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44例、对照组43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43/44)、对照组为81.4%(3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25, P=0.012)。治疗后,治疗组神疲乏力、气短腹胀、咽部异物感、心悸怔忡、四肢不温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3.71、10.25、2.87、2.87、5.68、26.94, P值均<0.01),CCS、PAC-QOL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71、18.84, P值均<0.001);血清VIP[(41.86±1.16)ng/L比(35.71±1.97)ng/L, t=17.79]、SP[(42.15±1.90)ng/L比(39.53±2.13)ng/L, t=6.06]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IL-17A[(35.71±5.97)pg/L比(41.86±5.16)pg/L, t=5.14]、IL-18[(22.15±3.90)pg/L比(26.53±4.13)pg/L, t=5.09]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4/44)、对照组为14.0%(6/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χ 2=0.13, P=0.716)。随访30 d,治疗组复发率为2.3%(1/44)、对照组为16.3%(7/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11, P=0.024)。 结论:肠通方可有效提高老年FC患者肠神经递质(VIP、SP)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L-17A、IL-18)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腔内负压辅助闭合装置在消化道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负压辅助闭合装置(EVAC)治疗消化道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采用EVAC治疗的11例消化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67.6±6.2)岁。其中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5例,食管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3例,食管癌合并胃癌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外伤导致食管破裂和乙状结肠癌术后结-直肠吻合口瘘各1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消化道瘘或破损的闭合率,以及治疗前后炎性指标和乳酸水平等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了EVAC治疗,EVAC治疗时间(12.6±7.6)d,消化道瘘的愈合时间为(24.8±15.2)d,住院时间(56.1±36.1)d,使用聚氨酯海绵(3.8±2.5)个。经过EVAC治疗后,全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指标和乳酸水平均降低(均 P<0.05)。内镜检查或造影检查提示,11例患者消化道瘘或破损均闭合,无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狭窄、异物残留、误吸等并发症。随访(10.6±8.5)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未观察到消化道狭窄、瘘复发或脓肿形成。 结论:EVAC治疗消化道瘘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