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常见而复杂的一种创伤。如患者头部遭受钝性加速/减速暴力,可导致广泛的白质轴索损伤,即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DAI影响神经环路的功能,是TBI患者出现认知、行为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目前,DAI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如MRI可检出不同严重程度DAI患者细微或明显的白质病变。另一方面,轴索损伤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在DAI的临床评估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此外,DAI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亦值得关注。笔者就近期DAI无创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1型发作性睡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创伤性脑损伤(TBI)是继发性发作性睡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TBI后发作性睡病的报道非常少见。本例是国内报道的首例HLA-DQB1 *06:02阳性的TBI后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现将我院收治的这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升机转运并成功救治18楼高处坠落伤儿童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直升机转运18楼高处坠落伤危重症患儿的安全转运及围手术期的救治要点。方法:回顾性报道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SICU收治的1例18楼高处坠落伤危重症患儿的救援转运及救治过程。文献复习直升机紧急医疗救援服务系统,结合本病例总结直升机转运危重症高处坠落伤患儿的救治经验。结果:18楼高处坠落伤患儿合并脑挫伤、创伤性颅内出血、休克、颈椎骨折、胸椎骨折、弥漫性轴索损伤、脊髓损伤等多发伤。当地医院初步紧急治疗后借助快速直升机救援无缝转运入院。经过我院积极的儿童创伤一体化模式专科治疗,包括院前急救、重视快速伤情的评估与诊断、途中转运、院内抢救和继发性损伤管理等多个环节,多个学科团队协作干预,共同参与救治,患儿得到了成功救治、社会康复。结论: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通过直升机快速转运救援危重症患儿,多学科干预为患儿的神经恢复及早期康复奠定了基础,可能是患儿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机会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弥漫性轴索损伤致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1例DAI致DO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恢复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级Ⅱ级以上为意识恢复),分为意识恢复组(29例)和意识未恢复组(2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意识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病程、入院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意识水平(微意识状态或植物状态)、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长、DAI病变数量和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包括脑积水、癫痫、感染、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发病年龄、微意识状态患者所占比例、入院CRS-R评分、术后合并脑积水、影像学DAI损伤等级、DAI关键部位的FA值可能为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 OR=1.316,95% CI:1.078~1.580, P=0.006)、入院CRS-R评分( OR=0.200,95% CI:0.044~0.910, P=0.037)、脑干白质损伤( OR=3.991,95% CI:0~21.261, P=0.040)以及术后脑积水( OR=11.874,95% CI:0.308~76.078, P=0.045)是DAI导致DOC患者意识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DAI导致慢性DOC患者,术后合并脑积水、年龄偏高、DAI关键部位的损伤严重、入院CRS-R评分低均不利于其意识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交通事故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程度鉴定2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案例资料1.1案例11.1.1简要案情辛某,56岁.2022年1月22日,辛某驾驶三轮车与一辆小型轿车发生交通事故.1.1.2病史摘要外伤后意识不清1.5 h,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0 mm,光反射迟钝;右额部肿胀,见创口;颈软;右肘部肿胀;左膝部及左小腿见开放创口;可触及骨擦感.临床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骨折;左股骨下段骨折;左胫腓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左髌骨开放性骨折;右尺骨鹰嘴骨折;右肘关节脱位;双肺挫伤;双肺炎症;双侧胸腔积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儿童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回顾分析儿童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的病因、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学检查对儿童TB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北京儿童医院130例中重型TBI患儿的影像资料,对致伤原因、病变类型、病变影像学特征和病变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中重型TBI患儿中,最常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伤和坠落伤.脑挫裂伤130例中,坠落伤所致脑挫裂伤的易受伤部位居前三位的为额叶、顶叶、颞叶;交通伤所致脑挫裂伤的易受伤部位居前三位的为颞叶、额叶、顶叶.86例颅骨骨折中顶骨占5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7例,损伤部位主要为额叶、颞叶、胼胝体压部.结论:儿童中重型TBI,以脑挫裂伤和弥漫性轴索损伤为主要表现;骨折主要发生在顶骨.CT不能明确的可疑脑损伤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MRI联合血清MBP、FGL2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凝血酶原酶(FGL2)、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96例本院接收的疑似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对研究对象进行MRI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MBP、FGL2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BP,FGL2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评价MRI联合血清MBP、FGL2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 MRI检查结果显示,96例研究对象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57例、非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39例,MRI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灵敏度为80.95%(51/63),特异度为81.82%(27/33),准确度为81.25%(78/96),误诊率为 18.18(6/33),漏诊率 19.05%(12/63).与非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比较,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血清MBP与FG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BP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CI:0.782~0.927),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3.94%,截断值为1.43 ng/mL;血清FGL2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728~0.891),灵敏度为73.02%,特异度为87.88%,截断值为82.29ng/mL.MRI、血清MBP,FGL2联合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灵敏度为84.13%、特异度为81.82%,准确度为83.33%.结论 MRI联合血清MBP,FGL2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连续动态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及ICU病房收治的弥漫性轴索损伤(GCS 3~8分)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监测组22例行颅内压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对照组23例未行颅内压监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住院期间甘露醇用量及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和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监测组死亡及植物生存者发生率为9.10%,低于对照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预后较好;住院期间监测组的甘露醇用量平均628.64g,低于对照组的1208.7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迟发性颅内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颅内压及灌注压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救治中能及时发现颅内压及灌注压的变化,指导治疗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弥漫张量成像对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程度评估的定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磁共振弥漫张量成像(DTI)各向异性分数(FA)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意识障碍量表(GCS)对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34例DAI患儿入院时采用GCS评分评价意识障碍程度,伤后2周内行DTI检查.健康体检者23例行DTI检查.测量各部位可视性病灶区和健侧对称处FA值及脑中线部位FA值,计算中线部位平均FA值降低程度及可视性病灶平均FA值降低程度.分析GCS评分、可视性病灶平均FA值降低程度及脑中线部位平均FA值与患儿意识障碍时间及伤后半年患儿恢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中线部位平均FA值降低程度与患儿意识障碍时间及伤后半年患儿恢复程度呈显著相关(r=0. 519,P=0. 002;r=0. 669,P= 0.000);可视性病灶平均FA值降低程度及GCS评分与患儿意识障碍时间及伤后半年患儿恢复程度均呈低度相关或微弱相关(r=0.285,P=0.103;r=0.487,P=0. 003;r=-0. 241,P=0. 169;r=-0.229,P=0.192).脑中线部位平均FA值降低程度及可视性病灶平均FA值降低程度与伤后半年患儿恢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GCS评分.结论DTI为诊断DAI的敏感方法,较临床普遍采用的GCS评分对DAI患儿的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更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弥散张量成像在中、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中、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5例中、重型DAI患者(研究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1±11.6)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8.2±2.9)分.中型DAI20例,重型DAI 15例.另外选取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DTI技术检测患者胼胝体压部、丘脑、脑干部位感兴趣区各向异性(FA)值.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比较研究组入院时与对照组各感兴趣区FA值差异及不同损伤程度患者入院与伤后6个月时FA值差异,分析入院时各感兴趣区FA值与DAI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组胼胝体压部、丘脑、脑干部位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丘脑、脑干部位FA值分别低于中型DAI患者(P <0.05);DAI患者伤后6个月胼胝体压部、丘脑、脑干部位FA值分别低于该部位入院时FA值(P <0.05);DAI患者入院时胼胝体压部、丘脑、脑干部位FA值与伤后6个月GOS呈正相关(P<0.05). 结论 中、重型DAI患者胼胝体压部、丘脑及脑干部位FA值越低,其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DTI可以作为DAI患者判断预后的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