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损伤后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及其与意识障碍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损伤昏迷和清醒患者间的脑内神经递质的差异性,以期了解不同意识状态与脑内神经递质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脑损伤患者52例,其中昏迷患者3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昏迷组;清醒患者22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9分),设为清醒组。采集2组患者基本资料,然后提取神经递质的评估结果(使用脑涨落图评估),并对结果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递质的递质功率、递质相对功率和指数分析(指数分析包括总功率、运动指数、兴奋抑制指数和血管舒缩指数)。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2组间递质的差异性。结果:与清醒组比较,昏迷组患者的各项脑内递质功率均显著低于清醒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的递质相对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指数分析中除了总功率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数无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脑损伤患者昏迷的重要危险因素(Wald=5.684, P=0.017)。 结论: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大部分脑内神经递质均显著减少,尤其是脑内多巴胺的减少是引起昏迷的一个危险因素,在临床促醒治疗中可考虑应用增强多巴胺递质效能的药物或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量化脑电图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量化脑电图(qEEG)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1至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月龄至11岁的62例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入院24 h内NicoletOne脑功能仪床旁监测,记录qEEG参数,包括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相对α变异(RAV)、相对频带能量(RBP)和光谱熵(SE),监测前完成改良儿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MPGCS)。以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为出院后1年结局判断依据,将患儿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变量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对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62例患儿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12.0(5.8,24.0)月龄,结局良好组50例(81%),结局不良组12例(1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7,95% CI 1.001~1.074, P=0.041)、重度异常aEEG( OR=128.000,95% CI 10.274~1 594.656, P<0.01)、RAV( OR=0.877,95% CI 0.810~0.949, P=0.001)、SE( OR=0.892,95% CI 0.814~0.978, P=0.015)和MPGCS( OR=0.511,95% CI 0.349~0.747, P=0.001)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有重度异常aEEG( OR=315.692,95% CI 6.091~16 362.298, P=0.004)和RAV( OR=0.808,95% CI 0.664~0.983, P=0.033)与不良结局显著相关。aEEG和RAV预测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95% CI 0.735~0.927, P<0.01)和0.847(95% CI 0.733~0.926, P<0.0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重度异常和38%,灵敏度分别为67%和83%,特异度分别为98%和8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和5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和95%,约登指数分别为0.647和0.673。aEEG+RAV联合指标预测不良结局的AUC增加至0.974(95% CI 0.898~0.998, P<0.01)。 结论:aEEG和RAV是非创伤性意识障碍患儿不良结局可靠的预测因子,aEEG+RAV联合指标可提高预测效能,qEEG客观性好,可作为结局评估的常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量表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高压氧治疗已经成为脑损伤后意识恢复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何精准对比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意识改变,神经行为学评分量表成为量化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有力工具。患者因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现为昏迷、植物状态、微小意识和保持清醒等不同的意识状态;由于临床和基础研究对于意识障碍认识的不断深入,相应的评估量表也在发生变化。国内外应用频率较高的量表有欧洲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和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我国学者编制的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量表经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与美国的昏迷恢复量表功效相当且有一定优势,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更加精准。本综述介绍了昏迷和其他意识障碍评估量表的发展史,并对我国学者编制量表的工作进行介绍与展望,以期为相关基础及临床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出血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型颅内AVM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Spetzler-Martin评分(SMG)1分4例,2分11例,3分13例,4分6例。所有患儿均开颅行AVM切除术及血肿清除术,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第1天行头颅CT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出血及脑组织肿胀情况,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团残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儿术后意识障碍的改善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患儿进行随访,术后3、6个月行头颅MRI或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估有无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mRS 0~1分为预后良好;并根据术前SMG分级情况分为SMG≤3分组和SMG>3分组,比较两组存活患儿的预后差异。结果:34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5例患儿直接行开颅手术切除AVM及血肿;6例行复合手术;3例先行AVM部分栓塞,再行手术切除。31例(91.2%)患儿初次手术行AVM全切除;3例(8.8%)行近全或大部分切除,其中1例二次手术行AVM全切除。术后2例(术前SMG均为3分)患儿死亡;3例(术前SMG 3分1例,4分2例)出现重度残疾。出院时GCS 3~8分2例,9~12分2例,13~15分28例。32例存活的患儿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35.2±10.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无AVM残留或复发,预后良好26例,预后不良6例。与术前SMG>3分组相比,术前SMG≤3分组患儿的预后明显较好(预后良好比例分别为2/6、23/26, P=0.012)。 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儿童出血型AVM首选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SMG≤3分的患儿。根据患儿适应证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前血管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均有助于实现AVM全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55例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13~68岁[(43.0±15.5)岁]。应用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48 h内意识水平,其中术前植物状态33例,微意识状态22例。术后26例意识改善(意识改善组),其余29例意识水平与术前相比未改善(意识未改善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中镇痛方案及镇静维持用药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病程、术前意识水平及镇痛方案与sTBI后慢性意识量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有一定的相关性( P均<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镇静维持用药与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不相关(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7分( OR=0.06,95% CI 0.01,0.36, P<0.01)、术前微意识状态( OR=0.09,95% CI 0.02,0.40, P<0.01)及术中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 OR=0.07,95% CI 0.01,0.43, P<0.01)与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显著相关。 结论:入院时GCS≥7分、术前微意识状态及术中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镇痛是影响sTBI后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短期意识水平改善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视神经鞘直径对非原发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神经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入ICU 24 h内及第3天的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对非原发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于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入住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非原发性脑损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年龄<18岁;有视神经疾病或视神经损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意识障碍或交流困难;存在原发性脑损伤;住ICU时间<3 d;入组28 d内死亡或失访。于入ICU 24 h内及入ICU第3天应用医学超声仪进行ONSD超声测量,于ICU住院期间每日评估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为15分且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为阴性定义为无意识障碍,GCS<15分或CAM-ICU为阳性定义为存在意识障碍。依据入组28 d的意识状态分为非意识障碍组及意识障碍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28 d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ONSD与28 d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1例非原发性脑损伤危重患者(非意识障碍组48例,意识障碍组13例)。意识障碍组患者较非意识障碍组入ICU GCS更低[7(4, 8)分 vs. 8(6, 14)分, P<0.05],机械通气时间[28(15, 28) d vs. 10(4, 14) d, P<0.001]及住ICU时间更长[28(28, 28) d vs. 12(7, 20) d, P<0.001]。两组间入ICU 24 h内ONSD[(5.75±0.53) mm vs. (5.45±0.60) mm, P=0.114]及第3天的ONSD [(5.54±0.64) mm vs. (5.22±0.65) mm, P=0.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用机械通气、ICU时的GCS及入ICU第3天ONSD是其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入ICU第3天ONSD<5.30 mm的患者具有更好的28 d神经功能预后;即使在入ICU 24 h ONSD≥5.30 mm的患者中,第3天ONSD降至5.30 mm以下者的28 d神经功能预后显著优于第3天ONSD≥5.30 mm者( P=0.042)。 结论:入ICU 24 h内ONSD、尤其是入ICU第3天的ONSD以及ONSD变化对非原发性脑损伤危重患者短期神经功能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治疗延迟:影响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按首发症状到启动抗凝治疗时间间隔的中位数分为早期抗凝组和晚期抗凝组。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对早期抗凝组与晚期抗凝组以及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抗凝治疗延迟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131例患者,年龄(40.07±15.11)岁,男性68例(51.91%)。其中,早期抗凝组65例(49.62%),转归不良组14例(10.69%)。与晚期抗凝组相比,早期抗凝组癫痫发作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较高,而视力障碍/视盘水肿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 P均<0.05)。与转归良好组相比,转归不良组癫痫发作、运动障碍、意识障碍、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实质损伤的患者比例以及D-二聚体、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更高,血栓累及部位更多见于上矢状窦和直窦,而头痛患者的比例和入院时白蛋白水平显著更低(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优势比(odds ratio, OR)0.11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030~0.473; P=0.002]和脑实质损伤( OR 1.341,95% CI 1.042~1.727; P=0.023)与抗凝治疗延迟独立相关,抗凝治疗延迟( OR 6.102;95% CI 1.185~30.504; P=0.030)和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 OR 1.299,95% CI 1.141~1.480; P<0.001)是CVS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视力障碍/视盘水肿和头颅影像未见脑实质损伤是CVST患者抗凝治疗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延迟与CVST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严重脑损伤后不同意识水平患者关键脑区的功能差异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严重脑损伤后不同意识水平患者关键脑区的功能差异,为慢性意识障碍客观评价指标的明确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严重脑损伤(伤后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9分)后患者(均为右利手)为研究对象,依据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并结合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定义,将其分为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组(8例)、微意识状态(MCS)组(8例)、脱离微意识状态(eMCS)组(6例)、闭锁综合征(LIS)组(8例)。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不同意识水平患者间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的差异。结果:UWS/V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右侧颞中回,MC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小脑顶和左侧顶下小叶,eMC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枕上回和左侧额下回,LIS组患者静息态活动增强区域在左侧颞下回和左侧扣带回。UWS/VS组患者相对MCS组ReHo值显著减弱的峰值脑区在左侧岛叶(体素值1 341, t=-5.380, P<0.05);MCS组患者相对eMCS组ReHo值显著减弱的峰值脑区在左侧小脑顶(体素值549, t=-5.377, P<0.05),而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区在左侧岛叶(体素值438, t=3.751, P<0.05);MCS组患者相对LIS组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区在左侧额内侧回(体素值1 014, t=5.406, P<0.05)和左侧额叶外核(体素值229, t=4.115, P<0.05);eMCS组患者相对LIS组ReHo值显著增强的峰值脑区在左侧额内侧回(体素值421, t=3.397, P<0.05)。 结论:静息态下不同意识水平患者间关键脑区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涵盖优势半球、左侧岛叶及小脑,这些区域可能是慢性意识障碍客观评价指标的检测靶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位数为6分(3~11分)。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出血伴脑疝征象,且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5例患者同时行血肿清除术。以术后1周GCS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GCS为3~15分。2例于术后1 d死亡,1例于术后31 d死亡。4例生存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12个月。3~6个月复查头颅CT静脉血管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颅内新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出血。至末次随访,预后较好(mRS 1~2分)2例,预后较差(mRS 3分)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患者,开颅减压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听觉失匹配负波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听觉失匹配负波(MMN)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51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13例;年龄18~70岁[54.0(42.0,62.0)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37例,6~8分14例。患者均在伤后7~27 d内行MMN监测。根据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患者分为意识恢复组(GOS 3~5分,21例)和意识未恢复组(GOS 1~2分,3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MMN监测时的瞳孔对光反射及GCS、标准刺激下电极Fz处N1的波幅绝对值(sFzN1A)、偏差刺激下电极Fz处N1的波幅绝对值(dFzN1A)、标准刺激下电极Cz处N1的波幅绝对值(sCzN1A)、偏差刺激下电极Cz处N1的波幅绝对值(dCzN1A)、电极F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FzMMNA)及电极C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CzMMNA)。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并确定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独立预测因子预测sTBI患者意识恢复的效能并确定分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MN监测时的瞳孔对光反射、GCS及FzMMNA与意识恢复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MN监测时的GCS( OR=9.07,95% CI 1.93,42.76, P<0.01)和FzMMNA( OR=2.74,95% CI 1.13,6.65, P<0.05)与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FzMMNA的独立预测效能较高(AUC=0.76,95% CI 0.62,0.90),其次是MMN监测时的GCS(AUC=0.74,95% CI 0.59,0.88),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高(AUC=0.84,95% CI 0.73,0.95)。以1.0 μV为界,FzMMNA>1.0 μV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0%。 结论:FzMMNA是sTBI患者伤后6个月意识恢复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联合MMN监测时的GCS的预测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