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补肾强筋胶囊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每组8只.模型组、补肾强筋胶囊组采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对右后膝进行KOA造模.造模4周后,补肾强筋胶囊组大鼠以补肾强筋胶囊药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以去离子水灌胃,每日1次,共灌胃4周.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取出右后肢膝关节,观察大鼠膝关节标本的大体结构.采用Micro-CT扫描仪对大鼠膝关节标本进行扫描,分析各组大鼠膝关节骨组织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α,HIF-1 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CD31、Endomucin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大体结构的影响.模型组膝关节软骨磨损严重,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腔内结构破坏严重,周围组织粘连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磨损较轻,关节间隙轻度狭窄.②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质的影响.MicroCT检查结果显示,模型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稀疏,周围可见明显骨赘;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排列较模型组紧密.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小(P=0.001,P=0.012),骨小梁数目少(P=0.013,P=0.034),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大(P=0.000,P=0.001;P=0.000,P=0.005).与模型组相比,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体积分数大(P=0.001),骨小梁数目多(P=0.039),骨小梁厚度和骨小梁分离度小(P=0.022,P=0.039).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退变明显,软骨下骨小梁疏松,但补肾强筋胶囊组软骨下骨钙化程度较模型组低.③补肾强筋胶囊对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和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0,P=0.002,P=0.041,P=0.017;P=0.045,P=0.025,P=0.032,P=0.011).补肾强筋胶囊组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IF-1 α、VEGFA、CD31、Endomucin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26,P=0.006,P=0.036,P=0.029).结论:补肾强筋胶囊可抑制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下骨中H型血管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干预H型血管的形成,从而改善软骨下骨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离子隙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强离子隙(strong ion gap,SIG)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8例)和死亡组(54例),并比较中毒早期SIG、阴离子隙(anion gap,AG)、pH、HCO 3-、乳酸等酸碱指标水平,并建立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两组间SIG、AG、HCO3 -、乳酸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SIG(0.956)>AG(0.917)>乳酸(0.778)>HCO3 -(0.635)>pH(0.437);SIG的Youden指数最高(0.60),大于AG(0.321)、乳酸(0.113)) 。 结论:与其他酸碱失衡指标相比SIG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促进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上皮修复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进行强化的离子电渗法跨上皮角膜交联术的患者66例66眼,其中男37例,女29例,平均年龄(21.27±3.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33眼,分别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和rh-EGF滴眼液点眼。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14、28天时对2个组患者分别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非接触式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球结膜充血程度评估、泪液分泌试验、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测定、泪河高度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7天,2个组患眼OSDI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试验组患眼OSDI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角膜胶原交联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6.701, P<0.01; F时间=454.418, P<0.01),其中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角膜上皮染色评分分别为1.79±0.65和0.91±0.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0.68和1.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术后第3天和第5天,试验组患眼球结膜充血程度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眼NIBU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13.084, P<0.01; F时间=34.383, P<0.01)。2个组术后第7、14和28天时NIBUT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回升;术后第7天和第14天,试验组患眼的NIBUT值分别为(8.18±2.26)s和(9.49±1.95)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2.33)s和(7.52±2.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患眼的眼压、视力变化以及泪液分泌量、泪河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h-EGF对圆锥角膜患者接受强化的跨上皮角膜交联术后上皮修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眼角膜交联术后早期不适,促进泪膜稳定性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离子间隙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评估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强离子间隙(strong ion gap, SIG)对于成人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美国重症监护室电子病例数据集(MIMIC-Ⅲ,2001—2012年)中首次入住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成人CA患者(≥18岁)。依据SIG三分位数法,将患者分成3组。比较CA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和相关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A患者28 d和90 d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同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生存曲线的差异,并建立Cox回归风险模型,以分析SIG是否为CA患者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6例成人CA患者,依据SIG(mmol/L)三分位数法,将患者分成<3.91( n=202),3.91~7.32( n=202)和>7.32( n=202)3组。年龄(66.91±15.95)岁,男性382例(63.04%),其中ICU住院期间、28 d和90 d全因病死率分别为36.47%、49.17%、56.93%。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IG、阴离子间隙、pH、乳酸、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肌酐、血钾、血磷、高血压、冠心病、心源性休克、ICU住院期间、28 d和90 d全因病死率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组CA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随着SIG指标的上升,CA患者28 d、90 d累积生存率会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G水平上升(>7.32mmol/L)是该类患者28 d( HR=1.610,95% CI: 1.177~2.203, P=0.003)和90 d( HR=1.506,95% CI: 1.123~2.019, P=0.006)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入ICU时高SIG(>7.32 mmol/L)是影响CA患者28 d和90 d全因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计算此类患者的SIG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RPE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魏酸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8周龄2型糖尿病db/db小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模型组和阿魏酸组,每组15只,另选取15只同周龄db/m小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日采用生理盐水灌胃(5 ml/kg),阿魏酸组采用阿魏酸溶液灌胃(0.05 g/kg),治疗后2个月处死各组小鼠并摘除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表达水平。取人RPE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高糖组和高糖+阿魏酸组,其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用相应试剂培养24 h。采用活性氧簇(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RPE细胞ROS水平;采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各组RPE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微丝绿色荧光探针检测各组RPE细胞MCU和微丝荧光强度;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沉默和过表达MCU蛋白水平探讨MCU与p38 MAPK、p-p38MAPK间的调控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PE细胞MCU、p38 MAPK、p-p38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外核层、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p38 MAPK和MCU+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p38 MAPK和MCU+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魏酸组小鼠视网膜组织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DMSO组、高糖组和高糖+阿魏酸组细胞ROS荧光强度分别为0.22±0.02、0.22±0.03、0.30±0.02和0.24±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845, P<0.01),其中高糖组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DMSO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ROS荧光强度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糖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DMSO组,高糖+阿魏酸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高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DMSO组比较,高糖组MCU荧光强度较高,并伴随着细胞微丝减少和变细;高糖+阿魏酸组MCU蛋白荧光强度明显下降,细胞微丝数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DMSO组比较,高糖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荧光强度和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比较,MCU过表达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MCU shRNA组、MCU过表达+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MCU过表达组比较,MCU shRNA组、MCU过表达+阿魏酸组细胞MCU、p38 MAPK和p-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阿魏酸能够调控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改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和高糖诱导的RPE细胞损伤,其可能通过MCU及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列线图模型用于体外膜肺氧合患者术后死亡的早期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检验结果构建能早期预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术后患者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病、ECMO模式等临床特征及ECMO术后2 h的实验室指标。按照4∶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11例)和验证集(28例)。采用Lasso回归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CMO术后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结果:通过Lasso回归分析从训练集参与者的34个实验室指标中筛选出4个预测变量,包括ECMO后2 h的阴离子间隙(AG)、血乳酸(Lac)、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血清淀粉酶(AMY)。联合上述变量和其他3个临床重要因素〔原发病、ECMO模式和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正向:LR方法)筛选出Lac-2 h、PaO 2-2 h、AMY-2 h和原发病4个独立的强预测因子,并纳入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可信区间(95% CI)为0.78~0.92〕,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为0.398时,准确度为80.2%、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68.1%。应用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在院内病死率为64.3%的验证集中验证列线图模型的性能。根据ROC曲线的最佳截断值0.398,将验证集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的生存概率显著高于高风险组( P=0.018),表明该模型在验证队列中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基于该模型,验证集的AUC为0.76,95% CI为0.58~0.94,准确率为71.43%,表明观察到的结果与预测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结合Lac-2 h、PaO 2-2 h、AMY-2 h和原发病的列线图模型可能对预测ECMO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关节植入物涂层力学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对多孔型人工关节植入物的涂层性能(包括涂层形貌和涂层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总结目前主流产品的涂层性能范围,为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同时为远期植入物取出分析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中所用的涂层表面形貌、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样品,分别按照ASTM F1854、ASTM F1044和ASTM F1147标准制备,涂层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加工.共对17套件产品(编号1~17号)的涂层表面形貌(涂层厚度、孔隙率和孔隙截距)进行试验;对编号为1~7号和15、16号产品,首先按照ASTM F1044的试验方法,进行涂层与基体之间的剪切强度试验;然后按照ASTM F1 147的试验方法,进行涂层与基体之间的拉伸强度试验.对编号为17的产品,按照ASTM F1044和ASTM F1 147的试验方法,分别测试复合涂层和单纯钛涂层的剪切和拉伸强度.结果 全部产品中,共15套产品(占比88.2%)涂层厚度300~500 μm;金属涂层的产品共16套(编号1~16),其中11套(占比68.75%)涂层孔隙率30%~50%,14套(占比87.5%)涂层孔隙截距50~150 μm;涂层的力学性能与基体材质无关;添加羟基磷灰石(HA)后的复合涂层的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与纯金属涂层相比,均明显降低.结论 针对多孔涂层人工关节的设计制造,其涂层的性能可以参考以下指标:涂层厚度300~500 μm,涂层孔隙率30%~50%,涂层孔隙截距50~150 μm;可以根据产品的用途选择基体材质;在设计含有HA的复合涂层的植入物时,应考虑结合力较低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该性能指标范围能够为远期临床取出物分析提供对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等离子喷涂与多孔烧结钛涂层的髋关节植入物性能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对等离子喷涂钛涂层和多孔烧结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的性能进行测试,对比分析2种涂层工艺产品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2种涂层工艺的生物固定型股骨柄作为试验样品,利用全自动金相显微镜、材料试验机、磨耗仪分别观测2种样品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拉伸性能及涂层耐磨性能,并通过观测2种样品涂层的体视学结构、测量涂层与基体的粘接性能评价2种涂层工艺的性能优劣.结果:等离子喷涂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更细化、均匀,抗拉强度为(1065±21)MPa,延伸率为(15±2)%,其涂层为疏松多孔的粗糙结构,孔隙分布不均,平均厚度为521 μm,平均孔隙体积百分比为37%,平均孔隙截距为135 μm,与基体的剪切强度为(39±4)MPa,拉伸强度为(47±5)MPa,经历100次磨损周期的质量损耗为48 mg;多孔烧结钛涂层髋关节植入物基体材料的显微组织晶粒粗大,抗拉强度为(879±23)MPa,延伸率为(7±2)%,其涂层表面平缓,孔隙分布均匀,平均厚度为1 167μm,平均孔隙体积百分比为41%,平均孔隙截距为240μm,与基体的剪切强度为(44±5)MPa,拉伸强度为(62±7)MPa,经历100次磨损周期的质量损耗为15 mg.结论:2种涂层工艺髋关节植入物的性能各有优劣,均满足相关行业标准的指标要求,预期能够获得优异的体内使用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3D打印含镁聚己内酯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用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元素成分,并通过接触角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材料学性能进行表征.此外,将PCL-Mg支架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连续28 d检测镁离子的释放行为.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建立SD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支架材料不同,15只SD大鼠分为3组:PCL组、PCL-Mg组和对照组(未作处理),每组5只.术后4周和8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并在8周后获取颅骨缺损区样本及大鼠主要脏器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孔径为(480±25)μm,纤维直径为(300±25)μm,孔隙率约为66%.PCL-Mg支架含Mg 1.0 At%,表明Mg微粒的成功掺杂.PCL-Mg支架的接触角为68.97° ±1.39°,压缩模量为(57.37±8.33)MPa,相较PCL支架显示出更好的润湿性和机械强度.在术后4~8周的观察期内,与对照组及PCL组相比,在PCL-Mg组大鼠颅骨缺损区观察到最佳的新生骨形成,其骨再生指标新生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和骨矿物密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CL组.另外,H&E染色、Glodner染色和VG染色结果显示PCL-Mg组诱导较多的矿化新生骨形成,同时主要脏器H&E染色提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 PCL-Mg支架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为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支架材料选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异功散调控CXCL12/CXCR4信号减少谷氨酸释放改善衰老模型小鼠认知下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探讨异功散预防性给药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异功散防治认知下降提供依据.将40只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1.5 mg·kg-1)和异功散高剂量组(7.5 g·kg-1)、异功散低剂量组(3.75 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颈背部注射D-半乳糖(200 g·kg-1)复制衰老模型,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月后采用水迷宫评价其学习记忆能力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海马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 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趋化因子 C-X-C-基元配体 12(chemokine C-X-C-motif ligand 12,CXCL12)和趋化因子 C-X-C-基元受体 4(chemokine C-X-C-motif receptor 4,CXCR4)蛋白表达及 IBAI、GFAP 与 CXCR4 的位置关系;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外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ERK)及其磷酸化(p-ERK)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TNFR1)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脑组织谷氨酸、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及血清和脾脏中 TNF-α水平.异功散能够明显缩短衰老模型小鼠隐藏平台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增加空间探索实验的跨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累积时间,改善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加和细胞变性或死亡病变,降低受损神经评分,减少IBA1和GFAP阳性表达面积和降低脑组织、血清和脾脏TNF-α水平以及脾脏指数,降低海马区CXCL12和CXCR4平均荧光强度以及降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CXCR4的阳性表达,降低p-ERK/ERK、TNFR1表达及谷氨酸含量.该研究表明异功散预防给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与其调节脾脏免疫功能和调控脑内CXCL12/CXCR4信号而减少谷氨酸释放有关,但异功散如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而防治痴呆症还需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