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致肾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与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纤维上皮性息肉(ureteral fibroepithelial polyp,UFP)致肾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所有肾积水手术后病理诊断为UFP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结果:肾积水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UFP患者48例,占同期肾积水手术治疗患者总数的1.8%(48/2 653)。患者平均就诊年龄(109.2±34.7)个月,男童为主(95.8%),左侧多见(81.3%),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1.3%)及肉眼血尿(18.8%)。术前泌尿系统超声(ultrasonography,US)阳性检出率为60.4%,静脉肾盂造影阳性检出率为34.1%。所有病例的息肉经手术完整切除,术中见70.8%的息肉为单一带蒂型,97.9%的息肉位于输尿管近段,息肉中位长度为1.5 cm(0.3~8.0 cm)。术后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7个月(3~141个月),无一例息肉复发;3例(6.3%)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为青春期同侧输尿管结石。结论:儿童UFP发病率较低,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超声在术前诊断UFP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手术治疗效果明确,术后息肉残留少,复发率低,但存在远期并发症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动态显像在婴儿重度肾积水治疗决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与非手术组间肾动态显像参数的差异,为临床应用核素显像决定治疗方式积累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间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治疗并行肾动态显像的107例重度肾积水患儿[年龄3(2,6)个月;男90例,女17例]资料。患儿的诊断均为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将病例按治疗方案分为手术组(87例)和非手术组(20例),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对比2组间分肾功能(DRF)、峰值时间、半排时间、曲线类型的差异,并将患侧DRF与肾盂前后径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手术组中DRF<40%者17例,DRF 40%~55%者60例,DRF>55%(超常肾功能)者10例。DRF 40%~55%为正常,其他为不正常。手术组患侧DRF不正常者(27例)较非手术组(3例)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7, P=0.150)。手术组梗阻曲线占比(85.1%,74/87)明显高于非手术组的相应占比(55.0%,11/20; χ2=7.25, P=0.007)。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相比,患肾峰值时间明显延长[(22.77±7.52)与(15.26±10.29) min; t=3.78, P<0.001],对侧肾峰值时间亦明显延长[(11.25±8.47)与(6.65±5.75) min; t=2.30, P=0.023]。婴儿患侧DRF与其肾盂前后径呈负相关( r=-0.48, P<0.001)。 结论:重度肾积水婴儿DRF大部分在正常范围,且超常肾功能常见。手术指征DRF<40%不适用于婴儿,需结合曲线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所测肾盂前后径分析。对侧肾峰值时间延长可能是婴儿重度肾积水手术评估的重要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43例胎儿肾积水的出生后分级、手术干预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的出生后分级、手术干预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产前诊断为胎儿肾积水并于出生后在大连市儿童医院首诊的2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出生后均行彩超检查,并根据尿路扩张(UTD)分级系统进行评估。对有手术指征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组),未达到手术指征患儿进行密切随访观察(非手术组)。结果:243例患儿中,男182例,女61例;首次确诊胎龄(27.5 ± 3.2)周,孕妇年龄(29 ± 6)岁;单侧肾积水212例,双侧肾积水31例。首次彩超检查结果显示,UTD低风险117例,中风险67例,高风险59例。患儿随访14 ~ 50个月,平均26.4个月。在随访过程中,117例UTD低风险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67例UTD中风险患儿中,62例未行手术治疗,5例行手术治疗;59例UTD高风险患儿中,3例肾积水稳定未行手术治疗,56例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组182例,手术组61例。手术组入院首次彩超UTD高风险率、肾盂前后径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91.80%(56/61)比1.65%(3/182)、1.9(1.6,2.4) mm比0.7(0.3,1.5) mm],肾皮质厚度明显低于非手术组[3.0(1.3,4.1) mm比6.0(5.1,7.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手术组患儿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年肾盂前后径和肾盂前后径与肾实质厚度比值较术前明显缩小[(1.6 ± 0.7) cm比(3.5 ± 1.5) cm和0.3 ± 0.2比1.1 ± 1.0],肾皮质厚度和分肾功能较术前明显增加[(5.8 ± 2.4) mm比(3.2 ± 3.1) mm和(45.4 ± 1.9)%比(39.5 ± 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胎儿肾积水出生后需行UTD肾积水分级,UTD低风险和大部分UTD中风险肾积水患儿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UTD高风险肾积水患儿,如发现肾积水进行性加重,分肾功能下降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的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年龄范围为3岁8个月至5岁1个月;均为因腹痛就诊检查发现肾积水,既往无泌尿系感染史,病变均为左侧。术前均完善B型超声、磁共振尿路成像和(或)增强CT、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同位素肾图检查,未见膀胱输尿管反流。除1例在术前经上述检查未提示存在明确的重复肾征象,其他3例经上述检查后考虑诊断为重复肾;3例患儿于术前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2例为不完全性重复肾),1例术前未行逆行输尿管造影检查。术前同位素肾图检查均提示患侧分肾功能明显受损,告知家长病情后,要求保留受累半肾,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均运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采用经典离断式肾盂成形术,未增加辅助孔。结果:术中发现上肾UPJO 1例,为完全性重复肾;下肾UPJO 3例,均为不完全性重复肾,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1例UPJO为扭曲折叠,1例为单纯狭窄,1例为高位输尿管,1例为血管压迫。术中均留置DJ管,腹腔内操作的平均时间为105 min,平均吻合时间为44 min。所有患儿在术中均无中转开放,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术后6~8周拔除DJ管,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为26~60个月,术后肾盂分离程度均较术前降低,患肾分肾功能与术前相比,1例略有改善,3例明显改善。结论:应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技术治疗儿童重复肾合并上下肾UPJO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输尿管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易发生医源性损伤的部位和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例输尿管医源性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23例。中位年龄39(16,64)岁。损伤位于左侧26例(60.5%),右侧16例(37.2%),双侧1例(2.3%);输尿管上段8例(18.6%)、中段8例(18.6%)、下段27例(62.8%)。损伤长度(5.9±2.4)cm。7例于术中诊断,表现为输尿管管腔结构破损、离断或被结扎,术区出现广泛渗液,输尿管镜下可见脂肪组织。36例延迟诊断,表现为腰腹部疼痛13例,发热12例,腹膜刺激征9例,阴道流液9例,血尿5例;泌尿系增强CT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示造影剂外溢10例,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27例,发现患侧肾肿瘤1例;行引流液肌酐检查7例;行肾动态显像检查发现单侧肾无功能1例。妇科手术损伤13例均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12例,术中诊断7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5例延迟诊断,先行肾造瘘术,其中4例于6个月后完成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重吻合。泌尿外科手术损伤18例,其中10例行Boari皮瓣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2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自体肾移植术,1例行阑尾代输尿管手术,2例应用口腔黏膜补片修补。43例中,29例发生在7处易损伤部位,妇科手术损伤部位常见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分别为4、5、3例;结直肠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4例,输尿管与结肠毗邻处2例,输尿管与输精管交汇处3例;泌尿外科手术损伤部位分别为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各4例。其余14例损伤部位不具有规律性,与上述易损伤部位不重合。结果:本研究43例术后随访18(11,47)个月,其中41例能正常排尿,无血尿、尿外渗、胁腹疼等症状,尿常规、尿素氮、血肌酐检查均正常。泌尿系B超检查示轻度肾积水13例,随访中积水程度未见缓解或加重。1例自体肾移植术后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处再狭窄,行球囊扩张后积水缓解。1例先行肾穿刺造瘘,6个月后术中探查发现左输尿管末端被Hem-o-lok夹夹闭3/5管壁,右输尿管与乙状结肠形成内瘘,取左右侧膀胱皮瓣各3 cm行双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易发生部位共7处,妇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骨盆漏斗韧带、子宫动脉交汇或毗邻处;结直肠外科手术易发生于输尿管与肠系膜血管平行段、与结肠毗邻处、与输精管交汇处;泌尿外科手术损伤易发生于输尿管与髂外动脉交汇处和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原因、位置和长度综合考虑。对于长度较短而程度较重的输尿管损伤,行输尿管吻合或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对于长度较长的损伤,行自体肾移植、其他组织代输尿管手术或采用Boari皮瓣、颊/口腔黏膜移植等。修复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无张力吻合,不过度破坏输尿管的血供,输尿管应裁剪到血供较好的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诊断嵌合型双着丝粒染色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39岁,G 2P 1,因孕16周B超提示胎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颈部水囊瘤、脉络丛囊肿、双肾积水(图1)于2022年10月于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孕妇既往体健,否认近亲结婚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8周对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常规进行G显带核型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核型分析提示胎儿为罕见的嵌合型双着丝粒染色体45,X,dic(X;18)(p11.2;p11.2)[31]/45,X[26](图2)。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 18p11.32p11.21(136228_15181208)×1-2;arr[GRCh37] Xp22.33p11.22(168552_52154982)×1;arr[GRCh37] Xp11.22q28(52705315_155233098)×1-2,均判断为致病性。结合CMA以及染色体G显带及C-显带分析的结果,胎儿被确定为双着丝粒染色体dic(X;18)(p11.2;p11.2)(图3)。夫妻经遗传咨询后于选择于孕23周终止妊娠。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号:A000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检测IL-6在尿源性脓毒症诊治和改善预后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在尿源性脓毒症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9例。年龄(55.4±11.6)岁。伴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11例,肾积水14例。结石负荷>353 mm 2 8例。术前脓尿22例,尿亚硝酸盐阳性12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8例。根据术后2 h是否检测IL-6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术后2 h IL-6>1000 pg/ml作为诊断尿源性脓毒症标准,指导术后的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脓毒症确诊时间、尿源性脓毒症严重程度(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例数)、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试验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2.4±12.2)岁;伴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5例,肾积水9例;结石负荷>353 mm 2 5例;术前脓尿12例,尿亚硝酸盐阳性7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0例。对照组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58.7±10.5)岁;伴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6例,肾积水5例;结石负荷>353 mm 2 3例;术前脓尿10例,亚硝酸盐阳性5例,尿细菌培养阳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27.8)min和(88.3±3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5)。试验组术后2 h IL-6为(6 824.4±1 473.3)pg/ml。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脓毒症确诊时间分别为(3.6±2.0)h和(6.0±3.0)h( P=0.02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1±1.6)d和(8.2±2.3)d( P=0.014),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为3例和8例( 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检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内IL-6可早期诊断尿源性脓毒症,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尿液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尿液DNA甲基化技术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无创诊断的性能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7例UTUC患者(UTUC组)和121例上尿路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病例资料。UTUC组男64例(59.8%),女43例(40.2%);年龄(67±10)岁;输尿管癌50例(46.7%),肾盂癌42例(39.3%),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5例(14.0%);非肌层浸润性UTUC 45例(42.0%),肌层浸润性UTUC 51例(47.7%),分期不明确11例(10.3%);肿瘤分级低级别14例(13.1%),高级别93例(86.9%)。对照组男81例(66.9%),女40例(33.1%);年龄(52±14)岁;泌尿系结石104例(86.0%),输尿管狭窄或息肉13例(10.7%),单纯肾积水4例(3.3%)。UTUC组60例(56.1%)和对照组11例(9.1%)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TUC组72例(67.3%)和对照组9例(7.4%)行尿液原位荧光杂交法(FISH)检查。对两组的尿沉渣样本行基于ONECUT2和VIM基因甲基化的定量PCR检测技术,≥1个基因阳性判定为阳性,2个均为阴性判定为阴性。以病理或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估尿脱落细胞学、FISH、尿液DNA甲基化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尿液DNA甲基化检查的总体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0.9%,准确性为87.7%,阳性预测值为89.1%,阴性预测值为86.6%;敏感性显著高于尿脱落细胞学(43.3%, P<0.05)和FISH(69.4%, P<0.05);准确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52.1%, P<0.05)和FISH(71.6%, P<0.05);特异性与尿脱落细胞学(100.0%)和FISH (8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对不同部位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输尿管癌74.0%(37/50例),肾盂癌90.5%(38/42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00.0%(15/15例);对不同良性疾病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泌尿系结石92.3%(96/104例),输尿管狭窄和息肉84.6%(11/13例),单纯肾积水75.0%(3/4例)。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对低级别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64.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0%和FISH的36.4%( P<0.05);对高级别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87.1%,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48.0%和FISH的75.4%( P<0.05);对非肌层浸润性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77.8%,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9.2%和FISH的64.5%( P<0.05);对肌层浸润性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88.2%,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53.6%和FISH的72.7%( P<0.05)。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0%和92.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2%和85.7%。 结论:基于尿液ONECUT2和VIM基因甲基化技术用于UTUC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478例——多发肌肉疼痛伴肌内结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28岁。因多发肌肉疼痛伴肌内结节2月余入院。患者吞咽困难、发热、消瘦,外院病理及磁共振成像均提示结节性筋膜炎可能。入院后查C反应蛋白11 mg/L,红细胞沉降率24 mm/1h,血小板计数388×10 9/L,血浆纤维蛋白原4.59 g/L,尿潜血阳性,腹部超声示左肾积水。考虑结节性筋膜炎不能解释疾病全貌,再次行肌内结节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肌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患者至肿瘤医院完善胃镜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检查,最终诊断为胃低分化腺癌Ⅳ期(食管、淋巴结、肌肉、输尿管、骨多发转移),接受化疗,半年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