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微RNA在监测和预测肿瘤患者化疗反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内微RNA(miRNA)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而细胞外miRNA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的用途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不断有研究证实某些胞外miRNA的水平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反应相关。文章从循环中肿瘤特异的胞外miRNA的产生途径、检测方法、化疗反应预测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认为体液中miRNA的检测是标志物研究中一个有前景的领域。但是循环miRNA主要来源于血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他一些血流量较高的器官,肿瘤特异的miRNA表达信息容易被掩盖,仍然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实验流程和加大样本量来提高相关研究的说服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癌外周血循环微RNA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癌的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和复发转移监测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微RNA(miRNA)在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代谢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其可以释放到血液、尿液和唾液等体液中。外周血中miRNA可作为肝癌诊断、疗效评估、复发转移监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甚至可能成为肝癌的治疗靶标。文章就将外周血循环中的miRNA作为肝癌诊疗监测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样本液体活检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液体活检是指对人体体液样本中的相关物质进行检测,以对肿瘤等疾病作出分析诊断的一种无创诊断技术,其在前列腺癌的诊疗中应用较多。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有便携、无创、易获性、可实时反复监测等优点,在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肿瘤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循环肿瘤RNA、外泌体等液体活检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循环肿瘤RNA在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液体活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它能够非侵入性地反映体内肿瘤状态及预后情况。其中,新近兴起的一种标志物——循环肿瘤RNA(ctRNA)能够反映肿瘤来源的遗传信息,为肿瘤早期诊断、靶向药物使用以及预后分析提供有力依据。现阶段已有ctRNA检测试剂盒获准进入临床,例如微小RNA(miRNA)用于肝癌的辅助诊断等,越来越多具有应用前景的ctRNA处于转化应用阶段。尽管ctRNA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ctRNA作为液体活检家族的新成员,展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日益明晰,将成为临床迫切需求并值得信赖的诊断工具,为肿瘤临床诊疗带来便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液体活检技术在肾细胞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液体活检是指对人体体液样本中的肿瘤相关物质进行无创性分析,克服了传统组织学活检的局限性,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可预测对治疗的反应、纵向监测疾病进展和预测预后等。肾癌目前缺乏成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疾病诊断及监测仍然依靠影像学检查。近些年液体活检在肾癌领域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RNA(ctRNA)、外泌体、肿瘤"教育"的血小板(TEPs)等液体活检技术在肾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0—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检验医学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2021年检验医学领域项目整体申请与资助情况。方法:采集2010—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委检验医学领域申请与资助数据,重点针对学科内资助项目经费、地域、依托单位分布情况、关键词以及代表性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和总结10余年来整体的项目特点。结果:2010—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委检验医学领域共收到项目申请7 746项、累计资助1 152项、资助金额共计50 631.7万元。项目申请数由2010年的228项增加至2021年1 184项,项目资助数由2010的36项增加至2021年的137项,项目资助金额也相应地由2010年的1 012.0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6 538.0万元,均逐年上升。在检验医学领域(H26)中,分支学科H2605(分子生物学检验)与H2606(检验医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是受资助数量最多的2个方向,占59.7%(688/1 152)。地域获资助情况中,北京、广东、上海、重庆、浙江和江苏为获资助数较多的前6个地区,占60.2%(695/1 152)。30家依托单位获得检验医学领域826项资助,占总数71.7%(826/1 152)。在检验领域1 152资助项目中,肿瘤(37.1%,427项)、感染类疾病(26.9%,310项)、循环系统疾病(5.3%,61项)、自身免疫疾病(4.3%,49项)、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2.8%,32项)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疾病类型;蛋白(33.4%,385项)、DNA(19.4%,224项)、RNA(17.3%,199项)、外泌体(6.0%,69项)和细胞(5.9%,68项)是研究较多的标志物;纳米技术(6.0%,69项)、质谱技术(3.0%,34项)、探针技术(1.82%,21项)、电化学技术(1.6%,19项)和二代测序技术(1.6%,18项)是研究较多的检验技术。检验领域10年来在建立参考值范围、鉴定新型疾病标志物、开发检验新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形成多个具有特色方向的研究团队。结论: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2021年检验医学资助项目数及金额均显著上升,不同二级代码、地域和依托单位资助情况差异明显,研究范围广泛,多个团队在新型标志物挖掘与检验新技术等方面已取得标志性成果,整体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胸痛为首发症状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9年4月26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1例61岁原发性心脏DLBCL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例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本研究对本例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4月28日。本研究以"原发性心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ardia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总结与本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相关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心脏占位后转诊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既往无特殊病史。②患者于2019年4月26日入本院后再次突发胸闷、胸痛,伴面色苍白,一过性黑矇,心电监护结果示,心率为45次/min,血压为78 mmHg/45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为70%。遂立即予积极抢救,但是患者仍反复发作,考虑患者为右心房占位导致右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急诊手术指征,于就诊当日对其进行体外循环下右心房占位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尖瓣后瓣及隔瓣交界处与冠状静脉窦之间,与心肌相互融合,阻挡三尖瓣瓣口开放及关闭,但是肿物与心肌组织融合,无法完全切除,遂沿肿瘤突起边缘部分切除肿物,以明确病变性质及解除肿物对三尖瓣活动的影响。术中肿物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D20(+)、CD79a(+)、配对盒蛋白(PAX)-5(+)、CD3(-)、CD5(-)、CD10(-)、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6(-)、BCL-2(+)、c-Myc(-)、CD30(-)、EB病毒编码小RNA(EBER)(-)、CD117(-)、Ki-67(60%)、波形蛋白(+)、CD31(-)、结蛋白(-)、细胞角蛋白(CK)(-),考虑为DLBCL。2019年5月16日本例患者被转至本院血液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右房内团块状略低密度影,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代谢增高[摄取区域大小约为9.2 cm×6.3 c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9.03],符合肿瘤改变,心包增厚,并有少量积液本例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右心房肿瘤部分切除术后,主动脉瓣反流(轻度),二、三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右心房腔内有大小约为53 mm×43 mm不规则高回声,且与右心房侧壁相连,未见其明显移动或者摆动。本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核系三系细胞增生,偶见异常细胞,形似淋巴瘤细胞。③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征、PET/CT、活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于2019年5月16日被确诊为原发性心脏DLBCL[非生发中心型,Ⅳ期A组,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为4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IPI为6分]。遂先予1个疗程减低剂量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300 mg/d, d1+环磷酰胺600 mg/d,d2+表柔比星50 mg/d,d2+长春地辛6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随后对其进行4个疗程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500 mg/d,d1+环磷酰胺1 000 mg/d,d2+表柔比星70 mg/d,d2+长春地辛4 mg/d,d2+泼尼松60 mg/d,d2~6)化疗。本例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建议对其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但患者及其家属拒绝。本例患者再次接受2个疗程R-CHOP方案巩固化疗后停止治疗。截止随访结束本例患者无复发。④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纳入17篇文献,报道17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18例患者被纳入进行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疗研究。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常见发病部位为右心房,其次为右心室,起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常用化疗方案为R-CHOP,这18例患者中5例死亡,随访最长时间为24个月,患者未复发。 结论:本例原发性心脏DLBCL患者诊断及时,疗效尚可。原发性心脏DLBCL是一种临床少见且预后欠佳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循环RNA在宫颈癌液体活检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早期诊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现有的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检出率不是很稳定,也尚无可靠的无创性指标来预测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及预后。本文通过检索宫颈癌相关诊断预后指标,共筛选纳入20篇相关文献,证实液体活检有望替代和补充现有的筛选和血液检测方法。循环核苷酸是液体活体检测中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循环游离DNA(cfDNA)及循环游离RNA(cfRNA),其中cfRNA是肿瘤生物标记物的潜在丰富来源,特别是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独到的特异性及巨大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预测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虽然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等方案,使DLBCL患者临床结局有所改善,但是仍有约5% DLBCL患者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并且预后较差。由于对所有DLBCL患者进行CNS受累预防治疗的临床价值不高,因此尽早识别CNS受累高危患者并对其进行预防治疗,是避免DLBCL继发CNS受累的重要措施。目前,CNS-国际预后指数(IPI)模型是DLBCL继发CNS受累患者的常用预测模型,以其为基础构建的CNS-IPI-C模型,虽尚未广泛应用,但对CNS受累高危患者具有较好识别能力。白细胞介素(IL)、CD5、微小RNA(miRNA)、循环肿瘤DNA(ctDNA)等生物标志物,也逐渐在该病中展现较高预测价值。笔者拟就目前临床对DLBCL继发CNS受累的预测模型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早期精准发现CNS受累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膜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基因突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结膜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诊断为结膜淋巴上皮癌且接受肿瘤切除手术的3例患者资料和4份石蜡标本(其中1例患者先后行2次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上皮抗原和淋巴细胞性抗原,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pstein-Barr病毒(EBV)编码的RNA(EBER),应用二代测序方法对2例患者的3份标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均大于65岁,病程3~44个月。均为单眼发病,肿瘤位于球结膜或角结膜缘,呈红色,肿瘤最大径4~20 mm。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位于眼球前方,眶骨、眼外肌、视神经和副鼻窦未受累。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病理表现为未分化癌巢伴有显著的反应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肿瘤蛋白40和肿瘤蛋白63阳性,细胞增殖抗原Ki67增殖指数大于80%;淋巴细胞分化簇20阳性、CD3阳性、CD8阳性;原位杂交显示例1患者的2份标本部分瘤细胞表达EBER。二代测序显示3份标本发生体细胞突变的基因个数分别为58、50和36个,突变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富集于黑色素瘤信号通路、缺口蛋白1信号通路和大鼠肉瘤同源物家族Q三磷酸鸟苷酶循环;生化过程富集于氨基酸饥饿后反应,程序性坏死,调控脂类合成、钠离子转运和染色体分离等;3份标本均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癫痫阈值2(SZT2),并且SZT2参与氨基酸饥饿后反应。1例行部分切除手术后40个月行第2次完整切除手术,另外2例行完整切除手术;3例均未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2例未复发,1例失访。结论:结膜淋巴上皮癌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病例与EBV感染有关,结膜淋巴上皮癌存在SZT2等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