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侧或右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 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 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 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 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后处理(RIPC+RIPost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招募于本院手术室接受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年龄44~64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每组40例。R组患者于CPB开始前30 min实施RIPC,并于CPB结束前30 min实施RIPostC。具体处理措施:患者下肢绑好充气式袖带,充气加压直至压力为200 mmHg(1 mmHg=0.133 kPa),保持5 min,随后袖带完全放气直至压力为0;5 min后再次充气加压,如此进行3个循环;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下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3天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测定血常规。术后3天内采用重症监护室(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神经认知测试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和痴呆症(AD)的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排除术前<24分的患者。记录术中及术后任何不良事件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记录住院时间及90天病死率。3个月后,使用问卷收集与睡眠有关的数据、生活质量、焦虑和疼痛。结果:两组术后第1、3天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术前1天时的均增高,但R组均显著低于C组( P<0.05)。C组共有13例患者(32.5%)在术后第3天内发生POD,27例患者(67.5%)未发生PO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组共有5例患者(12.5%)在术后3天内发生POD,35例患者(87.5%)未发生POD。术后90天随访时,MMSE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共有4例(10%)患者出现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两组间POC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心动过缓或低血压/高血压、术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90天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患者死亡。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EQ-5D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IPC+RIPostC可减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症反应,降低POD发生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TA的后循环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TA)源影像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CTA pc-ASPECT)评分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35例术前经CTA影像确诊的AVBO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84 (62.40±13.46)岁。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观察靶血管远端栓塞、颅内出血等围手术期事件、血管内取栓相关并发症;依据治疗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值评定患者的早期临床预后。根据临床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预后良好组的CTA pc-ASPECT评分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测定曲线下面积及最佳界值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的早期临床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4例(97.1%)血管成功再通,6例术中发生靶血管远端栓塞,22例(62.9%)临床预后良好。单因素分析中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TA pc-ASPECT评分比较 P值均<0.1,纳入多因素分析。对CTA pc-ASPECT评分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是0.930(95%可信区间0.850~1.000),最佳界点值是7.5分(灵敏度72.7%,特异度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A pc-ASPECT评分≥8分为AVBO血管内治疗后3个月良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23.850,95%可信区间2.005~283.704, P<0.05)。 结论:CTA pc-ASPECT评分可独立预测AVBO患者血管内治疗早期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微循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犬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将左侧迷走神经远端连接刺激电极,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电压持续电刺激30 min。各组犬均行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经压力传感器连接多功能监测仪,股静脉置管备用。使模型稳定40 min,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模型制备完成后每小时记录1次尿量。并记录氧供和氧耗的数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后,SHEM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高于其余4组[(121.30±8.66)、(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 F=110.156, P<0.01],STM组和THA组在90 min时MAP(mmHg)高于HEM组[(65.30±10.63)、(59.30±5.85)、(54.00±5.66), F=105.649, P<0.01]。犬血乳酸值(mmol/L)在0 min时HEM组高于SHAM组[(5.58±0.57)、(0.79±0.18), F=51.454, P<0.01],在180 min时HEM组高于SHAM、STM及THA组[(9.93±2.04)、(0.86±0.14)、(3.19±0.42)、(3.50±1.12), F=75.875, P<0.01]。120 min及180 min时除SHAM组外其余组尿量均减少,但STM组和THA组均高于HEM组[(11.00±1.80)、(10.00±1.20)、(7.00±1.00) ml/h;(11.00±1.00)、(9.00±1.20)、(4.00±0.82) m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9.772、129.037, P<0.01)。180 min时除SHAM组外,犬血中氧供及氧耗均降低,STM组和THA组氧供[(284.0±14.8)、(260.7±18.1) ml/min]HEM组[(179.1±7.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 375.026, P<0.01);HEM、VGX、STM和THA组氧耗[(73.6±6.6)、(71.5±4.3)、(78.4±3.2)、(73.6±9.2) ml/min]均低于SHAM组[(138.0±18.4)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667, P<0.01)。 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有经验术者行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安全性比较:单中心31 075例手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在单一高手术量心脏外科中心,有经验术者行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的近期安全性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075例在阜外医院由有经验术者(既往CABG完成超过100例)完成CABG的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根据意向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终点包括:30 d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intensive care unitstay,PICULOS)、远端吻合口数目等。死亡率通过术后30 d随访完成,其他研究终点均为住院期间收集。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的基线资料。在匹配后的队列,使用McNemar检验对每一项终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按配对分层的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校正。结果: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10 243组(共计20 486例)患者完成配对,其中女性4 605例(22.5%),年龄(60.7±8.6)岁。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两组间基线变量的标准化差值均<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CABG组30 d死亡率(0.2%比0.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5.7%比8.8%)、PLOS(3.2%比4.9%)、PICULOS(9.4%比12.2%)、远端吻合口数目[(3.3±0.8)个比(3.6±0.8)个],均低于体外循环CABG组( P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使用非体外循环手术仍为术后30 d死亡率( OR=0.29,95% CI 0.09~0.87, P=0.02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 OR=0.60,95% CI 0.53~0.68, P<0.001)、PLOS( OR=0.64,95% CI 0.54~0.75, P<0.001)、PICULOS( OR=0.76,95% CI 0.69~0.84, P<0.001)的保护因素。 结论:对于有经验术者,相较于体外循环CABG,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可能与更优的近期安全性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30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出现血供障碍时改用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9年5月,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供障碍30例,将皮瓣内主干静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改成静脉动脉化皮瓣进行修复。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岁,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6.2 cm×4.5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远期随访皮瓣质地、色泽、感觉及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经3~1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相近,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25例,良3例,可2例。结论:在切取第1掌骨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时,出现皮瓣血液循环欠佳后,将皮瓣内携带的1条主干静脉与拇指末节创面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皮瓣能够顺利成活,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另一道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联体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联体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7例。术前初步测量和判断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宽度及长度,根据"提捏实验"判断预选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在一期闭合供区的前提下,选择最合适的供区。然后通过手持Doppler探测并标记供区合适的穿支位置。术中以布样环形包裹四肢,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依据术前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和长度裁剪布样,化宽度为长度设计联体穿支皮瓣。皮瓣供区:1例为腹壁下动脉联体穿支皮瓣,6例为股前外侧联体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25 cm×10 cm~45 cm×10 cm。皮瓣血液循环重建方法:内增压6例,外增压联合内增压1例;内引流5例,内引流联合外引流2例。1例受区残余部分创面植皮修复。5例皮瓣供区直接闭合,2例供区残余部分创面植皮修复。结果:术后7例患者皮瓣均顺利存活。1例患者受区残余创面予VAC临时覆盖加压,局部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二期换药伤口延期愈合。所有皮瓣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联体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四肢环形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202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7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58岁,单纯面部受累者2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24例、面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6例,瘢痕面积12~145 cm2。遵循色泽、质地与面部相似;皮瓣面积足够大以修复整个缺损;皮肤组织足够薄,能传递表情,以利于面部形态和五官的塑形的“MLT”原则,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皮瓣移植术修复继发创面,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采用硅凝胶制剂、激光治疗等抗瘢痕增生。观察并记录扩张器扩张倍数、扩张周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采用的皮瓣类型、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评估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受区恢复情况。结果:135个扩张器扩张倍数为1.36~3.00倍,扩张周期为6~14个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期间,8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切口愈合不良、7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破裂、5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切口感染、3例患者出现扩张器外露、2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注水困难、1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漏水。8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双血供肩背部扩张皮瓣,11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前穿支扩张皮瓣,12例患者采用胸廓内动脉穿支扩张皮瓣,16例患者采用上胸部及颈部串联扩张皮瓣,5例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22例患者采用邻近旋转推进扩张皮瓣。Ⅱ期术后,7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出现血运障碍,经高压氧治疗后成活;2例患者皮瓣末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对42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受区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相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皮瓣供、受区创面位置隐蔽且瘢痕形成较轻。结论:整复面颈部瘢痕时,遵循“MLT”原则,在术前精心设计扩张皮瓣,Ⅱ期手术时重建亚单位内局部美学特征,术后积极采取规范的抗瘢痕治疗措施,整复后可使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正常皮肤接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改善明显,遗留线性瘢痕较轻,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癌雄激素剥夺治疗患者骨质疏松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前列腺癌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患者骨质疏松非药物管理的相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查找前列腺癌ADT患者骨质疏松非药物管理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10日,对纳入文献经质量评价后进行证据归纳与总结。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3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1篇最佳临床实践和1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取了35条证据,归纳为风险评估、营养支持、运动锻炼、健康宣教、随访与监测、远程干预6个类别。结论:本研究可为前列腺癌ADT患者骨质疏松非药物管理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但在证据转化时应结合我国医疗背景和患者个体情况灵活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