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修复退缩牙龈乳头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本研究通过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观察其短期修复退缩的牙龈乳头的临床疗效.方法 5名女性志愿者的前牙美学区共16个牙龈乳头退缩位点符合标准被纳入研究,局麻后在退缩位点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3周和6周时在原位点再重复注射1次.治疗前及末次注射后6个月分别拍摄照片,使用图像软件测量牙龈乳头垂直高度的恢复和邻面间隙暴露面积的减少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牙龈乳头高度注射后6个月与基线比较,牙龈乳头高度平均增加0.62mm,牙龈乳头高度变化率均值为27.3%.邻面间隙暴露面积平均减少0.67mm2,邻面间隙暴露面积减少率平均为50.9%.注射前后牙龈乳头高度和邻面间隙暴露面积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可能是微创修复退缩牙龈乳头的有效方法,其修复能力和长期疗效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蒿甲醚口服微乳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优选蒿甲醚口服微乳原位凝胶的处方,并对其性质进行评价.方法:以流动性和凝胶性为指标筛选水相,通过溶解度、相溶性、制剂稳定性和黏附性的考察确定处方组分,采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原位凝胶区域,优选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的最优处方,并对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黏度,稳定性,凝胶性以及体内胃滞留时间进行评价.结果: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的最优处方为蒿甲醚-三乙酸甘油酯-聚氧乙烯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0.3%结冷胶-0.1%低黏度海藻酸钠)(0.5∶4.5∶5∶5∶85),药物浓度约5 g·L-1,透射电镜下观察乳滴呈球形,平均粒径20.90 nm,多分散指数(PDI)0.172,Zeta电位-19.5 mV,黏度15.32 mPa·s,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大鼠口服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后,微乳原位凝胶在胃中快速发生相变形成凝胶,6h后依然能在大鼠的胃中观察到凝胶并检测出蒿甲醚.结论:蒿甲醚微乳原位凝胶改善了蒿甲醚的溶解度,在胃部凝胶性能良好,能有效延长蒿甲醚的胃滞留时间,且黏度适宜,适合口服给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他克莫司眼用微乳-原位凝胶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他克莫司眼用微乳-原位凝胶剂,并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F127)和泊洛沙姆188(F68)为温敏型凝胶基质,以原位凝胶溶液经模拟泪液(STF)稀释前后的胶凝温度(Tg)为复合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将他克莫司微乳制备成温敏型凝胶剂.并对该微乳-原位凝胶的外观,粒径,形态,胶凝温度,流变性质、体外释放特性等进行考察.同时,以他克莫司的混悬型滴眼液为对照,考察微乳-原位凝胶剂的在体滞留时间;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根据Draize评分原则和标准,评价所制眼用制剂的单次与多次给药刺激性.结果 含1 mg·mL-他克莫司的最佳微乳-原位凝胶处方中凝胶基质的组成为140 mg· mL-1 F127和20 mg· mL-1 F68;其眼内外的平均胶凝温度分别为27.1、33.9℃,平均粒径为18.70 nm,乳滴在微乳及微乳-原位凝胶中均呈规整椭圆形态均匀分布.体外溶蚀及释放试验表明,他克莫司微乳-原位凝胶符合零级动力学特性.他克莫司微乳-原位凝胶剂的兔眼滞留时间为22.67 min,比其混悬滴眼液和微乳的滞留时间长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刺激性评价结果显示无刺激性.结论 在微乳处方基础上制备他克莫司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可行,其制备工艺简便可控,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和铺展性,刺激性较小.与他克莫司的混悬滴眼液相比,微乳-原位凝胶可平稳缓慢释药,有望成为疏水性药物的一种优良眼用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杉醇微球-原位凝胶的制备及其局部注射的抗肿瘤药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减少肿瘤治疗的给药次数,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以及延缓肿瘤术后复发,制备载紫杉醇微球的温敏原位凝胶(temperature-sensitive in situ gel with paclitaxel microspheres,PTX/M gel),以术前瘤旁或术后瘤腔内局部注射的方式给药.方法:首先,通过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微球(paclitaxel mierospheres,PTX/M),考察粒径、比表面积、形态、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特性;其次,通过冷置溶解法制备PTX/M gel,测定相转变温度、弹性模量、溶蚀曲线、溶蚀-释放相关性;最后,分别建立人源U87 MG和鼠源4T1的皮下肿瘤模型,研究PTX/M gel在抑制肿瘤生长、延缓肿瘤复发方面的药效.结果:经筛选,PTX/M中位径为(32.24±1.09)μm,比表面积为(206.61±10.23) m2/kg,包封率为85.29%±1.34%,PTX/M中紫杉醇(paclitaxel,PTX)在第30天的累积释放百分率为33.56%±3.33%;PTX/M gel相转变温度为33℃,在25℃和37℃时的弹性模量分别为4.2 ×l03 Pa和18×103 Pa,体内滞留时间可达48 h.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泰素(R)(Taxol)组相比,PTX/M gel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最缓慢(P<0.05),体内安全性良好,同样地,在肿瘤复发实验中,PTX/M gel组小鼠术后的肿瘤复发时间最晚.结论:PTX/M gel作为一种局部缓释制剂,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缓肿瘤术后复发,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抗结核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抗结核化疗是目前治疗骨关节结核的主要手段,然而全身给药难以维持病灶区的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欠佳.目的:制备一种原位、长期释放抗结核药物且兼备促成骨作用的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方法:将亲水性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疏水性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通过复乳法负载到聚乳酸-羟基乙酸中,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共混至壳聚糖-明胶水凝胶支架中,制备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检测聚乳酸-羟基乙酸载药微球、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药与抗结核杆菌的能力.将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接种于载药微球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的成骨性能.结果 与结论:①载药微球中异烟肼1h内的突释约为23.3%,2d内的释放率约为42.6%,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1h内的累积释放率约为19.8%,2d内的释放率约为44.7%,随后进入缓释期,25 d后进入平台期;联合载药水凝胶中异烟肼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最初1h的释放分别为8.3%和8.5%,第2天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5.2%和17.6%,远低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②体外4周后,联合载药水凝胶的抑菌直径大于载药微球,抑菌率高于载药微球(P<0.05);③联合载药水凝胶与载药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活力均约为100%;④培养5,10 d后,联合载药水凝胶表面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载药微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原位壳聚糖-明胶/聚乳酸-羟基乙酸联合载药水凝胶有作为治疗骨关节结核及其他骨关节感染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α-半乳糖基抗原缺失模型兔的研制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有研究表明一种称为α-Gal的糖抗原是动物源性生物材料或异种器官移植引起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靶抗原.目的:研制Gal抗原缺失兔模型,预期用于评价植入性医疗器械,其局部植入后对宿主的局部免疫反应及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风险.方法:选用SPF级6-8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作为模式动物蓝本,制备Gal抗原缺失兔模型.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针对调控兔子Gal抗原表达的GGTA1基因第8外显子设计构建2条相辅的sgRNA.经转录后将GGTA1 sgRNA mRNAs与Cas9 mRNA共显微注射到体外培养的兔子受精卵中,继续短暂体外培养后植入代孕母兔体内,经自然妊娠获得仔兔.基因编辑成功与否通过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进行验证.Gal抗原的表达参照行业标准给出的方法(YY/T 1561-2017)进行检测.研究经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中检动(福)第2017(B)007号].结果与结论:①基因编辑后的胚胎被转移至4只代孕兔体内,自然妊娠后获得15只基因编辑仔兔,仔兔的外观发育及进食行为等未见异常;②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5只仔兔中有14只的靶向基因被成功编辑,但编辑的碱基并不相同;随机检测其主要脏器Gal抗原,表达均降低了99.96%以上;③结果表明,Gal抗原缺失兔子有望用于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免疫原性风险评价和异种骨、角膜等原位植入实验,以便能够更客观科学地评价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充质干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制备及抗乳腺癌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间充质干细胞膜(MSCm)仿生纳米药物lac-DOX/DOX@MSCm,探讨其对乳腺癌4T1的靶向能力及抑瘤效果.方法 薄膜水化法制备载阿霉素(DOX)的乳糖(lac)-阿霉素纳米胶束lac-DOX/DOX,反复冻融提取MSCm、超声后挤压成囊泡并用其包被lac-DOX/DOX制得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lac-DOX/DOX@MSCm.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ac-DOX/DOX@MSCm的形貌、粒径、电位及膜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表征.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T1细胞对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摄取情况.使用CCK-8法检测MSC膜囊泡、lac-DOX/DOX及lac-DOX/DOX@MSCm对4T1细胞的杀伤能力.建立小鼠原位4T1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lac-DOX/DOX组和lac-DOX/DOX@MSCm组,每组5只,按5 mg/kg量给药,1次/3 d,通过小鼠肿瘤体积及瘤重评价抑瘤效果,小鼠体质量变化及主要脏器组织学变化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lac-DOX/DOX@MSCm呈核-壳结构,粒径为(187.0±1.5)nm,其蛋白表达情况与MSC膜囊泡相似.相比于lac-DOX/DOX组,lac-DOX/DOX@MSCm组细胞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随着药物与细胞孵育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浓度为0.0025~5μg/mL的MSCm囊泡对4T1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3,P>0.05.lac-DOX/DOX@MSCm和lac-DOX/DOX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4T1细胞毒性;其中5和10μg/mL的lac-DOX/DOX@MSCm比相同浓度的lac-DOX/DOX具有更强的细胞杀伤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物抑瘤实验中PBS、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肿瘤体积间的效应F处理=34.481,P<0.001.其中lac-DOX/DOX@MSCm组与lac-DOX/DOX组比较,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瘤重分别为(1.244±0.236)、(0.680±0.174)和(0.434±0.081)g,3组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92,P<0.001.其中lac-DOX/DOX@MSCm组与lac-DOX/DOX组相比瘤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时PBS、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0.20±0.74)、(19.65±1.11)和(19.74±0.97)g,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5,P>0.05.小鼠脏器HE染色显示,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心、肝、脾、肺和肾均没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lac-DOX/DOX@MSCm具有增强4T1乳腺癌靶向能力及肿瘤抑制效果,且生物安全性良好,为开发新型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复方紫草阴道用微乳-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复方紫草阴道用微乳-原位凝胶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肉豆蔻异丙酯(IPM)为油相,分别以聚氧乙烯-35-蓖麻油(EL-35)和丙三醇为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温敏凝胶基质,制备复方紫草微乳-原位凝胶,并对微乳及凝胶的性状、粒径、流变学性质、体外释放特性等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微乳-原位凝胶处方中凝胶基质组成为P407100 mg·mL-1,P18820 mg·mL-1,凝胶平均粒径(23.23±0.29)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复方紫草微乳-原位凝胶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特性,药物释放由凝胶溶蚀决定.结论 复方紫草阴道用微乳-原位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凝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原位可注射壳聚糖基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中分阶段释药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构建一种可以分阶段释放药物的原位可注射水凝胶,通过直接注射在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伤口处,形成水凝胶敷料,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同时凝胶中的两种药物通过分阶段释放的方式,更好地促进伤口的无瘢痕愈合,为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案.方法:在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CS/β-GP)温敏水凝胶的体系中加入聚多巴胺(PDA),制备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聚多巴胺(CS/β-GP/PDA)水凝胶.通过在载药水凝胶中加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EG-PLGA)纳米载药微粒制备CS/β-GP/PDA/NPs双载药水凝胶,通过两种载药体系的复合,实现药物的分阶段释放.通过流变学实验测定CS/β-GP、CS/β-GP/PDA、CS/β-GP/PDA/NPs凝胶体系的相转变温度以及凝胶强度.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S/β-GP/PDA/NPs水凝胶中两种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特征.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评价CS/β-GP/PDA、CS/β-GP/PDA/NPs温敏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在体外猪食管中,模拟ESD术后创口,通过内镜辅助将水凝胶母液注射在伤口处,并通过内镜观察水凝胶的凝胶状态.结果:得到了粘附性显著增强的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聚多巴胺(CS/β-GP/PDA)凝胶体系.流变学实验证明聚多巴胺(PDA)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水凝胶的凝胶温度,缩短原位成胶时间.CCK-8实验显示CS/β-GP/PDA、CS/β-GP/PDA/NPs凝胶体系无潜在的细胞毒性.在体外猪食管模拟实验中,将其凝胶母液注射在伤口处后,可原位形成凝胶,且凝胶贴合伤口,具有较强的粘附性.通过体外释药速率测定,验证了 CS/β-GP/PDA/NPs水凝胶中所载两种药物释放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可实现药物的分阶段释放.结论:设计的CS/β-GP/PDA/NPs凝胶体系适用于ESD术后的伤口修复,并能够实现分阶段释药,对于预防ESD术后食管狭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