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研究及评价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决定其广泛的临床适应症,研究者可根据临床预期目标定义hMSCs的质量属性,其质量研究一般应考虑hMSCs的微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安全性、细胞生物学属性及生物学有效性。质量评价是针对hMSCs各质量属性所建立起的、具有共识性的各类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评价方法。传统产品安全性评价策略无法完全适应当下工艺和产品使用特性,研究者已结合当前技术开发有效评价的新方法;产品有效性评价策略根据临床预期用途并在质量研究基础上,已逐步建立和规范有效性评价体系,使研究者更全面评价不同阶段和工艺下的hMSCs产品。主要对人间充质干细胞质量研究及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发挥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万古霉素治疗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儿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后的药物浓度和暴露量,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合理应用参考.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87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DM),并计算24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和AUC0-24h/最低抑菌浓度(AUC0-24h/MIC)指数.结果 研究纳入的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60(1.20,20.00)月龄,万古霉素给药日剂量中位数为39.23(30.00,46.51)mg/kg,血药谷浓度中位数为 3.30(1.50,7.10)mg/L,在 5~15 mg/L 范围的达标率为 26.4%(23/87).AUC0 24h中位数为213(174,293)mg·h/L,AUC0-24h/MIC中位数为221(128,349),其中日剂量>60 mg/kg患儿AUC0-24h中位数≥400 mg·h/L、4UC0-24h/MIC中位数≥400,对应年龄中位数为28.50(6.85,36.00)月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谷浓度与AUC0-24h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02).所有患儿在治疗结束时临床有效率85.1%(74/87),细菌学清除率95.4%(83/87),治疗过程中无肾功能损伤发生.结论 纳入患儿万古霉素给药日剂量、血药谷浓度、AUC0-24h/MIC中位数均低于国内外推荐范围,但万古霉素低暴露量下儿童患者仍具有较好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当万古霉素日剂量>60 mg/kg(对应年龄中位数 28.50 月龄)或 Cmin≥5 mg/L 时,AUC0-24h≥400 mg·h/L 及 AUC0-24h/MIC≥400 的达标率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依拉环素与厄他培南对比治疗中国成人复杂性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评估依拉环素在患有复杂性腹腔感染(cIAI)的中国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cIAI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拉环素(1.0 mg/kg每12小时1次)或厄他培南(1 g每24小时1次)静脉滴注,疗程5~14 d.分析治疗结束后不同时间点的主要与次要疗效,评估改良意向性治疗(MITT)人群、临床可评估(CE)人群和微生物学可评估(ME)人群的临床疗效及微生物疗效.分析比较两治疗组不同人群不同评价时间点的临床治愈率,计算基线病原菌阳性者微生物清除率.分析不良事件及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144例至少接受过一剂研究药物的cIAI患者被纳入MITT人群,首剂用药后25~31天[疗效判断(TOC)访视时],依拉环素和厄他培南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7.8%(56/72)和90.3%(65/72).在剔除<72 h给药周期的受试者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6%(56/67)和90.3%(65/72).依拉环素组临床治愈率在TOC访视时的CE和ME人群分别为91.1%(51/56)和83.3%(25/30),厄他培南组分别为95.3%(61/64)和90.9%(30/33).在TOC访视时,针对ME人群2种主要基线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依拉环素组和厄他培南组对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达到91.3%(21/23)和96.2%(25/26);对肺炎克雷伯菌的微生物学疗效分别为4/5和3/3.依拉环素组与厄他培南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分别为75.0%对70.8%,绝大部分为轻、中度.依拉环素与药物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液部位静脉炎(9.7%,7/72)和输液部位疼痛(8.3%,6/72).结论 与厄他培南相似,依拉环素治疗cIAI具有良好的临床与微生物学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会导致盆腔炎、不良妊娠结局和多种性传播疾病感染风险增加.目前临床用于治疗BV的药物主要为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但难以解决部分患者治疗失败以及复发率高等问题.其原因可能在于抗生素的抑菌机制较为单一,且作用强度不足,无法重建以乳杆菌为主的阴道微生态,也无法抑制阴道加德纳菌主导的致病性生物被膜产生.因此,亟需开发新的替代药物或采用联合疗法用于BV治疗.基于BV的微生物学基础,综述近期BV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包括乳杆菌制剂、生物被膜抑制剂等.这些疗法大多安全性好、有效性高,极具研究价值,部分已初步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海口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情况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了解海口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及分布情况.方法:采集 2020年~2022 年海口市售的 3 大类海产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进行鉴定,分析不同种类海产品、不同年份和不同季度的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检出情况.结果:海产品中共采集119份,其中2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20.1%;46份检出溶藻弧菌,阳性率38.7%;各类海产品中虾类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为50%;贝类溶藻弧菌阳性率最高,为48%.监测年份之间比较,2021年溶藻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76.7%;2022年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为25%.不同季度之间比较,第二季度溶藻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80%,第四季度副溶血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33.3%.不同年份、季度海产中溶藻弧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季度副溶血弧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2022年海口市海产品中存在着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建议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保障人民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系统分析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的相关临床研究,为提升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纳入2000-2022年发表的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英文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评价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其研究目的、试验设计、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干预措施、疗程、随访、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与结论 共纳入17项RCT,共计1 345例儿童受试者.研究目的包括缓解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发作,促进粪便中轮状病毒脱落,改善脱水、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等;所有研究均采用随机方法,均为单中心研究,多采用双盲设计(13项)和安慰剂对照(16项),且64.71%的研究有样本量估算;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涉及腹泻发作情况、病毒检测情况、临床症状、病种、试验用药物等;干预措施包括益生菌(8项)、生物制剂(3项)、抗感染药(3项)等,疗程以1~5 d为主(13项);58.82%的研究设计了随访;有效性评价主要针对腹泻发作情况,微生物学试验和粪便培养结果,脱水、发热及呕吐等临床症状,住院时间或症状持续时间等,指标评价标准包括Vesikari量表、WHO推荐标准及研究者相关记录等;有10项研究对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仅有1项研究列出了伦理批件号.纳入研究的文献信息涵盖了儿童轮状病毒感染治疗药物RCT设计的基本要素,但均为单中心研究,部分研究缺乏样本量估算依据及基础治疗之外的合并用药情况,质量有待提升.今后应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客观测量指标为主要有效性结果,并重视伦理审查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二氧化氯和漂白粉消毒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微生物学安全性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二氧化氯和漂白粉消毒对农村饮用水微生物学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于2009-2012年对四川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抽样并进行水质监测,对水样的微生物学及相关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 2009-2012年分别监测了2094、2083、2993、2979个工程.各年份监测的仅消毒和完全处理供水工程中,各种消毒剂处理的饮用水均为菌落总数合格率最高,大肠埃希菌或耐热大肠菌群其次,总大肠菌群最低.仅消毒和完全处理供水工程中,各年份各种消毒剂处理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指标合格率在总体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仅消毒供水工程中,与漂白粉相比,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的微生物学和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较高(P<0.001);完全处理供水工程中,与漂白粉相比,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的2009-2011年大肠埃希菌或耐热大肠菌群、2010-2012年总大肠菌群合格率较高(P<0.008),2009年总大肠菌群和2010年菌落总数合格率较低(P<0.001),且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均较高(P<0.05).结论 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的微生物学质量较好,今后应加强对用漂白粉消毒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监测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质量控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s)移植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希望延缓或治愈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策略,而由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来源的RPE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derived RPE,hESC-RPEs)可为RPEs移植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可控的细胞来源.为确保hESC-RPE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这类细胞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需满足明确的细胞鉴别特征、RPEs基本生物学特征、微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安全性及生物学有效性的总体质量要求,而每一类总体质量要求是由多个关键质量属性要求组成.考虑到人ESCs来源因素,hESC-RPEs细胞生物学安全性需考虑终未分化的RPEs中的hESCs残留问题.现就hESC-RPEs细胞总体质量要求及各相关质量属性进行讨论,目的是帮助在我国建立临床研究用hESC-RPEs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和探索适合于所有hESCs诱导分化细胞临床前阶段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床药师指引下万古霉素给药方案优化及血药浓度监测研究:附7年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指引在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及血药浓度监测(TDM)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促进万古霉素的个体化给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应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信息,根据是否接受临床药师指引用药分为非药师干预组及药师干预组.药师干预组患者万古霉素用药采用个体化指引方案,即临床药师依据万古霉素使用指南,针对每位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病情,帮助临床医师制定该患者的万古霉素TDM及个体化用药方案等,血药浓度不达标者分别采用单纯增加给药剂量或24 h持续输注方案;非药师干预组仅由临床医师根据万古霉素说明书或临床经验确定给药方案.记录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情况、TDM情况、微生物学培养情况、肾功能、30 d病死率、住院时间等信息.以"血药浓度达稳态后于下一次用药前1 h内采样进行TDM"定义为TDM时机合理;依据2009年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发布的万古霉素应用指南判定初始给药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共收集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药师干预组158例,药师干预组100例.药师干预组TDM时机的合理性较非药师干预组显著提高〔87.0%(87/100)比69.6%(110/158),P<0.01〕,首次谷浓度监测时间为用药后3 d的比例较非药师干预组明显增加〔51.0%(51/100)比37.3%(53/142),P<0.05〕.与非药师干预组比较,药师干预组TDM时机合理患者初始给药方案的合理率和稳态谷浓度达标率显著增加〔87.4%(76/87)比68.2%(75/110),51.7%(45/87)比30.9%(34/110),均P<0.01〕,根据TDM结果优化用药方案的比例较高〔54.0%(47/87)比15.5%(17/110),P<0.01〕,目标浓度达标率提高〔70.1%(61/87)比32.7%(36/110),P<0.01〕,血药浓度低于目标浓度及高于目标浓度比例均显著下降〔27.6%(24/87)比46.4%(51/110),2.3%(2/87)比20.9%(23/110),均P<0.01〕;药师干预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而非药师干预组AKI发生率为6.4%(7/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微生物学培养、30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师干预组87例患者中,有42例因万古霉素谷浓度未达标而调整治疗方案,其中22例采用单纯增加给药剂量法,20例采用万古霉素24 h持续输注法.与单纯增加给药剂量比较,万古霉素24 h持续输注可明显提高稳态(谷)浓度(mg/L:18.0±6.7比12.5±5.8,P<0.05),并能显著降低万古霉素日均剂量(mg/kg:27.1±7.1比36.6±9.2,P<0.01).结论 在临床药师指引下采用以TDM为主的优化万古霉素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提高患者万古霉素浓度监测时机的准确性以及目标稳态(谷)浓度达标率,降低万古霉素诱导的AKI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达托霉素治疗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现已发表的达托霉素和其他对照药物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达托霉素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优于对照药物.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cchrane library、Wanfang和CNKI等数据库,纳入比较达托霉素和其他对照药物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Jadad量表评估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x2检验鉴定研究间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 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810例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托霉素组与对照组比,意向性治疗患者随访完成后的临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84,1.29),Z=0.38,P=0.70];临床可评估患者随访完成后的临床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0.72,1.28),Z=0.26,P=0.80];微生物学可评估患者随访完成后的微生物学总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0.70,1.31),Z=0.27,P=0.79].另外,达托霉素组与对照药物组在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方面亦相当[OR=0.89,95%CI(0.69,1.15),Z=0.89,P=0.37],但达托霉素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5,95%CI(1.04,3.65),Z=0.208,P=0.04].结论 在治疗革兰阳性球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中,达托霉素疗效相当于万古霉素或其他对照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中CPK的升高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但还需要设计更严格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