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达标情况,不同谷浓度对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谷浓度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黄山市人民医院综合ICU并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的成年患者.记录患者去甲万古霉素的用药方案、稳态下的谷浓度,比较不同谷浓度分组间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观察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稳态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97例,仅33.0%(32/97)达到目标谷浓度(10~20 mg/L),51.5%(50/97)低于目标谷浓度,15.5%(15/97)高于目标谷浓度.谷浓度不同的三组,临床治愈率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存在差异,肾功能亢进及正常者,以低于目标浓度为主,随着肾功能障碍加重高于目标浓度的比例呈升高趋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每日剂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血肌酐、尿素氮、降钙素原、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均与去甲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SOFA评分、血尿素氮、性别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去甲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较难达到目标,且以谷浓度偏低更多见,临床治愈率低,而谷浓度的升高,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升高.年龄、性别、SOFA评分、血尿素氮水平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早产新生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达标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分析导致早产新生儿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不达标或超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2021年3月接受万古霉素静脉治疗的早产新生儿血药谷浓度监测数据,根据《中国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指南(2020更新版)》推荐,将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5mg/L的患儿纳入不达标组,5~15 mg/L的纳入达标组,>15 mg/L的纳入超标组.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不同分组间临床特征差异,分析各因素对血药谷浓度达标情况的影响.结果 82例早产新生儿中,万古霉素的中位谷浓度为12.50(7.95,18.05)mg/L.达标患儿47例,占57.32%,谷浓度中位数为10.90(7.80,13.30)mg/L;超标患儿27例,占32.93%,中位数为21.80(18.00,23.80)mg/L;不达标患儿仅8例,占9.75%,中位数为4.10(2.48,4.60)mg/L.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达标组与达标组患儿在矫正胎龄和当前体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标组与达标组患儿在血肌酐值和给药间隔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肌酐值(OR=1.063,95%CI:1.024~1.102,P=0.001,截断值:62 μmol/L)和给药间隔(OR=6.693,95%CI:1.604~27.920,P=0.009)是导致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超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现行说明书给药方案下,仅有半数早产新生儿的血药谷浓度达到指南推荐范围,用药时应综合患儿矫正胎龄、当前体重、日剂量及血清肌酐值等情况,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深圳某中医院患者血液标本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住院患者血液标本的细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该院血液标本分离细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 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共9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为575株(63.2%)、革兰阳性菌为335株(36.8%).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检出率前5位.5年间,血培养阳性标本中未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16.7%、75.0%和55.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亦未发现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该院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分离菌种较多,并已经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应加强血液标本和感染部位标本的送检,并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掌握其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用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雌二醇及雌酮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测定患者血浆中雌二醇(E2)及雌酮(E1)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方法 用液液萃取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内标为17β-雌二醇-D3.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 × 100.0 mm,1.7 μm),流动相:100%水含 0.2 mmol 氟化铵(NH4F)-100%甲醇含0.2 mmol NH4F,流速:0.30 mL·min-1,柱温:30 ℃,自动进样器温度:15 ℃,进样量:6 μL.用电喷雾离子化源,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及稳定性.结果 雌二醇和雌酮均在20~1 000 p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雌二醇为 y=1.87 ×10-3x+3.71×10-2(R=0.999 27);雌酮为 y=8.48 × 10-3x+6.46 × 10-2(R=0.998 90),定量下限均为20 pg·mL-1,雌二醇和雌酮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9.46%,回收率在97.64%~107.35%,基质效应在93.29%~109.87%.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雌二醇和雌酮的治疗药物监测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新生儿血浆中苯巴比妥的浓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新生儿微量血浆中苯巴比妥(PHB)的浓度.方法 用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进行前处理,以PHB-D5为内标,反相色谱柱,流动相:0.05%甲酸-1 mmoL·L-1乙酸铵-水(A)和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柱温为50℃,进样量为2μL.用负离子电喷雾离子源负,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残留和稀释效应、精密度与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 血浆样品中PHB的线性方程式为y=109.38 x10-3x+19.57x10-3(r=0.999 6),PHB在1~75μg·mL-1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 μg·mL-1.批内和批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 5.74%,准确度为91.29%~103.31%,提取回收率为102.83%~111.22%,稳定性良好,不受血浆基质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灵敏且专属性强,适用于新生儿血浆中PHB的治疗药物监测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阿哌沙班.方法 采用乙腈沉淀蛋白预处理血浆样品,Waters Xbridge C18色谱柱(50mm×2.1 mm,3.5 μm)进行分离,以5%乙腈(A)和95%乙腈(B)的含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40℃,进样量2 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60.3→443.3(阿哌沙班)、m/z 464.4→447.3(13C阿哌沙班-d3内标).结果 0.5~400 ng·mL-1阿哌沙班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定量下限为0.5 ng·mL-1,提取回收率≥99.22%,质控样品的批内、批间RSD均≤4.53%;全血样品和血浆样品的稳定性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测定人血浆中阿哌沙班的浓度,可用于其在健康人体中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辅助判读抗抑郁药治疗药物监测结果的一致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智能化判读抗抑郁药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性,并判断其在辅助初级精神科医师识别异常TDM结果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4年3月1-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226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验证"软件"判读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性.随后,从3个临床中心招募10名通过考核且一致性良好的初级医师进行TDM结果判读.所有TDM结果随机平均分配,每名医师对同一病例的TDM结果进行先后2次判读,一次为单独医师判读,另一次为"软件"辅助医师(软件+医师)判读.采用配对χ2检验分析两种判读方式与参考标准的差异以及两种判读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判读方式的应用效能.结果 226例患者的TDM结果中,有109例(48.23%)异常."软件"识别异常TDM结果与参考标准的一致率为100%.单独医师判读的准确率为65.93%(95%CI=59.35%~72.08%),低于"软件"辅助下的准确率99.12%(95%CI=96.84%~9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0,P<0.001).配对χ2检验结果显示,软件+医师联合判读异常TDM结果的敏感度(χ2=64.00,P<0.001)及特异度(χ2=6.23,P<0.05)均优于单独医师判读.两种判读方式的AUC比较结果显示,软件+医师联合判读的准确性优于单独医师判读(0.991比0.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1,P<0.001).结论 血药浓度数据处理软件判读TDM结果与参考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初级精神科医生对异常TDM结果的识别与原因解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试验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anti-FXa)试验监测的利伐沙班血药浓度与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AF且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均选择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21例)和未出血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anti-FXa试验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21例[21.9%,其中临床相关大出血1例(1.0%),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20例(20.8%)].出血组患者血清Ccr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服药后3 h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显著高于服药后24 h(P<0.05).出血组患者服药后3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及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谷值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服药后3 h PT、APTT和INR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PT均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 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 h;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h(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和Ccr均为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取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277.9 ng/ml作为最佳截断值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预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敏感度为0.905,特异度为0.707.结论 Anti-FXa试验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可用于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癌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是癌痛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种常用形式,PCIA具有起效迅速、血药浓度稳定、按需给药的特点,适用于不能口服或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癌痛患者。PCIA首选用药为强阿片类药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适当联合镇静药物。在使用PCIA之前需要进行剂量滴定,使用过程中应进行疼痛动态评估,随时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疼痛控制稳定后可转为居家治疗。PCIA因具有操作简单、护理相对容易、风险可控等优势,在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血液毒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应用利奈唑胺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尤其是发生血液毒性的状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特征,尤其是发生血药毒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有效病例233例,利奈唑胺经验性使用率为44.21%(103/233),总有效率为76.39%(178/233)。监测血药浓度的有效病例57例中,36.84%(21/57)的老年患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偏高。单纯血小板减少15例,单纯血红蛋白减少3例、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均减少3例。发生血液毒性组[出现一定程度的血红蛋白和(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 χ2 =6.642, P=0.036)、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者( χ2 =4.566, P=0.033)多于无血液毒性组患者(χ2=6.642, P=0.036;χ2=4.566, P=0.033),且利奈唑胺疗程更长( P=0.041)。利奈唑胺谷浓度与MDRD公式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MDRD)之间,无线性相关性( R=0.226, P=0.136)。 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受损、疗程长、同时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出现血液毒性的风险更高。应加强老年患者肾功能的保护,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动态监测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调整利奈唑胺剂量,实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