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 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探讨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Wolf mini-maze)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211例孤立性房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房颤消融术(左心房后壁盒式消融+左心耳切除术),其中完成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共180例,按照其术后是否出现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55例),未复发组(125例),记录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史、既往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活动障碍史、既往导管消融病史、CHADS2评分、CHADS2-VASc评分、HAS-BLED出血评分、心功能(NYHA分级)、房颤类型、左心房大小(LAD)、左心室射血分数(EF)、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进行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病程( P=0.0467);既往中风病史( P=0.0414);遗留肢体活动障碍( P=0.0378);持续性房颤( P=0.0227)。其中,房颤病程( P=0.017, β=0.08, OR=1.084,95% CI:1.014~1.158);持续性房颤( P=0.029, β=0.763, OR=2.145,95% CI:1.080~4.260),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病史的延长,出现中风及肢体活动障碍,持续性房颤会增加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术后房颤复发的可能性亦会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胸小切口环缩后封堵粗大窗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先外科环缩部分动脉导管未闭(PDA)管腔,再穿刺主肺动脉前壁置入封堵器完全封堵剩余管腔治疗粗大窗型/管型PDA患儿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4例粗大窗型/管型PDA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方法为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先外科环缩部分管腔,然后在主肺动脉前壁合适位置穿刺,置入合适的室间隔封堵器完全封堵剩余PDA管腔.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 14例患儿PDA治疗均获得成功,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补片修补术或PDA结扎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4.3±13.7)min,术后超快通道拔除气管插管后送回普通病房.所有患儿均不需要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1.5)d.所有患儿无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溶血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46.6±10.8)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发生.结论 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外科环缩粗大窗型/管型PDA部分管腔,再封堵剩余管腔可获得满意的预后,且可以避免患儿遭受体外循环创伤,避免直接结扎导致PDA破裂大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平均13.2岁;男9例,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单纯离断7例,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平均2.3年,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12例中效果优8例,良3例,中1例。结论: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肌肉瘢痕黏连,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肋间超微创切口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DCVSD)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共完成食管超声引导下肋间超微创切口DCVSD封堵术共82例,分析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后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82例患儿,术中2例因穿刺点出血,止血导致开关胸时间延长。余患儿总手术时间24~72(47.54±12.06)min,其中放伞时间5~37(16.16±8.01)min,开关胸时间14~59(31.56±9.58)min。术后2例出现心包积液,出院时间超过2周,余患儿术后住院时间3~9(5.79±1.45)天。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2~30个月,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肋间超微创封堵DCVSD安全有效,手术创伤小,可在DCVSD选择性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 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电视纵隔镜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发病率仍逐年上升。早中期食管癌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如何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又尽量减少创伤,外科医师一直在探索。近年来,微创手术和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已引领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潮流。目前主流的微创术式是经胸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食管癌切除术,而经胸食管癌切除术需要开胸手术和麻醉塌肺,手术创伤大,术后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多。避免开胸的电视纵隔镜辅助下食管切除术(mediastinoscopy-assisted esophagectomy,MAE)也是MIE的重要一部分。国外MAE应用起步早,国内开展相对滞缓。本文综述国内不同MAE术式经验,为其在国内的推广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9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51岁,年龄范围为21~82岁。所有病人行围肝门切除术显露高位胆管后,行1~3级胆管切开;通过胆管拼合整形、内吻合解除狭窄后,直视下多种方法结合取尽结石;沿肝脏萎缩或胆管狭窄平面切除严重萎缩肝脏后,行T管或肝胆管盆式内引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微信、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术后第1年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肝功能及腹部B超检查。随后每年复查1次肝功能和腹部B超。怀疑胆管炎或结石复发时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CT检查,了解结石复发情况和病人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12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53±71)min、肝门阻断时间为15 min(14~3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100~1 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5)d。122例病人中,4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9例、胆汁漏8例(肝断面胆汁漏5例和胆肠吻合口漏3例)、败血症8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脓肿5例、肝衰竭3例、胆道出血1例(部分病人合并多种并发症)。122例病人中,术后死亡2例,其中1例为术后肝衰竭、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并发脓毒血症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胆汁漏及腹腔脓肿病人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胆道出血病人为胆肠吻合口出血,经肝右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其余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狭窄解除及结石清除情况:88例合并胆管狭窄病人中,85例狭窄解除,狭窄解除率为96.59%(85/88)。122例病人中,103例结石彻底清除,19例残留结石,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为84.43%(103/122)。19例残留结石病人中,3例拒绝行胆道镜取石,16例行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碎石术(7例结石清除、9例仍残留结石)。122例病人中,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2例最终残留结石,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0.16%(110/122)。(3)随访情况:122例病人中,120例获得随访(110例最终结石清除、10例残留结石),随访时间为(78±14)个月。120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83%(1/120)、6.67%(8/120)、9.17%(11/120)。110例最终结石清除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5.45%(6/110)、5.45%(6/110)。10例残留结石病人的1、3、5年结石复发例数分别为1、2、5例。120例获得随访的病人中,1例因终末期肝病死亡,其余病人生存状态良好。结论:围肝门外科技术治疗弥漫型肝胆管结石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 +3(12周 +3~32周 +3)发现,1例于孕9周 +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3例出现妊娠呕吐,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发生子痫前期,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发现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1例孕33周 +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 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是否继续妊娠,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