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与左心耳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左心耳功能对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均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且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63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9.06±9.097)岁,合并缺血性脑卒(缺血性脑卒中组)70例,平均年龄(64.46±8.70)岁,未合并脑卒中(非脑卒中组)193例,平均年龄(57.10±9.69)岁.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胆固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低密度脂蛋白、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均低于无脑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P=0.002),年龄、高血压病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截断值为0.315 m/s,敏感性为65.7%,特异性为67.2%,AUC为0.686.结论 左心耳排空峰值流速减低、高龄、高血压病为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功能下降至0.315 m/s时,需警惕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4例行外科瓣膜修复的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3~73岁。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观察有无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及其他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瓣修复,手术时间143~223 min,心肌阻断45~69 min。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微量反流/无反流,均无SAM现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5~44个月,无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末次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微反流/无反流33例、无症状中度反流1例,均无SAM现象。所有患者出院/术后3个月后均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对于二尖瓣后叶严重脱垂患者,使用二尖瓣Butterfly修复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修复效果,术中最大限度降低了二尖瓣后叶高度,避免了SAM现象,且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便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吞咽障碍发生率达16%~87%,口腔期、咽期、食管期均有可能发生异常。帕金森病患者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有仪器评估方法、非仪器客观评估方法和主观评估方法。吞咽造影检查、软式喉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是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金标准”,高分辨率食道测压、舌压检查、表面肌电图和超声检查等可以作为补充检查。吞咽障碍问卷量表敏感度、特异度、信度效度较好,被推荐为筛查量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胸小切口环缩后封堵粗大窗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先外科环缩部分动脉导管未闭(PDA)管腔,再穿刺主肺动脉前壁置入封堵器完全封堵剩余管腔治疗粗大窗型/管型PDA患儿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对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14例粗大窗型/管型PDA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方法为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先外科环缩部分管腔,然后在主肺动脉前壁合适位置穿刺,置入合适的室间隔封堵器完全封堵剩余PDA管腔.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 14例患儿PDA治疗均获得成功,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补片修补术或PDA结扎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4.3±13.7)min,术后超快通道拔除气管插管后送回普通病房.所有患儿均不需要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7±1.5)d.所有患儿无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溶血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46.6±10.8)个月,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发生.结论 TEE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外科环缩粗大窗型/管型PDA部分管腔,再封堵剩余管腔可获得满意的预后,且可以避免患儿遭受体外循环创伤,避免直接结扎导致PDA破裂大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接受经皮置入LAmbre左心耳封堵器,且左心耳口部直径≥31 mm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记录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器械栓塞、心包填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术后45 d、6及12个月进行随访,经食道心脏超声或肺静脉CT记录封堵器边缘分流及器械相关血栓情况,并记录术后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年龄(70.4±8.4)岁,女性12例(37.5%),左心耳口部直径(34.4±2.9)mm。31例(96.9%)成功置入LAmbre封堵器。围术期未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1例(3.2%)患者出现心包填塞,经治疗后好转。经食道心脏超声随访的患者中未出现封堵器边缘分流>5 mm,所有患者未出现器械相关血栓以及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LAmbre封堵器在大口部直径左心耳封堵术中可能是可行、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 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 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心脏疾病年轻化,心脏病患者行心脏及非心脏手术的例数呈逐年增多趋势 [ 1] 。术前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全面的麻醉风险评估,以明确合适的手术时机,并针对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做好应对措施,尤其需要熟知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及其相应的数据解读。在现有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中,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或间接评价心功能、血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三要素,是一种无创、直观、重复性好的方法,因此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提高术中循环功能监测和管理的准确性。一项纳入214例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使用对40%的患者产生显著影响,如改变了药物或手术治疗、证实诊断,避免了有创性肺动脉导管监测;而在有TEE最强指征的患者和手术中,该比例更高 [ 2] 。其中将TEE对围术期决策的影响分为:主要影响,即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事件、改变麻醉或手术治疗决策、有临床意义的术后评估;次要/有限影响,即改变药物治疗、消除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能原因、代替更具侵入性的装置来评估心脏功能 [ 3] 。在非心脏手术的高危患者中,TEE或TTE检查最常见的术中诊断是低血容量、低射血分数、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瓣膜病、右心室衰竭或肺栓塞。低血容量的典型征象有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射血分数增高,乳头肌"亲吻征",扩容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但心脏病患者的左室可能比原有扩大或缩小,应注意术前测量基础值。在严格把握禁忌证的情况下,TEE不影响术野及手术操作,更加适合术中使用。TEE探头频率较TTE探头高,检查时离心脏更近,因而图像更加清晰,同时获得的临床信息还往往能对其他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导管起到补充作用。现就TTE和TEE在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应用和进展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发生与左心耳毗邻解剖结构及封堵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13例2016年8月至2021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因左心耳封堵术导致的延迟性心脏压塞并行急诊心包穿刺引流患者,随访时间(16±12)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术中及延迟性心脏压塞恢复后通过左心房CTA,食道超声心动评估左心耳及左心耳封堵器周边解剖结构关系。结果: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患者13例,男性7例,年龄(72.1±8.3)岁,6例同时行冷冻消融治疗;患者左心耳菜花型8例,鸡翅型5例;盘式封堵器密封盘直径(29.5±2.8)mm;10例患者心脏压塞恢复后复查左心房CTA,8例锚钩贴靠肺动脉,1例锚钩贴靠左上肺静脉,1例锚钩同时贴靠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除1例术后2 d死亡外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与左心耳毗邻肺动脉,左上肺静脉位置关系密切,与较大的封堵器及其锚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房自发显影的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 n=61)和LA SEC组( n=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无LA SEC组平均左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 P=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