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I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约90%以上心外膜血流可恢复正常,然而这部分患者中却有高达50%以上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仍存在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足,主要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微血管损伤(MVI)所致。非侵入性心脏磁共振成像可将微血管阻塞(MVO)和心肌内出血(IMH)可视化,研究表明MVO与IMH是心肌梗死不良预后的成像标记物,而IMH则预示着患者心肌梗死面积更广泛、预后更差。该文概述了再灌注治疗后STEMI患者发生MVI的可能机制,并重点阐述了其相关的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肌炎报告病例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致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以"PD-1" 、"nivolumab" 、"pembrolizumab" 、"PD-L1" 、"atezolizumab" 、"durvalumab" 、"avelumab" 、"CTLA-4" 、"ipilimumab" 、"tremelimumab"为关键词,与"myocarditis"或"心肌炎"组成检索式,对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所有ICIs相关心肌炎的个案报道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结果:共有49篇个案报道,64例患者,报道最多的是nivolumab,其次为pembrolizumab、ipilimumab。年龄(65.5±13.2)岁,以老年患者为主,37例(57.81%)为男性,总病死率为31.25%(20/64)。临床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9/64,60.94%)。53例(94.64%,53/56)患者心脏生物标记物水平升高。35例(54.69%,35/64)患者使用1~2剂后出现心肌炎,17例死亡。60例患者接受类固醇作为初始治疗,25例患者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如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法,其中17例(68.00%)症状改善。结论:ICIs可致心肌炎,死亡率高,应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类固醇可作为初始一线治疗,免疫抑制剂和(或)血浆置换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猝死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 GDF15)对猝死(sudden death, SD)患者的预警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中心急诊科就诊的SD患者49名纳入病例组,随机(随机数字法)选取于解放军总医院体检中心就诊的健康查体人员46名纳入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标记物比较及病例组基本资料分析,从而评估SD时各心肌标记物的预警价值。结果:年龄在40-49岁之间的病例在SD病例中最高,达26.54%。60岁以下的SD占比达59.19%,且男女比为3.83:1。病例组与对照组对比发现,CK-MB[(41.35±98.38) vs (3.13±2.17), P=0.009]、肌酸激酶[(2652.82±6845.66) vs. (102.73±47.93) , P=0.012]、GDF15[(549.80±809.79) vs. (115.70±167.42), P=0.001]。同时对病例组中各个心肌标志物比较发现,GDF15对应的AUC值为0.816,对于SD的诊断价值最高。且CK-MB、CK及GDF15与年龄未表现出相关性。 结论:GDF15作为生物学标记物,在SD方面具有很好地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通过PI3K/Akt通路减弱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LC3表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3, LC3)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Dex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8~10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制备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心脏48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 n=12):空白对照组(NC组),K-H液持续灌注12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K-H液灌注3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Dex预处理组(Dex+I/R组),K-H液灌注10 min后再用含有25 μg/L Dex的K-H液灌注15 min, K-H液洗脱5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 Dex预处理+渥曼青霉素组(Dex+I/R+W组),开胸前30 min大鼠腹腔注射渥曼青霉素15 μg/kg,其余处理同Dex+ I/R组。于平衡末(K-H液灌注30 min时)及再灌注末记录心率、左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速率最大值(the maximum rate of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p/dt max)、左心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ment pressure, LVD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pressure, LVEDP)。于再灌注末收集冠状动脉流出液积,酶标仪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取心肌组织,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fide, 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记物LC3以及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 (phosphorylated Akt, p-Akt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TOR, p-mTOR)表达量。 结果:与NC组比较,其余各组HR、±dp/dt max、LVDP降低,LVEDP、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升高,心肌LC3-Ⅱ表达上调,p-Akt及p-mTOR表达下调( P均<0.05 )。与I/R组比较,Dex+I/R组心率、±dp/dt max、LVDP增加,LVEDP、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降低,心肌LC3-Ⅱ表达下调,p-Akt及p-mTOR表达上调( P均<0.05)。与Dex+I/R组比较,Dex+I/R+W组心率、±dp/dt max、LVDP降低, LVEDP、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流出液LDH活性升高,心肌LC3-Ⅱ表达上调,p-Akt及p-mTOR表达下调( P均<0.05 )。 结论:Dex预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引起下游mTOR活性增强从而降低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细胞的自噬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炎院内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早期识别急性心肌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10—2021年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炎患者。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免疫比浊法所测血清D-二聚体的中位数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院内不良事件定义为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新发的心力衰竭。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索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36±16)岁,男性占62.3%,包括D-二聚体高水平组52例、低水平组54例。与D-二聚体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患者入院时平均收缩压[(114±21)mmHg vs. (121±14)mmHg, 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71±13)mmHg vs. (76±10)mmHg]较低,心率更快[(97±26)次/min vs. (79±15)次/min],C反应蛋白水平[6.82(1.61, 20.05) mg/dL vs. 1.30(0.13, 8.97) mg/dL]及肌酐水平[86.95(67.63, 117.83) μmol/L vs. 68.80(60.18, 81.93) μmol/L]更高,心电图出现QRS间期>120 ms比例较高(25.0% vs. 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心肌损伤标记物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高水平组院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67.3% vs. 22.2%, 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及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是院内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预测院内不良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1(95% CI:0.690~0.873),敏感度为74.5%,特异度为71.2%,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阳性预测院内不良事件AUC为0.831(95% CI:0.752~0.910),敏感度为80.9%,特异度为78.0%。 结论:入院时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预测急性心肌炎患者发生院内不良事件的风险,联合心肌损伤标记物可提高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长分化因子15对急性胸痛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急性胸痛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96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30 min内患者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GDF15、B型钠尿肽,比较不同组各个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GDF15与TnT/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价值。统计各个患者的Gensin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滞留天数以及支架植入个数,评价这些指标与GDF15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急性胸痛中总的趋势呈现男多女少(72.92 vs. 27.08,%),年龄最大的组别为UA组,年龄为(64.67±13.87)岁,年龄最小的组别是呼吸心搏骤停组,仅为(47.29±9.99)岁。STEMI组、NSTEMI组、UA组中既往罹患高血压病比例较高,所有组别均未在既往罹患糖尿病中表现出明显优势。所有心肌标记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DF15在ACS相关性胸痛组浓度更高[(2.360±1.710) ng/mL vs. (1.380±1.040) ng/mL, P<0.01]。GDF15与TnT联合对于诊断ACS相关性胸痛的价值最高,其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可达0.863。GDF15浓度与心脏射血分数负相关,Gensini评分正相关,植入支架个数正相关,患者住院天数正相关。 结论:GDF15在急性胸痛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GDF15与TnT联合可提高ACS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法布雷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法布雷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溶酶体贮积症,患者临床表现因受累器官不同而各不相同,急需特异性诊断与治疗方法。目前已发现,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如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3)、脱乙酰基GL-3(Lyso-GL-3)]和器官相关生物标记物(如蛋白尿、血清胱抑素C、N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等)对法布雷病的早期诊断、明确器官受累及监测疗效至关重要。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并针对性接受酶替代治疗,其生活质量及预后可得到显著改善。本文系统总结法布雷病相关生物标志物最新进展,为患者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利拉鲁肽对早期糖尿病大鼠心肌自噬及脂质沉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心肌自噬标记物LC3B、LC3B mRNA及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选4~5周龄(l80~2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C组,10只)和造模组(26只)。NC组(10只,予等量生理盐水)予常规饲料;造模组予高糖脂饲料,12周时一次性予链脲佐菌素 25 mg/kg造DM模型,共成模25只,分为3组:糖尿病组(DM/NS组,9只,予等量生理盐水)、利拉鲁肽组(DM/LIR组,8只,予利拉鲁肽100 μg/kg,2次/d)及利拉鲁肽+氯喹组(DM/LIR+CQ组,8只,予利拉鲁肽100 μg/kg 2次/d,氯喹50 mg/kg 1次/2 d)。4周后测血糖,麻醉后取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泡沫样变、免疫组化法测LC3B水平、RT-PCR法测LC3B mRNA水平。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 t检验,相关性用 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①与NC组比较,DM/NS组及DM/LIR+CQ组泡沫样变细胞/总心肌细胞数升高,LC3B mRNA及LC3B水平降低[DM/NS组:(2.18±0.90)vs(11.79±0.74)、(2.03±0.10)vs(1.85±0.06)、(194.18±10.19)vs(175.99±6.09)( t=25.24、4.69、3.22);DM/LIR+CQ组:(2.18±0.90)vs(11.24±1.29)、(2.03±0.10)vs(1.89±0.08)、(194.18±10.19)vs(176.73±7.82)( t=17.56、4.65、3.99,均 P<0.05)];DM/LIR组上述指标无差异( t=2.20、0.28、1.40,均 P>0.05)。②与DM/NS组比较,DM/LIR+CQ组泡沫细胞/总心肌细胞数、LC3B mRNA及LC3B表达无差异( t=1.09、1.18、0.22,均 P>0.05);DM/LIR组泡沫细胞/总心肌细胞数下降、LC3B mRNA及LC3B表达升高[(11.79±0.74)vs(1.29±0.60)、(1.85±0.06)vs(2.01±0.20)、(175.99±6.09)vs(201.27±11.35)( t=31.86、2.39、5.82,均 P<0.05)]。③相关性分析,LC3B mRNA、LC3B水平与泡沫细胞/总心肌细胞数比值显著相关( r=-0.977、-0.986,均 P<0.05)。 结论:利拉鲁肽能增强早期糖尿病大鼠心肌自噬,减少心肌细胞泡沫样变,改善心肌脂质沉积,对心肌结构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芪甲苷减轻心肌细胞肥大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黄芪甲苷组(ASⅣ 100 μmol/L)、AngⅡ组(AngⅡ 1 μmol/L)以及不同浓度黄芪甲苷实验组(AngⅡ1 μmol/L+ASⅣ 25 μmol/L组、AngⅡ1 μmol/L+ASⅣ50 μmol /L组、Ang Ⅱ1 μmol/L+ASⅣ100 μmol/L组),共6组,培养24 h。细胞计数检测试剂盒8(CCK8)检测心肌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表面积,用免疫荧光实时定量染色检测心房利钠肽(ANP)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B)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AngⅡ呈剂量依赖性降低H9c2心肌细胞活力,ASⅣ能抑制AngⅡ刺激的H9c2心肌细胞活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Ang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显示,细胞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ANP mRNA及ANP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不同浓度ASⅣ干预能够逆转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面积增大,也能够呈剂量依赖性降低AngⅡ诱导的ANP蛋白表达水平(均 P<0.05)。(3)与对照组相比,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自噬水平和自噬标记物LC3II/I的表达,均明显升高,ASⅣ可以抑制AngⅡ刺激的H9c2心肌细胞LC3II/I的表达水平( P<0.05)。 结论:ASⅣ可抑制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它的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自噬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模型建立及心脏结构特征的超声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高血压大鼠(SHR)结合高脂饲料和糖尿病因素建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模型的心脏结构和病理特征。方法:将SPF级、14周龄的SHR大鼠随机分为SHR组(正常饲料喂食)10只、HFpEF组[高脂高糖饲料喂食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5 mg/kg体重)造成糖尿病复合模型]10只,另设SPF级、14周龄相同遗传背景的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WKY组),饲养持续8周。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功能指标:同一心动周期的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E)、二尖瓣心房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A)、室间隔侧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心肌运动速度(e′)、左房射血分数(LAEF)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形态学的左心房内径参数、右心房内径参数和室间隔厚度(IVST)。血清学常规检测葡萄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SIA)检测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PG)、C肽(C-P)、瘦素(LEP)、心钠素(ANP)和B型脑尿钠肽(BNP)。大鼠心脏组织行HE染色,光学镜下观察心房/心室组织形态变化。结果:SHR大鼠喂食高脂结合糖尿病造模形成HFpEF的病理特征,超声学检测表明,与WKY组比较,HFpEF组的E、E/A及E/e′显著增加(均 P<0.01),e′及LAEF显著降低(均 P<0.01);HFpEF组大鼠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不同程度增大(均 P<0.05),IVST也显著增厚( P<0.01);同时大鼠心肌组织可见心房壁明显增厚,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纤维断裂。与WKY组比较,HFpEF血清标记物ANP和BNP含量显著升高(均 P<0.01),血清胰岛素相关指标INS、PG、C-P、LEP、GSP及GLU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均 P<0.01)。 结论:SHR大鼠结合高脂饲料和糖尿病因素建立的复合模型能够模拟HFpEF的多普勒超声学改变及病理特征,血清相关标记物和胰岛素指标异常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