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肛管鳞癌的远期疗效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肛管鳞癌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疗效并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的肛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患者.主要观测指标为无瘤生存(D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FS)和总生存(OS),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5例患者,男性19例(29%),女性46例(71%).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7版分期,Ⅰ期、Ⅱ期、Ⅲa期、Ⅲ b期分别有7例(11%)、28例(43%)、10例(15%)、20例(31%).同步放化疗前,2例(3%)患者接受了化疗,12例(18%)接受局部切除手术.原发灶的放疗中位剂量为54 Gy(范围为45~64 Gy),同步化疗的方案以卡培他滨联合丝裂霉素为主(34例,52%).同步放化疗期间放疗完成率为100%,化疗完成率为88%,5例(8%)患者出现治疗中断但足量完成治疗,8例(12%)患者化疗剂量降低.同步放化疗期间,15例(23%)患者发生3-4级白细胞减少,17例(26%)发生3-4级放射性皮炎,无治疗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50.4个月(范围为4.4~142.2个月),7例(11%)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3例(5%)出现远处转移.全组5年DFS率、LRFFS率和OS率分别为78.8%、86.5%和85.1%.Cox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与DFS率显著相关(P=0.006),并与OS率有相关趋势(P=0.054).结论 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可有效治疗肛管鳞癌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基本可耐受.T分期是肛管鳞癌患者DFS率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评估和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2020年收治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137例(88.4%),Ⅱ期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内乳临床靶体积(CTV im)分为3个亚区(CTV im1、CTV im2、CTV 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 sc)。胸壁CTV和CTV im采用6~15 MeV电子线照射43.5 Gy分15次,3周完成。PTV sc采用6 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 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内乳、PTV 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结果:CTV im的D mean为(43.3±2.6) Gy,D 95%为(30.5±8.3) Gy,V 90%为(85.0±10.5)%,V 80%为(91.0±7.4)%。CTV 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 im2和CTV im3(均 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 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 im的D mean[(43.4±2.6) Gy∶(41.4±2.3) Gy, P=0.021]和PTV sc的热点体积[V 110%:(26.7±17.5) cm 3∶(12.5±8.4) cm 3, P=0.018;V 120%:(6.1±5.3) cm 3∶(2.0±2.6) cm 3, P=0.023]。患肺D mean为(9.8±1.9) Gy,V 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D mean为(3.3±1.7) Gy,左乳腺癌为(4.7±1.4) Gy,右乳腺癌为(2.6±1.2) Gy。左乳腺癌患者LADD mean为(13.9±4.9) Gy,右乳腺癌患者RAD mean为(7.5±3.7) 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1例。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内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温度监测在女性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放射性皮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放射区皮肤温度变化与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放射性皮炎发生的相关性,探讨皮肤温度监测在放射性皮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22年5月至1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03例,每周记录放射区皮肤温度及放射性皮炎情况。比较皮肤相对温差和不同级别放射性皮炎的关系。计算发生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预测效果。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皮肤温度与放射性皮炎发生的风险。结果:放射野区皮肤温度与放射性皮炎级别呈正相关。胸壁平均值(40 Gy/20次)、胸壁最大值(40 Gy/20次)、锁上值(30 Gy/15次)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5、0.55、0.15℃。分别用最佳截断值将受试者分为低、高危风险组,高危风险组发生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风险分别是低危风险组的5.71、4.29、5.15倍( OR=5.71,95% CI 1.81~17.99, P=0.003; OR=4.29,95% CI 1.65~11.12, P=0.003; OR=5.15,95% CI 2.16~12.31, P<0.001)。 结论:皮肤温度监测能够较好地预测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应密切观察放疗区域皮肤温度,放疗40 Gy/20次时胸壁的平均值、最大值相对温差分别升高0.45、0.55℃或者放疗30 Gy/15次锁上相对温差升高0.15℃时,2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与全乳调强放疗序贯电子线瘤床补量放疗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和全乳调强放疗序贯电子线瘤床补量放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6例接受保乳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放疗方式分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组(观察组,52例)和全乳调强放疗序贯电子线瘤床补量放疗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 Gy/25次(2 Gy/次),瘤床同步加量至60 Gy/25次(2.4 Gy/次),总疗程33~35 d;对照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 Gy/25次(2 Gy/次),后续瘤床推量10 Gy/5次(2 Gy/次),总疗程40~42 d。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70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7%,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1%、95.5%,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1%、93.2%,两组总生存、无复发生存、无病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18, P=0.277; χ2=0.44, P=0.509; χ2=1.24, P=0.265)。观察组1、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63.5%(33/52)、19.2%(10/52),对照组分别为50.0%(22/44)、38.6%(17/44),对照组1例(2.3%)发生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5, P=0.032)。两组急性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除对照组1例(2.3%)患者美容效果差外,两组其余患者均达到一般或优良的美容效果( P>0.05)。观察组放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接受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或全乳调强放疗序贯电子线瘤床补量均可获得良好的生存获益,美容效果均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时间更短,患者依从性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与糖尿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乳腺癌根治术后行调强放疗的10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32例,非糖尿病组70例。比较两组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放疗前血糖水平对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及对调强放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9例(28.1%)和1例(3.1%),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例(8.6%)和1例(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2, P=0.027)。糖尿病组发生1~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分别为16例(50.0%)、13例(43.8%)、3例(6.2%),非糖尿病组分别为53例(75.7%)、15例(21.4%)、2例(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9, P=0.030)。根据放疗前果糖胺水平将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尚可组(果糖胺≤2.5 mmol/L)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果糖胺>2.5 mmol/L),两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血糖控制尚可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放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放疗后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放疗前降低,其中血糖控制不良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及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较高,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更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放射性皮炎又称辐射性皮炎,是由各种类型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照射皮肤黏膜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损伤,也是肿瘤局部放射治疗时最常见的并发症。国内对放射性皮炎的预防及诊断缺乏统一认识,现有治疗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为更好地指导中国放射性皮炎的规范化诊疗,通过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经专家反复研讨,制定中国放射性皮炎诊疗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借鉴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光生物调节疗法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是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目前没有统一规范的防治标准。光生物调节疗法(PBMT)具有促进创面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和缓解疼痛等效果,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PBMT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BMT在放射防护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鼻咽癌放疗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红斑、脱屑和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公认的标准防治方法。本文主要就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方法进行文献回顾,并提出问题及展望,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溃疡油联合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中药溃疡油联合西药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用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及其他科室收治的头颈及胸部恶性肿瘤且需要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110例,单盲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从放疗开始每天外用溃疡油及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喷剂,早晚各1次;对照组只予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喷剂早晚各1次,2组患者均持续用药至放疗结束后1周。放疗第14、21、28天分别记录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时间、有无溃疡、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疼痛情况(NRS评分)及用药安全性。放疗结束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结果:(1)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时间为16.0(13.0,17.0)d,持续时间为33.0(28.0,34.0)d;对照组为10.0(8.0,12.0)d,持续时间为45.0(34.0,48.0)d。2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73、5.361,P<0.05)。(2)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为70.9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45%(χ2=8.338,P<0.05);观察组皮肤溃疡发生率为30.91%,对照组为50.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5,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放疗第14天及6个月随访时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总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0.340,P>0.05),在放疗第21、28天及1个月随访时,观察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分级总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7、5.006、3.757,P<0.05)。(4)2组患者在放疗不同时间点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3、0.871、0.913,P>0.05),1个月随访时观察组疼痛NRS评分0.5(0.3,1.0)分低于对照组4.0(2.5,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3,P<0.05),6个月随访时2组疼痛NRS评分比较[0.5(0.2,1.5)分vs. 1.0(0.5,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0,P>0.05)。(5)观察组在应用溃疡油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溃疡油联合复方维生素B12溶液外用可延缓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并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放射性皮炎和皮肤溃疡发生率,减轻疼痛症状,从而避免放疗疗程的延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