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拮抗剂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治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围手术期药物严重过敏反应起病隐匿而迅速,可以危及生命,常使得手术被迫终止。目前认为,围手术期麻醉药物中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随着麻醉学和外科医学的进步,全球麻醉及手术量越来越大,NMBAs使用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超敏反应发生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临床使用NMBAs的同时,也常会用到其拮抗剂,如新斯的明和舒更葡糖,这些药物在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过敏报道。由于NMBAs及其拮抗剂引起过敏的机制复杂,不易确诊,且NMBAs之间交叉反应性强,因此,常难以选择替代药物。本文阐述了这些药物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病理机制、诊断方法与流程、急性期治疗以及预防方案的相关新近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几种常见炎症因子在小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急性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病房的肺炎儿童301例,分为重症MPP组(100例)、轻症MPP组(103例)及非MPP组(NMPP组,即除外明显细菌感染,以轻症病毒感染为主,共98例)。检测各组急性期血清sIL-2R、IL-6、IL-8、IL-10、TNF-α、CRP、PCT的水平变化。结果:重症MPP组患儿急性期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浓度均高于轻症MPP组、N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清中IL-10水平在3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IL-6诊断重症MPP的特异性(77.1%)最高,TNF-α的灵敏性(85.0%)最高。重症MPP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的3项炎症指标分别为IL-6、PCT、CRP,IL-6与PCT、IL-6与CRP、PCT与CRP呈正相关( r分别为0.277、0.361、0.538, P均<0.05)。 结论:血清中IL-6、PCT、CRP、IL-8、TNF-α、sIL-2R的水平对重症MPP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AST试验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脑出血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前研究表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急性期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转归恶化。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是整合素和细胞-细胞黏附分子的诱导性配体,对中性粒细胞外渗至关重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Witsch等利用FAST(Factor-Ⅶ for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Treatment)试验的数据对一个观察性队列进行了事后二次分析,旨在确定血清sICAM-1水平与ICH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液净化治疗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急性胰腺炎10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BP)治疗MSAP和SA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02例MSAP、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6例)和BP组(56例);根据预后不同两组又分别分为对照生存组(43例)与对照死亡组(3例)、BP生存组(37例)与BP死亡组(19例);根据每次治疗持续时间将BP组进一步分为BP短时组(4 h≤T<8 h,38例)和BP长时组(8 h≤T≤12 h,1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住院日平均费用、预后、BP持续时间对血尿素氮改善的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生存组比较,BP生存组乳酸、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水平降低,SIRS持续时间缩短[12(7,16)d比5(3,9)d, HR=0.19,95% CI 0.11~0.35, P<0.0001]。BP短时组清除血尿素氮水平较BP长时组更明显(χ 2=4.44, P=0.035)。入院时APACHEⅡ评分( OR=1.33,95% CI 1.087~1.617, P=0.005)及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 OR=3.445,95% CI 1.426~8.323, P=0.006)是BP治疗下影响MSAP或SAP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预后极差的患者,BP治疗仍难以逆转MSAP或SAP病情发展趋势及预后。 结论:BP能有效清除MSAP、SAP患者急性期蓄积的代谢产物,缩短SIRS持续时间。每次BP治疗持续时间4~8 h可能更有利于改善病情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HMGB1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导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HMGB1)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诱导毛细支气管炎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我院新生儿科被诊断为RSV感染且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足月新生儿86例,被纳入研究作为研究组,同时纳入10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作为健康对照组。在研究组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时采集血清样本,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HMGB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清HMGB1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血清HMGB1与其他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急性期[0.455(0.196,0.632)ng/mL vs 0.112(0.054,0.261)ng/mL, P<0.01]和恢复期时[0.237(0.148,0.374)ng/mL vs 0.112(0.054,0.261)ng/mL, P<0.01],血清HMGB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急性期时升高更明显。急性期血清HMGB1水平用于RSV毛细支气管炎诊断的AUC为0.787(95% CI:0.725~0.849, P<0.01)。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HMGB1水平与王氏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评分( r=0.295, P<0.01)、呼吸支持( r=0.476, P<0.01)、出生体重( r=0.404, P<0.01)、入院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 r=0.409, P<0.01)、淋巴细胞计数( r=0.508, P<0.01)及CRP水平( r=0.402, P<0.01)呈正相关性。 结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新生儿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与机体炎症反应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络膜厚度变化——炎症反应的潜在评估指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脉络膜厚度易受到年龄、性别、激素等水平的影响。此外,在病理条件下,脉络膜也易受到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攻击,使其产生相应的血管反应性变化,造成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影像学检查会出现脉络膜厚度异常的表现。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较为直观地观察脉络膜厚度变化,其无创的检测手段方便患者的随访,为评估病情进展提供依据。近年来,各领域研究者提出将脉络膜厚度变化作为评估眼部炎症性疾病及全身炎症性疾病新的潜在炎症评估指标。在长期慢性炎症反应中,如眼部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明显变薄;而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如交感性眼炎急性期、后巩膜炎急性期,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会显著增厚,且随着炎症反应的控制,增厚的脉络膜也会随之变薄。但是,脉络膜厚度变化规律并不一定如此,如在圆锥角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呈增厚变化。本文将对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作为潜在炎症指标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傲迪适,ozurdex)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0例(10眼),均于发病2周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傲迪适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后视力、视野、眼压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BCVA,logMAR)依次为0.53±0.25、0.44±0.23、0.41±0.20,均优于治疗前的0.56±0.24( F=17.18, P<0.001)。治疗后不同时间pRNFL厚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F上方=34.02、 F下方=31.49、 F鼻侧=19.39、 F颞侧=36.64,均 P<0.001)。治疗前后视野平均偏差值(MD)和模式标准差均无明显改变( FMD=3.61、 FPSD=0.51,均 P>0.05)。随访期间,部分患者眼压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或全身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可减轻视盘水肿,改善视力且疗效可持续3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气道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在感染急性期主要症状及感染恢复期临床特征、气道反应性等方面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1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3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感染急性期病例资料,对资料完整患者,按照患者既往是否有呼吸道敏感症状,将患者分为敏感组103例和非敏感组286例。对比2组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血清总IgE水平,并对咳嗽合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给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对比2组症状缓解率、缓解时间。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个月,2组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嗜酸粒细胞计数、IgE检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咳嗽合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敏感组症状缓解率(60.00%,27/45)低于非敏感组(89.68%,139/155),缓解时间[35.00(20.00,60.00) d]高于非敏感组[10.00(7.00,13.7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与既往气道高敏感性无关;大多数患者在药物干预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但对气道高敏感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