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络膜厚度变化——炎症反应的潜在评估指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脉络膜厚度易受到年龄、性别、激素等水平的影响。此外,在病理条件下,脉络膜也易受到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攻击,使其产生相应的血管反应性变化,造成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影像学检查会出现脉络膜厚度异常的表现。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较为直观地观察脉络膜厚度变化,其无创的检测手段方便患者的随访,为评估病情进展提供依据。近年来,各领域研究者提出将脉络膜厚度变化作为评估眼部炎症性疾病及全身炎症性疾病新的潜在炎症评估指标。在长期慢性炎症反应中,如眼部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明显变薄;而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如交感性眼炎急性期、后巩膜炎急性期,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会显著增厚,且随着炎症反应的控制,增厚的脉络膜也会随之变薄。但是,脉络膜厚度变化规律并不一定如此,如在圆锥角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呈增厚变化。本文将对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作为潜在炎症指标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异病同证"的证素特征和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分析股骨头坏死、髋骨关节炎、类风湿髋关节炎早期证素特征、证候分布规律,为慢性骨病"异病同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关节科、创伤关节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Ⅰ~Ⅱ期、髋骨关节炎Kellgren-LawrenceⅠ~Ⅱ级、类风湿髋关节炎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本团队前期制定的"病例报告表-中医证候表现量表",收集中医证候信息,录入Excel 202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提取病性、病位等证素信息,总结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证素特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异同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10例患者,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髋骨关节炎患者160例、类风湿髋关节炎患者100例.股骨头坏死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阳虚、精亏、气虚;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经脉痹阻证(43.33%)、痰瘀阻络证(38.00%)、肝肾亏虚证(12.00%)、肾精不足证(6.67%)4类.髋骨关节炎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精亏、阳虚、寒(湿);证候类型初步分为脾肾亏虚证(37.50%)、经脉痹阻证(26.87%)、寒湿痹阻证(18.75%)、痰瘀痹阻证(9.38%)、肝肾亏虚证(7.50%)5类.类风湿髋关节炎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阴阳两虚、寒(湿)、精亏;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痰瘀痹阻证(34.00%)、寒湿痹阻证(28.00%)、瘀血阻络证(23.00%)、肝肾不足证(15.00%)4类.整体分析3种髋关节疾病,排在前5位的证候表现为髋关节痛(96.59%)、压痛(93.90%)、固定痛(87.56%)、关节沉重(85.37%)、下肢酸楚(75.37%);病性证素包括痰(湿)、血瘀、气虚等;证候类型初步分为痰瘀阻络证(33.17%)、经脉痹阻证(31.95%)、寒湿痹阻证(21.46%)、肝肾不足证(7.32%)、脾肾亏虚证(6.10%)5类;3种疾病早期相同的证候表现有21项,以血瘀、脾虚为主.结论 3种髋关节疾病早期共同的证候特点是脾虚、血瘀.另外,股骨头坏死兼有痰湿证候,髋骨关节炎兼有肾虚、痰湿证候,类风湿髋关节炎兼有肾虚、寒湿证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腕关节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备证型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腕关节高频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价值及其不同超声表现辅助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确诊为RA的患者,5种主要的中医证型(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各30例,应用高频超声检查其双侧腕关节,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点,包括腕关节滑膜的厚度、滑膜内彩色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及骨侵蚀情况,研究其声像图特点与中医各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证型腕关节滑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中湿热痹阻证滑膜增厚最明显,因此滑膜厚度可作为RA的重要诊断指标;腕关节滑膜内血流信号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因此滑膜内血流分布情况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活动性判断的参考依据;RA慢性期(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骨侵蚀明显,而急性期(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骨侵蚀不明显,因此骨侵蚀可作为RA急慢性临床分期的客观指标.结论:RA中医证型不同,腕关节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不尽相同,腕关节高频超声可为传统中医辨证分型界定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指导临床用药治疗,以提高中医药诊疗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施杞从热毒痹论治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介绍施杞教授从热毒痹论治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观点.认为本病由热毒蕴结,流注筋骨、关节,导致气血壅滞不通而引起;临证应从热毒痹论治,以清热解毒和祛风湿、通经络为主,兼疏风清热、清热利湿、滋阴清热、祛瘀化痰等.并附验案1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羌防归芎汤对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RAF6、IL-1β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羌防归芎汤治疗对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维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羌防归芎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检测者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RAF6、IL-1β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两组ESR、R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LR4、IL-1β表达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RAF6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羌防归芎汤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期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RAF6、IL-1β表达和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阻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关节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抗阻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的非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采用便利抽样法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指操功能锻炼指导;干预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手指操+抗阻训练指导.在锻炼前及3个月后分别测试2组患者的双手握力、记录患者手部晨僵时间,通过关节功能障碍评分量表(SOFI)评估患者手功能.结果 入组时对照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SOFI评分分别为60.0(43.0,100.5)mmHg(1 mmHg=0.133 kPa)、45.0(30.0,60.0)min、2.0(1.0,3.0)分,干预组分别为85.0(49.3,108.7)mmHg、45.0(30.0,60.0)min、2.0(1.0,3.0)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88、-0.609、-0.118,均P>0.05);3个月后,对照组双手握力、晨僵时间、SOFI评分分别为60.0(40.5,102.7)mmHg、30.0(10.0,45.0)min、1.0(1.0,2.0)分,干预组分别为89.5(56.0,119.0)mmHg、10.0(5.0,15.0)min、1.0(0.0,1.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2、-3.668、-2.998,均P<0.05或0.01).同时干预组中,握力较入组时明显升高,晨僵时间、SOFI较入组时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65、-5.508、-4.711,均P<0.01).结论 抗阻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手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的手指操护理指导,尤其在提升握力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侗族药松杖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侗族药松杖方对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抗炎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RA患者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以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松杖方口服,对照组加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视觉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DAS28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DAS28评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关节肿胀、关节疼痛及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侗族药松杖方可有效降低炎症期RA患者炎症表现,改善RA临床症状和体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通滞苏润江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通滞苏润江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通滞苏润江片对炎性因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50例/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同时服用安慰剂,实验组将对照组的安慰剂替换为通滞苏润江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serum vascular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含量,并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治疗后实验组的晨僵时间、疼痛评分、疲劳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DAS28、CRP、RF、ESR、TNF-α、IL-1、sVCAM-1、sICAM-1及vWF均降低(均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改善明显(P<0.05).结论 通滞苏润江片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其机制可能与调控体内急性期蛋白分泌,降低炎性因子含量以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源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双源CT(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不同发病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74例经DECT检查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图像,分析DECT对不同发病时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痛风石检出率.结果:首次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发作患者15例,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46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各1例),13例患者仅有高尿酸血症.临床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的男女比例为9.57:1,平均年龄(56.2±13.5)岁.DECT对慢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痛风石的检出率为84.78%(39/46);对首次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发作痛风石的检出率为60%(9/15);13例高尿酸血症未检测出痛风石.结论: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在不同发病时期痛风石的检出率有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手针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急性期大鼠阿片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手针足三里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急性期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及阿片肽系统在手针镇痛中的介导作用.方法:建立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模型,手针双侧足三里,观察痛阈、足肿胀;检测足爪、血清β-内啡肽含量.为进一步证实阿片肽系统在手针镇痛中的作用,通过足爪/血液注射纳洛酮观察大鼠痛阈变化.结果:手针可提高慢性炎性痛痛阈(P<0.01),足肿胀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足爪/血清β-内啡肽含量未见差异.足底/血液注射纳洛酮后,痛阈降低(P<0.05).结论:手针针刺足三里对急性期AIA大鼠有镇痛作用,可能与激活中枢阿片肽系统和外周阿片肽受体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