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在 2018 年 4 月—2022 年 7 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 80 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调查,根据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分为有损伤组(n=40)和无损伤组(n=40),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平均心率、平均动脉压、体温、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主观整体评估定量表(PG-SGA)、皮肤护理频次等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12 d、APACHEⅡ>26 分、PG-SGA>10 分、皮肤护理频次>2h/次是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U脓毒血症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责任护士通过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及机体体征变化情况,及时给予相应改善措施,制定科学膳食营养支持计划,强化日常皮肤护理行为,利于缩短患者ICU平均住院时间,维持机体营养均衡,加速患者早期恢复,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版危重症营养风险(the modified NUTrition Risk in the Critically ill, 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慢重症(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C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科病区(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ICU)连续收治的住院时间大于24 h的老年脓毒症患者。统计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分级、临床衰弱评分(clinical frailty score, CFS)、mNUTRIC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脏器支持情况。根据有无发生CCI将患者分为CCI组与快速康复(rapid recovery, RAP)组,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的预测价值。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患者91例,其中14例(15%)在入住ICU一周内死亡,37例(41%)快速康复,40例(44%)发展为CCI。CCI组年龄、APACHE Ⅱ评分、mNUTRIC评分、CFS评分、机械通气与血液滤过比例显著高于RAP组(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NUTRIC评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发生CCI独立危险因素,现患比为1.503(95% CI:1.007~2.244),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6(95% CI:0.592~0.805)。 结论:mNUTRIC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CCI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发生恶性脑水肿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老年人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LHI)发生恶性脑水肿(MCE)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1例老年急性前循环LHI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211例)和验证组(90例)。根据是否发生MCE,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展为MCE的独立预测因子。运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并以验证组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分别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效果。结果:建模组和验证组间MCE发生率和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建模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史( OR=3.459,95% CI:1.202~9.955, P=0.02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 OR=1.202,95% CI:1.052~1.373, P=0.007)、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1.163,95% CI:1.039~1.3013, P=0.008)、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OR=0.782,95% CI:0.639~0.958, P=0.018)和侧支循环(CS)评分( OR=0.414,95% CI:0.221~0.777, P=0.006)是老年LHI患者发生MCE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独立预测因子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建模组发生MCE风险的ROC值为0.912(95% CI:0.867~0.957),验证组发生MCE风险的ROC值为0.957(95% CI:0.902~0.997)。列线图在建模组及验证组中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均接近,具有较好的校准度;验证组DCA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MCE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线粒体ATP合酶C亚基水平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ATP合酶C亚基水平在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住的165例脓毒症患者,男103例(62.4%),女62例(37.6%),年龄(63±14)岁。使用人ATP合成酶脂质结合蛋白(ATP5G1)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入EICU后24 h内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共4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结局不同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评价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脓毒症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脓毒症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对照组[(116±62) μg/L比(77±34) μg/L, P<0.001]。脓毒症心功能障碍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心功能正常组( P<0.001),死亡组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高于存活组( P<0.05)。绘制ATP合酶C亚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I(cTnI)、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来评估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8、0.661、0.837、0.814、0.703、0.831、0.794、0.765,其中ATP合酶C亚基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39.44 ng/L、100%、75.2%。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ATP合酶C亚基、BNP、左房舒张末期内径是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绘制年龄、尿素氮(BUN)、ATP合酶C亚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ROC曲线来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其AUC分别为0.719、0.772、0.656、0.868、0.884,其中ATP合酶C亚基的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31.24 ng/L、61.9%、68.7%。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BUN、ATP合酶C亚基、发生心功能障碍、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血清ATP合酶C亚基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并能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体温控制对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体温控制对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7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3 d的体温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发热组(78例)、正常体温组(113例)、亚低温组(8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高压氧及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体温控制在34 ℃~35 ℃)。治疗前后记录3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和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评分,比较3组患者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迟发型脑病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多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 d外、亚低温组治疗1 d[(15.67±3.34)分]、3 d[(24.56±3.97)分]、7 d[(29.35±4.85)分]、1个月[(31.13±4.61)分]的GCS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GC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 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APACHE Ⅱ评分均较发热组低( P<0.05),且亚低温组APACHE Ⅱ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低( P<0.05)。正常体温组和亚低温组的HDS评分均较发热组高( P<0.05),且亚低温组HDS评分较正常体温组高( 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7 d外、亚低温组治疗7 d[(23.33±3.41)分]、1个月[(27.12±3.57)分]、6个月[(28.82±3.56)分]的MMSE评分较高,且亚低温组MMSE评分较正常体温组优异( P<0.05)。与发热组同时间点比较,正常体温组除治疗1 d外、亚低温组治疗1 d(60.64±6.43)、3 d(67.67±8.76)、7 d(81.92±7.89)、1个月(92.33±8.28)的BIS值均较高( P<0.05)。正常体温组治疗7 d[(34.67±8.10)ng/ml]、1个月[(23.40±7.18)ng/ml]及亚低温组治疗3 d[(20.25±6.58)ng/ml]、7 d[(14.30±5.18)ng/ml]、1个月[(9.27±3.62)ng/ml]的NSE浓度均较低( P<0.05)。与正常体温组同时间点比较,亚低温组治疗1 d、3 d、7 d、1个月的BIS值均较高( P<0.05),治疗3 d、7 d、1个月的NSE浓度较低( P<0.05)。与其他两组相比,亚低温组的平均昏迷时间较短,迟发型脑病发生率及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低。GCS、BIS、NSE值与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早期体温控制能明显减轻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的程度,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早期动态检测GCS评分、NSE浓度及BIS,对预测迟发型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氧化三甲胺在脓毒症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组患者收集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单元住院,符合2016年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45例,根据是否存在休克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症无休克组(33例)与脓毒症休克组(12例),根据28 d转归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CRP、PCT、IL-6、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和序贯脏器衰竭评分(SOFA)及血清TMAO水平。分析TMAO与脓毒症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性休克组IL-6、CRP、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脓毒症组( P<0.01)。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6、PCT、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P<0.01)。脓毒症组第1天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脓毒性休克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普通脓毒症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死亡组第1、3、7天TMAO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组内第1、3天TMA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脓毒症患者血清TMAO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 r=0.848, P<0.01);TMAO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r=0.956, P<0.01)。 结论:TMAO与脓毒症患者危重程度及近期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MV)患者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EN)的实施成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行MV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4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MV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b、Alb及APACHE Ⅱ评分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鼻肠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鼻胃管组( P<0.05),而GC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 P>0.05)。鼻肠管组Alb明显高于鼻胃管组( P<0.05),而两组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鼻肠管组M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鼻胃管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 P<0.05)。 结论:针对神经外科重症MV患者采用鼻肠管留置的方式行EN治疗,有助于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病程,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部创伤患者228例,根据是否并发肺损伤分为损伤组47例和未损伤组181例。调查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酗酒、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器官损伤数量、输血量、消化道出血、肺挫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呕吐],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输血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与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有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SS评分过高、APACHEⅡ评分过高、输血量较大、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现创伤性休克、休克纠正时间≥6 h是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急性腹部创伤患者并发肺损伤独立危险因素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较高及输血量较大,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创伤性休克,且休克纠正时间≥6 h,故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对出现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进而降低疾病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院方式危重孕产妇的临床特征,以期更有效、合理利用ICU资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 2006年1月至2019年7月救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ICU入院方式分为急诊入院组(因病情危重入产科病房当天或次日转入ICU)和计划入院组(入产科病房2 d后转入ICU)。收集危重孕产妇的发病情况、转入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主要治疗措施、病死率等临床特征及医疗费用,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结果:近14年中,ICU共收治危重孕产妇576例,占同期产科住院患者的0.8%(576/71 790),占同期ICU住院患者的4.6%(576/12 412);7例孕产妇死亡,占ICU危重孕产妇的1.2%,孕产妇总体病死率为10/10万。576例危重孕产妇中,急诊入院327例(占56.8%),计划入院249例(占43.2%)。与计划入院组比较,急诊入院组孕产妇择期剖宫产比例更低(17.7%比94.0%, P<0.01),急诊剖宫产比例更高(65.1%比2.4%, P<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和Marshall评分亦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分):6.0(4.0,9.8)比4.0(3.0,7.0),APACHEⅢ评分(分):14.0(11.0,20.3)比12.0(9.0,16.0),SAPSⅡ评分(分):8(0,12)比3(0,8),Marshall评分(分):2(1,4)比1(1,3),均 P<0.01〕,且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2(1,5)比2(1,3), P<0.01〕,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d:9(7,13)比13(10,18), P<0.01〕。急诊入院组和计划入院组孕产妇均以产科因素转入为主,分别为60.9%(199/327)和70.3%(175/249);其中产后出血占比最高〔分别为35.2%(115/327)和57.0%(142/249)〕,先兆子痫/子痫次之〔分别为7.0%(23/327)和7.6%(19/249)〕;19例产褥感染患者中仅有7例为计划入院;21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均为急诊入院。在急诊入院和计划入院患者中,分别有73例(22.3%)和42例(16.9%)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4 h),99例(30.3%)和35例(14.1%)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67例(20.5%)和20例(8.0%)进行了血流动力学监测,123例(37.6%)和154例(61.8%)应用了抗凝治疗。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方面,不同疾病孕产妇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FLP的APACHEⅢ、SAPSⅡ及Marshall评分最高〔分别为21.0(15.0,32.5)分、12.0(6.0,16.5)分、6.0(3.5,8.0)分〕,产后出血的APACHEⅡ、APACHEⅢ评分最低〔分别为4.0(3.0,7.0)分、12.0(10.0,16.0)分〕,肺炎的SAPSⅡ评分最低〔2.0(0,14.0)分〕,产褥感染的Marshall评分最低〔1.0(0,3.0)分〕。在总住院医疗费用方面,急诊入院组明显低于计划入院组〔万元:3.1(2.0,4.7)比4.1(2.9,5.8), P<0.05〕。 结论:与计划入院的危重孕产妇相比,急诊入院者病情更加复杂、紧迫,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更高;目前ICU常用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仍需设计针对危重孕产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宝贵的ICU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和半乳凝素-9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sTIM-3)、半乳凝素-9(Gal-9)在早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为AP的早期预测、诊断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9月15日至2021年7月23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起病至入院时间≤48 h的AP患者94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42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3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7例。收集AP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所有AP患者均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改良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MCTSI)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sTIM-3、Gal-9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患者sTIM-3、Gal-9与炎症指标和AP相关评分系统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TIM-3联合Gal-9对预测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效能。 结果:SAP患者的血清sTIM-3、Gal-9、IL-6水平均高于MAP患者[2 085.00 ng/L(1 628.00 ng/L,2 673.00 ng/L)比746.10 ng/L(514.50 ng/L,1 303.00 ng/L)、466.60 ng/L(375.90 ng/L,629.30 ng/L)比108.10 ng/L(90.29 ng/L,138.90 ng/L)、(323.60±62.93) ng/L比(42.90±28.82) ng/L],而IL-10水平低于MAP患者[(760.30±200.40) ng/L比(1 206.00±566.3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5.00、<0.01, t=23.62、3.15;均 P<0.01)。SAP患者的APACHEⅡ和BISAP评分均高于MAP、MSAP患者[12.00分(6.00分,16.50分)比3.00分(2.00分,5.00分)、6.00分(3.00分,8.00分)和3.00分(3.00分,4.00分)比1.00分(1.00分,1.00分)、2.00分(2.00分,3.00分)],MCTSI评分高于MAP患者[4.00分(3.00分,6.00分)比2.00分(0.00分,2.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44.50、704.00、474.50、492.50、664.00,均 P<0.001)。血清sTIM-3、Gal-9与促炎因子IL-6均呈正相关( r=0.552、0.297, P<0.001、=0.004),而血清sTIM-3与抗炎因子IL-10呈负相关( r=-0.397, P<0.001),Gal-9与抗炎因子IL-10无相关性( P>0.05)。血清sTIM-3、Gal-9与APACHEⅡ、MCTSI、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 r=0.210、0.271、0.363, P=0.042、=0.008、<0.001; r=0.390、0.448、0.440,均 P<0.001)。血清sTIM-3、Gal-9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的ROC的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05(0.716~0.895)、0.814(0.725~0.903)、0.856(0.773~0.939),灵敏度分别为69.2%、67.3%、75.0%,特异度分别为83.3%、97.6%、97.6%。 结论:早期AP患者的血清sTIM-3、Gal-9水平升高,并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预测早期AP病情有较高的灵敏度,sTIM-3和Gal-9可能成为早期AP的可靠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