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膜加压带结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即时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探讨筋膜加压带结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踝关节扭伤即时疗效的影响,为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21年3-6月西安体育学院及西安运动创伤医院收治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运动疗法,实验组患者给予筋膜加压带+运动疗法干预.分别在第1次治疗前和第8次治疗结束后进行疼痛、肿胀度、踝关节活动度(ROM)、足踝功能评估,并且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度和ROM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每次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次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第1次治疗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肿胀度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次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肿胀度均小于第1次治疗结束后,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每次治疗前后背伸、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除第1次治疗前后背伸、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续每次治疗前后背伸、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次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高于第1次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筋膜加压带结合运动疗法和单纯的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筋膜加压带结合运动疗法的即时效果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疼痛、肿胀度,恢复ROM,提高踝关节功能,缓解扭伤后早期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技术治疗踝关节内翻扭伤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技术治疗踝关节内翻扭伤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踝关节内翻扭伤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技术和物理治疗(PRICE和超短波).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PRICE和超短波),两组均治疗7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自我功能评定SAF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2.180±0.878)和SAF评分(96.60±15.674),与对照组VAS评分(3.913 ±0.878)和SAF评分(84.07±15.4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疗法结合Mulligan技术疗效治疗急性期踝关节内翻扭伤疗效更好,其机理可能是放出了局部的淤血和纠正了腓骨底部的错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郑氏筋伤理念治疗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运用郑氏伤科理念治疗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在2015年2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并得到随访的运动损伤患者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9.1±1.8岁.受伤时间2h-28天,平均确诊时间11.1士2.2天.入院后常规X及核磁共振,结合损伤机制确诊为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根据西点军校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其中Ⅰ度:10例,Ⅱ度:16例,Ⅲ度:6例,运用郑氏伤科手法,结合我院特制的踝关节内翻小夹板固定,定期调整外固定,进行阶梯康复治疗;运用AOFAS评定标准进行系统评分.结果:其中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6~4年,平均为1.5±0.2年.其中30例进行非手术治疗;2例(Ⅲ度)进行了手术治疗;小夹板固定平均固定时间为33.2±1.1天;临床康复时间4.2±0.3月;末次复查,按AOFAS评定标准:优29例,良1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6%;总体平均得分:89.1±1.4分.结论:郑氏伤科手法结合内翻小夹板治疗大部分急性单纯性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对于合并内测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完全损伤的严重不稳的患者,固定中后期易出现踝穴的增宽及下胫腓联合不稳,疗效不佳,应选择个体化治疗,必要时手术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胀周径、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肿胀周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基于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可明显改善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运动机能贴布联合超短波对急性踝内翻扭伤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运动机能贴布联合超短波对急性踝内翻扭伤早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踝内翻扭伤伴肿胀来我院就诊的患者72例(72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36足),对照组予以无热量超短波,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机能贴布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常规性地采用POLICE原则且支具相对固定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第6天以及1个月随访,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踝关节周长、疼痛程度(VAS评分)以及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 由于过敏以及工作、家庭原因,最终观察组35例(97.2%),对照组34例(94.4%)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疼痛水平、踝关节肿胀以及AOFAS踝-后足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6天,观察组踝关节的肿胀程度(42.05±2.72)、(39.82±1.39)小于对照组(43.22±2.35)、(41.56±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两组踝关节的肿胀程度(39.82±1.39)、(41.56±2.77)优于第3天(42.05±2.72)、(43.22±2.35)(P<0.05);治疗第3天、第6天,观察组的VAS评分(3.15±0.55)、(2.07±0.49)较对照组(4.31±0.75)、(2.92±0.86)低(P<0.05),两组在第6天,VAS评分(2.07±0.49)、(2.92±0.86)优于第3天(3.15±0.55)、(4.31±0.75)(P<0.05);治疗第3天,观察组踝关节AOF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观察组踝关节AOFAS评分(60.51±6.30)优于对照组(50.6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观察组的踝关节肿胀程度(37.28±1.56)、疼痛程度(1.02±0.38)以及AOFAS评分(82.75±6.13)均优于对照组(39.53±2.15)、(1.75±0.54)、(74.38±5.48)(P<0.05),且观察组(37.28±1.56)、(1.02±0.38)、(82.75±6.13)和对照组(39.53±2.15)、(1.75±0.54)、(74.38±5.48)的三项评分均优于治疗第6天时的观察组(39.82±1.39)、(2.07±0.49)、(60.51±6.30)和对照组(41.56±2.77)、(2.92±0.86)、(50.67±5.81)(P<0.05).结论 在急性踝关节内翻损伤的医治中,动机能贴布联合无热量超短波能够更快速有效地缓解肿胀,显著降低疼痛,改善受伤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踝撕脱骨折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外踝撕脱骨折多是指踝关节在扭伤时,外侧副韧带张力骤然上升,导致止点处小骨块撕脱的一种踝关节疾病;骨块可来自于距骨止点、跟骨止点或腓骨远端止点,临床上以腓骨止点撕脱最为多见.该疾病常常存在外侧副韧带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急性期常表现为外踝疼痛、肿胀,严重者出现踝关节活动障碍,慢性患者多有踝关节反复扭伤病史或长期外踝疼痛表现,查体抽屉试验、内翻试验多为阳性.除了外伤史以及非典型的临床表现之外,临床上常运用X线摄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超声、关节镜等辅助检查手段,以便更好地对撕脱骨折做出全面诊断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骨化中心异常、青少年骨骺骨折等.目前临床上对骨块较小、韧带损伤轻微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或骨块较大的患者,为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避免出现长期关节不稳导致的继发病变,多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块复位固定韧带修复术、骨块切除韧带修复或重建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足踝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关节面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的力学调衡作用机理.方法 运用1例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胫骨远端1/3以下的踝部CT断层扫描图片,通过Abaqus6.13和Mimics10.0软件构建足踝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摇拔戳手法治疗,隔日1次,疗程为2周.于手法治疗前、初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2周进行在体试验力学数据采集及转化,将数据转化后的相关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中,比较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3个时间点的4种踝关节工况(跖屈、背伸、内翻、外翻)下关节面应力峰值及应力分布面积变化.结果 在体试验结果示,4种踝关节工况下在3个不同时间点踝关节的最大运动角度均逐渐增大,其中背伸工况下治疗前、初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2周踝关节的最大运动角度分别为26.5°、27.50、31.7°.有限元加载试验结果显示,4种踝关节工况下,在3个不同时间点距骨与胫骨、腓骨的两个关节接触面的应力载荷峰值逐渐升高,应力分布面积逐渐增大.其中背伸工况下,治疗前距骨与胫骨关节接触面的应力载荷峰值为49.5MPa,应力分布面积为131.04 mm2,初次治疗后分别为50.0 MPa、146.88 mm2,疗程结束后2周分别为52.4 MPa、218.88 mm2;治疗前距骨与腓骨关节接触面的应力载荷峰值为26.5 MPa,应力分布面积为226.08 mm2,初次治疗后分别为27.5 MPa、237.60 mm2,疗程结束后2周分别为32.5 MPa、269.28 mm20结论 摇拔戳手法能够有效改善外侧踝关节扭伤踝穴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使踝关节面的载荷承重能力逐渐增加,应力分布逐渐趋于均匀化,从而使扭伤后踝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得以改善,这可能是摇拔戳手法治疗外侧踝关节扭伤的力学调衡作用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及软骨接触应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在踝关节扭伤和踝关节韧带损伤中近85%涉及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机制为足跖屈时踝关节内翻.急性踝关节外侧扭伤的患者中有20%-40%会出现持续疼痛和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导致距骨平移和旋转过大,加速软骨磨损,导致关节退化.目的:通过有限元建模探究不同类型的踝外侧副韧带损伤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以及距骨穹窿软骨接触应变的影响.方法:将1名27岁志愿者足踝CT扫描数据DICOM文件导入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及曲面拟合,再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含有骨骼、关节软骨和韧带的完整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比正常、距腓前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4种不同工况下的踝关节稳定性和距骨软骨接触应变的改变.结果 与结论:①在前抽屉试验中,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骨前移距离明显大于正常和跟腓韧带损伤(P<0.05),而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之间、正常和跟腓韧带损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距骨倾斜试验中,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骨倾斜角度明显大于正常和距腓前韧带损伤,而跟腓韧带损伤和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之间、正常和距腓前韧带损伤之间无明显差异;③在单足站立试验中,与正常模型相比,上述3种损伤模型改变了距骨穹窿软骨接触应变分布,峰值由距骨穹窿前外侧转移至前内侧,导致了距骨穹窿软骨前内侧压力增高,并且峰值大小比较: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距腓前韧带损伤>跟腓韧带损伤>正常,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损伤的峰值明显大于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跟腓韧带损伤;④研究结果验证了踝外侧副韧带损伤时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和前内侧软骨接触应变峰值增加,揭示了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和踝关节骨关节炎之间的联系,确认了修复或者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必要性,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