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镜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修补术后重返运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患者经全镜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修补术后重返运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全镜下外侧副韧带修补术治疗的CAI患者。评估并比较术前术后Tegner评分、Karlsson评分,同时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探究术后重返期望运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81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44例,女37例,年龄(32.7±9.9)岁。患者Karlsson评分[ M( Q1, Q3)]从术前55.0(40.0,65.0)分提升至术后的90.0(85.0,95.0)分( P<0.01),Tegner评分从术前3.0(1.0,4.0)分提升至术后的5.0(4.0,6.0)分( P<0.01)。患者术后重返期望运动项目者60例,中位重返运动时间为9.0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 HR=0.95,95% CI:0.92~0.99, P<0.01)、低受伤前Tegner评分( HR=1.43,95% CI:1.10~1.85, P<0.01)为阻碍术后重返运动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术后1年重返运动的截断值分别为37岁和Tegner活动水平评分4分。 结论:全镜下踝关节外侧韧带修补术治疗CAI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并有较大可能使患者重返运动。高龄、低伤前活动水平为阻碍术后重返运动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限制性运动学对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根据限制性运动学对线(restricted kinematic alignment,rKA)原理使用髓外定位工具进行后十字韧带保留型(cruciate-retaining,CR)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采用FEM-X1股骨髓外定位工具行rKA对线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71±8)岁(范围55~85岁)。术前第3天摄站立位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rKA规划术前股骨远端外侧角(the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与胫骨近端内侧角(the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及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用胫骨、股骨髓外定位架依次对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截骨,参考胫骨平台及内外侧软组织张力指导股骨后髁截骨,截骨完成后置入假体。记录术中侧副韧带松解情况、后十字韧带功能及松解情况、髌股轨迹情况、髌股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第3天测量LDFA、MPTA、HKA、胫骨假体后倾角;功能评价采用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结果:35例髓外rKA对线CR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00(90,11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00,200) ml。手术前后的LDFA分别为1.0°(-2.0°,4.0°)、0°(-2.0°,2.0°),MPTA分别为-4.0°(- 5.0°,-1.0°)、-2.0°(-3.0°,-1.0°),HKA分别为-3.0°(-3.0°,-1.0°)、-2.0°(-3.0°,-1.0°),各指标手术前后测量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89, P=0.372; Z=1.87, P=0.061; Z=1.03, P=0.302);胫骨后倾角为5°(3°,7°)。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7)个月(范围12~14个月),术后1年KSS临床评分为94(92,97)分、功能评分为80(70,90)分。术中发现后十字韧带张力过大1例,行后十字韧带松解;术中发现髌股轨迹不良1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 结论:采用髓外定位工具rKA对线进行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手术效果确切、软组织平衡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后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的中长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后采用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术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修复手术的146例患者资料。男101例,女45例;年龄(27.1 ± 10.3)岁(12~62岁)。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锚钉组(81例,对撕裂韧带采用1.8 mm带线锚钉重建)和缝合组(65例,对撕裂韧带采用编织线直接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以及术后恢复运动的时间和程度、关节活动受限率、再次扭伤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46.1 ± 14.1)个月(36~13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时VAS评分、AOFAS评分、Tegner评分、再次扭伤率、关节活动受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锚钉组比缝合组恢复运动的程度更高(92%±13% vs. 89%±13%),恢复运动的时间更早[4.2±1.1)个月 vs.(4.6±1.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韧带修复无论采用锚钉固定还是单纯缝合,对于运动要求较高的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手术,但锚钉固定相较于单纯缝合可使患者更早重返运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180、14.162, P值均<0.01)。 结论: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前前踝骨性撞击对踝外侧副韧带重建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术前合并前方骨性撞击征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术的踝关节慢性不稳定患者,依据术中观察有无踝关节前方骨性撞击分为无骨性撞击征组(NI组)和合并骨性撞击征组(BI组),记录所有患者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踝评分(AOFAS)、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运动水平Tegn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在术后至少2年时再次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共随访59例患者,其中NI组29例,男23例,女6例,年龄(28.4±7.1)岁;BI组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31.9±8.6)岁。NI组AOFAS、KAFS、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5.8±10.6)分、(65.9±10.1)分和3.0(3.0,4.0)分提升至术后的(97.5±4.3)分、(97.8±4.7)分和6.0(5.0,6.0)分,VAS从术前的3.0(3.0,4.0)分降至术后的0(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I组AOFAS、KAFS、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5.2±11.0)分、(64.2±10.0)分和3.0(3.0,4.0)分提升至术后的(97.1±4.3)分、(97.3±4.3)分和5.0(4.0,6.0)分,VAS评分从术前的3.0(3.0,5.0)分降至术后的0(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间术前基线评分及临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AOFAS、KAFS及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NI组Tegner评分高于BI组[6.0(5.0,6.0)比5.0(4.0,6.0)分, P=0.026]。所有患者影像评估显示重建的韧带结构完好,术前存在的关节内合并损伤均有明显愈合征象。 结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慢性踝不稳合并或不合并前方骨性撞击征可在踝关节功能、稳定性、疼痛水平方面获得相似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踝部扭伤的再认识:不仅仅是外侧副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踝关节扭伤是普通人群和运动员人群发病的常见原因。大多数扭伤涉及踝关节外侧,影响距腓前韧带。然而,损伤类型和程度将取决于损伤机制。骨性结构和韧带特点是导致踝部扭伤好发的主要原因。踝部扭伤导致的踝关节损伤不止是外侧副韧带损伤,还容易引起距骨骨软骨损伤、前踝撞击症、后踝撞击症等。踝部扭伤除了踝关节受累外,常常导致距下关节和跗横关节损伤,甚至应力性骨折、特殊部位骨折或肌腱软组织伤病,也常常出现多种损伤并存,临床工作中务必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轻微下胫腓损伤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症状相似,又因为不合并骨折,故而极易被漏诊、误诊。处理不当常引起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加速踝关节退变。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断需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关节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治疗常依据损伤时间:急性者常采用保守治疗、下胫腓螺钉、袢钢板、弹性胫腓钩、混合固定;慢性者常采用关节镜清理、下胫腓融合、韧带重建;亚急性者治疗方案则具有争议,介于两者之间。轻微下胫腓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与预后息息相关。本文就轻微下胫腓损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征(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Z=3.78、 Z=3.84, 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 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与损伤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高能量踝关节骨折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踝关节周围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特征,探讨Logsplitter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62例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9(42.3±11.7)岁,左侧27例、右侧35例。提取术前X线和CT影像,分析腓骨损伤、胫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内侧损伤及外侧韧带损伤的特征及其不同损伤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合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分析不同踝关节骨折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果:腓骨损伤特征:横行或短斜形骨折占61.3%(38/62),存在蝶形骨块占25.8%(16/62),粉碎性骨折占11.3%(7/62),腓骨无骨折占1.6%(1/62)。胫骨损伤特征:外侧关节面压缩占38.7%(24/62),合并后侧压缩占6.5%(4/62);内侧损伤包括内踝骨折占87.1%(54/62),三角韧带断裂占12.9%(8/62)。下胫腓联合损伤特征:单纯韧带断裂占11.3%(7/62),合并Tillux结节撕脱骨折占8.1%(5/62),合并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43.5%(27/62),同时合并Tillux结节与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37.1%(23/62);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占12.9%(8/62)。根据Lauge-Hansen分型显示,其中旋前外展损伤占87.1%(54/62),旋前外旋损伤占8.1%(5/62),旋后外旋损伤占1.6%(1/62),无法分类的占3.2%(2/62)。结论: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多样化,在严重骨折脱位的同时,可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损伤机制以外展位垂直暴力最为多见,部分也可为外旋位垂直暴力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 2[(23.9±3.9)kg/m 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 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 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肋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