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8例特纳综合征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308例特纳综合征(Tumer syndrome,TS)发生的类型、核型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特纳综合征检出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核型分析病例,其中有308例确诊为TS患者,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08例TS患者中,279例患者社会性别表现为女性,29例患者社会性别为男性,年龄1天~58岁,共检出32种核型,其中非嵌合体核型131例(42.53%),嵌合体核型177例(57.47%);数目异常200例(64.94%),结构异常20例(6.49%),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88例(28.57%)。18岁以下未成年人133例(43.18%),18岁以上成人175例(56.82%)。结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检测具有较高的异常检测率,TS患者核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核型具有不同的表征,对身材与性腺发育异常的患者应及早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波塞冬标准的卵巢低反应人群胚胎非整倍体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波塞冬标准分析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的胚胎非整倍体率,探究卵巢储备评估指标对卵子质量的预测价值。方法: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生殖遗传科行胚胎移植前非整倍体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助孕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年龄和卵巢储备水平参照波塞冬标准分为POR 1组,即非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1.2 μg/L,获卵数≤9枚,258个周期];POR 2组,即高龄非预期POR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枚,397个周期);POR 3组,即非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99个周期);POR 4组,即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 μg/L,获卵数≤9 枚,377个周期)。以年龄为匹配因素,选取卵巢储备及卵巢反应均正常女性设立非POR组作为对照(非POR 1组、非POR 2组、非POR 3组和非POR 4组,AMH≥1.2 μg/L,获卵数>9枚)。根据各组样本量差异,对非高龄组进行1∶2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POR 1组比非POR 1组;POR 3组比非POR 3组),高龄组进行1∶1 PSM(POR 2组比非POR 2组;POR 4组比非POR 4组)。胚胎整倍体率和非整倍体率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获卵数、MⅡ(成熟卵子)数、双原核(two pronuclei,2PN)数、检测囊胚数、胚胎整倍体数、非整倍体数、嵌合体胚胎数/率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POR 1~4组的获卵数[7.0(6.0,9.0)枚、7.0(5.0,8.0)枚、6.0(4.0,9.0)枚和5.0(3.0,7.0)枚]和检测囊胚数[3.0(2.0,4.0)枚、2.0(1.0,3.0)枚、3.0(2.0,4.0)枚和2.0(1.0,3.0)枚]均显著少于同龄非POR 1~4组[获卵数:16.0(13.0,20.0)枚、14.0(11.0,17.0)枚、16.0(13.0,20.0)枚、13.0(11.0,17.0)枚,均 P<0.001;检测囊胚数:4.0(3.0,6.0)枚、3.0(2.0,5.0)枚、4.0(3.0,6.0)枚、3.0(2.0,5.0)枚,均 P<0.001]。非POR 4组在校正重复取卵周期、PGT-A指征、促排卵方案和促性腺激素用量后,POR 4组胚胎非整倍体率显著高于非POR 4组( OR=1.252,95% CI:1.053~1.488, P=0.011),POR 1组、2组、3组患者与相应的非POR 1、2、3组相比,胚胎非整倍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异常降低不仅减少了获卵数,而且因影响卵子质量进而导致胚胎整倍体率下降、非整倍体率上升;而非高龄(<35岁)女性卵巢储备降低主要影响获卵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致性发育异常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致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例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致DSD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全外显子测序(WES)、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性腺组织病理活检技术对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和遗传学检测。结果:3例患儿就诊年龄分别为12、9、9岁,均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腺发育不良,社会性别均为女。均为正常女童外阴,例1伴脊柱侧弯,余未见明显异常。3例患儿均报告为46,XY核型,WES未发现相关基因变异。CNV-seq确定例1为47,XYY,+Y(2.12),例2为46,XY,+Y(1.6),即Y染色体拷贝数增加。FISH最终确定2例患儿Yq11.2附近断裂后发生重组,为携带拟双着丝粒Y染色体idic(Y)的嵌合体DSD。例1核型重新诠释为mos 47,X,idic(Y)(q11.23)×2[10]/46,X,idic(Y)(q11.23)[50],例2为45,XO[6]/46,X,idic(Y)(q11.22)[23]/46,X,del(Y)(q11.22)[1]。例3为46,XY,-Y(mos),即Y染色体拷贝数减少,可能为45,XO/46,XY嵌合体。结论: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致DSD的女童表现为身材矮小和性腺发育不良,CNV-seq检测到Y染色体拷贝数增加,可采用FISH明确Y染色体结构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性腺嵌合体七个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生殖干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7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性腺嵌合体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7个DMD性腺嵌合体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应用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M)对家系6先证者的母亲进行助孕,采集7个家系的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及其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样、家系1 ~ 4胎儿的羊水、家系6体外培养胚胎的细胞,提取基因组DNA,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对 DMD基因进行检测,对家系1 ~ 3、5 ~ 6先证者、其他患者、胎儿、体外培养胚胎进行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单体型分析。 结果:MLPA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 ~ 4、5、7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存在相同的 DMD基因变异,其母亲 DMD基因均未见异常;家系6的先证者仅与1枚体外培养胚胎(共9枚)存在相同的 DMD基因变异,其母亲与通过PGT-M成功助孕胎儿的 DMD基因均未见异常。STR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 ~ 3、5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均遗传了相同的母源X染色体;SNP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家系6先证者仅与1枚体外培养的胚胎(共9枚)继承了相同的母源X染色体。家系1胎儿与家系6中PGT-M助孕成功胎儿出生后随访均健康,家系2 ~ 3先证者的母亲选择了引产。 结论:基于STR/SNP的单体型分析是判断性腺嵌合体的有效方法,对生育过 DMD基因变异患儿而外周血基因型正常的女性应考虑性腺嵌合体风险,再次妊娠时建议进行产前诊断与生殖干预,避免缺陷患儿的出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5,X/46,XY嵌合体性腺表型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45,X/46,XY嵌合体患儿性腺特征、性腺肿瘤的发生率及 SRY基因及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就诊的45,X/46,XY核型或其变异型患儿的病例资料,对45,X/46,XY嵌合体性腺表型及分子生物学进行分析。结果:30例45,X/46,XY核型或其变异型患儿中,就诊年龄均在18岁以下,社会性别男性11例,社会性别女性19例,所有患儿中14例已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单侧睾丸和对侧条纹性腺检出6例,社会性别均为男性,病理切片显示性腺组织中同时含睾丸和卵巢组织者3例;同时伴有易位的肾上腺组织2例;双侧条纹性腺检出8例,社会性别均为女性,病理切片显示性腺组织中同时含附睾和卵巢组织者1例,性腺母细胞瘤1例,卵巢发育不良伴粒层细胞瘤样增生1例,有增生痣细胞(混合痣)1例。所有B超检查及病理切片均未发现卵泡存在。11例社会性别男性患儿中,5例经 SRY基因检测结果均阳性,7例经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Y染色体部分缺失3例,无缺失4例;19例社会性别女性患儿中,10例经 SRY基因检测,其中9例结果阳性,1例阴性;7例经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显示Y染色体部分缺失2例,无缺失4例,全部缺失1例。 结论:45,X/46,XY嵌合体患儿大多含有异常的性腺组织,具有发生性腺肿瘤的风险,尤其女性患儿发病率较高,绝大部分患儿 SRY基因阳性,Y染色体无缺失或部分缺失。考虑到此类患儿发生性腺肿瘤的风险增加,建议早期进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性发育异常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DSD)患儿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和性腺组织病理活检技术对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及致病原因探讨。 结果:综合各种检测技术,患儿分子细胞核型分析结果为46, X, psu idic(Y)(p11.32)[72]/45, X[28]. ish psu idic(Y)(p11.32)( SRY++, DYZ3++). arr[hg19] Yp11.32(118 552-512 055)×0, Yp11.32p11.31(515 916-2 640 819)×1-2, Yq12(59 055 438-59 336 104) ×1-2, Yp11.31q11.23(2 650 425-28 799 654)×1-2。CMA结果显示在Y染色体短臂的拟常染色体区域1( PAR1)末端存在393.5 kb片段的缺失;约50%的细胞在 PAR1区域(Yp11.32p11.31)存在2.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Y染色体Yp11.31q11.23区域存在26.1 Mb片段的重复;约50%的细胞在 PAR2区域存在280.6 kb片段的重复。 结论:46, X, psu idic (Y) (p11.32) [72] /45, X [28]嵌合核型是导致患儿性发育异常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罕见Y染色体重排致性发育异常患者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罕见的Y染色体重排致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日因"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性发育异常女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联合应用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SRY基因检测、全外显子测序(WES)、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分析技术(CNV-seq)、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全基因组测序(WGS)对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患儿遗传学特征明确后,给予相应治疗。结果:患儿年龄为14岁,社会性别为女性,身材矮小,毛发旺盛,皮肤粗糙。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46,XY,且携带 SRY基因。WES未检测到相关基因的致病性变异,但发现Yp11.32q12处存在59.37Mb重复。CNV-seq结果为47,XYY,外周血FISH结果提示患者为双着丝粒Y染色体嵌合体携带者,WGS发现Yp11.32q11.223存在大小为23.66 Mb的重复,同时Yq11.223q11.23存在约5.16 Mb的缺失,断裂点位于chrY:23656267。综合分析,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应为46,X,psu idic(Y)(q11.223)[87]/46,X,del(Y)(q11.223)[13]。手术探查结果示性腺器官为卵巢组织,激素替代治疗后患儿有月经来潮,第二性征发育良好。 结论:联合多种遗传学检测明确了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为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5,X/46,XY嵌合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Y染色体异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45,X/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2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45,X/46,XY或45,X/46,X,+mar核型的患儿,总结临床资料、性腺病理、治疗及随访,应用SRY基因检测、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检测、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测序等进行遗传学检测。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男童与女童组的初诊年龄差异。 结果:20例患儿中男3例、女17例,初诊年龄(7.6±5.5)岁,男童组初诊年龄低于女童组[(2.1±1.9)比(8.7±5.4)岁, t=-3.86, P=0.004]。男童均为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女童为身材矮小(13例)或外生殖器发育异常(4例)。5例女童伴特纳综合征表型。性腺表型为混合型性腺发育不良(MGD,6例),完全型性腺发育不良(CGD,10例),卵睾型DSD(2例),1例性腺可能为卵巢,1例暂无法确定。1例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的女童改变为男性,余性别不变。7例女童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随访时间(2.9±1.2)年,身高增长(17±7)cm。20例患儿均未见性腺恶变。16例核型为45,X/46,XY,4例核型为45,X/46,X,+mar,经CNV测序确认,额外标记染色体均为Y染色体来源。20例患儿均检测到SRY基因扩增,7例女童存在AZF缺失。 结论:45,X/46,XY DSD患儿表现为外生殖器发育异常或女性身材矮小,性腺表型包括MGD、CGD和卵睾型等多种形式,多数女童Y染色体存在微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os 46,X,psu idic(X)(q21.3)[40]/45,X[3]患儿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性腺发育不良的患儿的染色体结构异常与临床表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2月7日因"原发闭经,偶然腹痛"就诊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13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对其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拷贝数测序(CNV-seq)分析。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以"假双着丝粒等臂X"、"psu idic(X)"为关键词检索断裂点位于Xq的假双着丝粒等臂X染色体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患儿身高为153 cm,体质量为45 kg,外观无明显异常。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均高于正常水平,雌二醇低于正常水平。超声提示卵巢发育较小,始基子宫。G显带显示患儿染色体核型为mos 46,X,psu idic(X)(q21.3)[40]/45,X[3],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CNV-seq检测提示患儿Xq21.32q28区存在63.27 Mb的缺失,Xp22.33q21.32区存在91.59 Mb的嵌合重复(比例为74%)。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篇,结果显示该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患者临床表型多样,与45,X核型的嵌合比例、断裂点位置等有关。结论:46,X,psu idic(X)(q21.3)/45,X异常可导致患儿子宫、卵巢发育不良、性激素水平异常,而未见身材矮小。Xq21.32q28区片段缺失是导致上述Turner临床表型的关键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卡尔曼综合征并45,X/46,XY嵌合体患者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一例性腺功能低下伴嗅觉减退并45,X/46,XY嵌合体的卡尔曼综合征(Kallmann syndrome,KS)患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患者及父母外周静脉血样行基因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分析及位点验证。结果:患者存在 PROKR2基因c.533G>C(p.W178S)、c.308C>T(p.A103V)复合变异。Sanger测序结果显示父亲携带c.533G>C(p.W178S)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308C>T(p.A103V)杂合变异。c.533G>C(p.W178S)为可疑致病变异,c.308C>T(p.A103v)为临床意义不明确的变异。 结论:本例45,X/46,XY嵌合体患者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减少并未造成生物功能方面的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KS的认识和鉴别诊治。对于临床考虑诊断为KS的患者,早期完善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治、判断预后、遗传咨询及后期随访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