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治疗非ICU环境下难治性心脏骤停的不良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CPR)技术在抢救心脏骤停经常规心肺复苏未恢复自主循环患儿的临床不良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例院内不同场所发生的难治性心脏骤停患儿ECPR治疗的临床资料及不良预后,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儿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9岁、3岁3个月、2岁6个月。病例1、3患儿均以发热、呕吐起病,既往体健,无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心脏骤停。病例2患儿既往有肝外型门静脉-体静脉异位引流病史,堵闭术后出现急性门静脉高压综合征,再次取出堵闭塞时出现心脏骤停。3例患儿经常规心肺复苏均未恢复自主循环,后行ECPR治疗,但ECPR治疗下3例患儿预后不佳,出现脑功能障碍、严重渗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非ICU环境下的ECPR受多种环境因素、设备及人员限制的影响。目前国内报道的儿童ECPR生存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循环的识别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通过触摸动脉搏动来判断恢复自主循环(ROSC)难度较高,在检查时既需要中断胸外按压,判断结果也常不可靠。随着生理参数监测技术的发展和针对骤停患者ROSC可能性的预测模型不断被开发出来,目前已有许多更快捷、准确的方法被运用到在CPR过程中对ROSC的识别与预测。本文将目前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用于识别及预测ROSC的方法进行综述,以供相关领域研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tstein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临床特征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发病原因和不同病因下院前急救措施和复苏结局的差异,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接诊的所有OHCA患者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及医疗机构内抢救结果。比较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抢救措施和复苏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517例患者,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基础疾病(84.2%),且在家中发病为主。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疾病(85.1%)、创伤(2.9%)、自杀(5.0%)、交通事故(1.7%)及中毒(1.1%)等。在急救措施方面,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对心源性患者采取抢救措施的比例较高(22.3%),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吸氧、注射肾上腺素和使用其他药物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患者(均 P<0.001)。在临床结局方面,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P=0.072)和24 h存活( P=0.093)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源性心脏骤停是OHCA的主要原因,多伴有基础疾病,且年龄较大,以家中发病为主要临床特征,应继续加强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综合救治措施,以提高OHCA抢救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Utstein标准与院内心脏骤停前变量构建预测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30天死亡列线图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是住院患者出现心脏的血液循环停止、需要胸外心脏按压或心脏电除颤危急重症 [1-2],发生率1‰~10‰ [3-4],meta分析报道IHCA出院存活率17.6%、1年存活率13.4% [5],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根据2015更新的院内心脏骤停Utstein标准,研究IHCA预后的时间点包括出院时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30 d及1年 [6]。部分IHCA患者住院时间过长,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放弃某些关键性治疗措施或者终止治疗从而影响IHCA长期预后的研究,因此ROSC 30 d仍然是研究IHCA不可忽视的重要时间点。IHCA预后评价工具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或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目前常用的IHCA评价工具包括复苏后良好结局评分(good outcome following attempted resuscitation,GOFAR)与GOFAR2评分 [7-9],然而这些预测工具均以出院时临床状况作为终点指标,目前尚未见预测院内心脏骤停ROSC 30 d死亡的相关预测模型报道。因此,研究团队通过双中心回顾性研究构建院内心脏骤停ROSC 30 d死亡的列线图,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预测IHCA结局指导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患者垂直空间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机械心肺复苏(CPR)救治效果。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经湖州市急救中心转运至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102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院前转运过程中实施人工-机械胸外按压(先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待机械胸外按压装置准备就绪后立即实施机械胸外按压)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以及院前急救过程评价指标〔胸外按压比例(CCF)、总CPR暂停时间、院前转运时间、垂直空间转运时间〕和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指标〔初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ROSC时间〕。 结果:最终共8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46例,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接受旁观者CPR、初始心律、院前急救响应耗时、发病时所在楼层、预估垂直高度、转运过程中有无垂直转运电梯或扶梯等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院前急救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C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69.05%(67.35%,71.73%)比61.88%(58.18%,65.04%), P<0.01〕,总CPR暂停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s:266(214,307)比332(257,374), P<0.05〕;但观察组院前转运时间和垂直空间转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前转运时间(min):14.50(12.00,16.75)比14.00(11.00,16.00),垂直空间转运时间(s):32.15±17.43比27.96±18.67,均 P>0.05〕。说明机械CPR可以提高院前急救过程中的CPR质量,且并未影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转运。在院内高级复苏效果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初始P ETCO 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15.00(13.25,16.00)比12.00(11.00,13.00), P<0.01〕,ROSC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min:11.00±3.25比16.64±2.54, P<0.01),ROSC率较对照组略有升高(31.58%比23.91%, P>0.05)。说明转运途中持续机械按压有助于保障持续高质量CPR。 结论:机械胸外按压可以提高OHCA患者院前转运过程中的持续CPR质量,改善患者初期复苏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称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PCAS与CA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治是改善PCAS预后的重要手段。为指导和规范我国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相关教学和研究人员对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的认识和使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经临床调研确定中西医结合诊治PCAS的14个临床问题,对每个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借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指南意见形成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当文献证据不足时,经专家讨论形成推荐建议及推荐级别,结合可推广性、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围绕PCAS患者早期循环、呼吸支持及可逆病因解除,中期神经保护、改善凝血、防治感染、肾与胃肠保护及控制血糖,后期康复等3期14个方面形成28条推荐意见,为现阶段PCAS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见于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和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与神经功能转归不良密切相关,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原性。研究显示,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文章对外泌体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早期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对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早期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的结局,分析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最佳实践模式。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急诊科抢救院前心脏骤停患者资料,按肾上腺素使用时机分为院前组和院内组;按院前肾上腺素使用方式分为静脉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主要观察指标为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的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比率和7 d存活率的比较,次要指标比较两组ROSC患者的肾上腺素累积用量以及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差异性。另外,对院前使用肾上腺素的两种方式进行差异性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使用肾上腺素的ROSC比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肾上腺素组( P<0.01)。首次肾上腺在院前使用的ROSC比率高于院内组( P<0.05),且ROSC出现时间也早于院内组,但复苏后24 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量化值无差异( P>0.05),以及7 d存活率也无差异( P>0.05)。在ROSC患者中,院前组使用肾上腺素总用量明显少于院内组( P<0.05)。患者院前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比较,静脉注射组ROSC比率高于肌注组( P<0.05),但两者7 d存活率并无差异( P>0.05)。 结论:早期使用肾上腺素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患者ROSC比率,且院前使用组的ROSC比率高于院内组,出现ROSC时间更早,肾上腺素总用量更少。院前使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出现ROSC比率高于肌注组。而在患者7 d存活率和神经功能不良预后方面,肾上腺素不同使用时机和方式对患者影响均无差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大鼠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经皮心外膜电刺激诱导心室颤动方法建立大鼠CA模型。53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 n=5)、CPR组( n=12)和VNS组( n=36)。SHAM组不经历CA/CPR;VNS治疗分别设置在CA前30 min(PRE组, n=12)、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5 min(POST5组, n=12)以及ROSC后30 min(POST30组, n=12),以统一的刺激参数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30 min。观察大鼠ROSC后24、48、7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72 h生存率。采用TUNEL染色检测ROSC后72 h的大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subunit-containing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CPR组(生存率为33.33%)相比,CA前VNS处理(PRE,生存率为75%)和CA后VNS处理(POST5组生存率75%;POST30组生存率83.33%)均可显著提高大鼠CPR后72 h生存率( P <0.05),降低ROSC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率,而VNS各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NS处理后脑皮质α7nAChR的表达较CPR组增加。 结论:CA前和ROSC后5 min和30 min给予VNS处理均对CA/CPR大鼠具有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α7nAChR介导的抗炎与抗凋亡效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实现心肺脑复苏患者特征分析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疼痛刺激反应、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脉氧、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PCR组在可除颤心律(75.00% vs. 10.44%)、除颤(70.46% vs. 9.24%)、ROSC后有自主呼吸(86.36% vs.17.27%)及脉氧>92%且收缩压>90 mmHg(86.36% vs. 39.76%)等占比明显高于非CPCR组。CPCR组和非CPCR组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至医生接诊时间、CA至首次除颤时间、CA至ROSC时间、CA至出院或院内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复苏成功最终实现脑复苏的患者具有OHCA至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至ROSC时间短、ROSC后院前生命体征管理到位并伴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院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充分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