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就诊并收入院、最终确诊为MIS-C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特征,根据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并分析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6例患儿,中位年龄3.1(2.3,5.8)岁,男22例(61.1%)。所有患儿在发病前1~9周均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0%),皮疹(94.4%),双侧结膜充血(88.8%),口唇干红或杨梅舌(100.0%),手足硬肿(61.1%),颈部淋巴结肿大(88.8%),22例(61.1%)存在腹泻、腹痛、呕吐等急性消化道症状,12例(33.3%)存在精神萎靡、嗜睡、头痛、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出现咳嗽、咽痛、呼吸促等呼吸道症状患儿15例(41.6%)。所有患儿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19例(52.8%)患儿出现低血压并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其中4例需呼吸支持,1例为有创呼吸支持,且该例患儿同时接受了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低血压组患儿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 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离子和钾离子水平则较血压正常组明显下降(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铁蛋白升高( OR=20.000,95% CI 2.750~145.481, P=0.003)是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MIS-C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容易发生低血压。血清铁蛋白升高是发生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行性感冒(乙型流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门诊就诊的乙型流感患儿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每组60例。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口服益气解表方加减治疗(组成:紫苏叶、葛根、柴胡、清半夏、黄芩各6 g,陈皮、荆芥穗、防风、前胡、杏仁、太子参、桔梗、炙甘草各4 g,大便干燥者加石膏、熟大黄,咳重者加白前、蜜枇杷叶,流涕者加白芷、辛夷),每日1剂、分2次服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每次10 mg/kg、每日3次。治疗7 d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益气解表方治疗组体温正常和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改善或部分改善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增多(体温正常:49例比44例,咳嗽缓解:33例比25例,咽痛缓解:27例比23例,流涕缓解:47例比42例,均 P<0.05),鼻咽拭子乙型流感病毒抗体(IBV-Ag)转阴例数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 -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10 mg/L)的例数均明显多于西医治疗对照组(IBV-Ag转阴数:36例比31例,SAA正常数:49例比46例,CRP正常数:50例比46例,均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81.67%(49/60)比75.00%(45/60),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出现便秘、食欲减退、腹泻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少(便秘:11例比14例,食欲减退:8例比11例,腹泻:6例比8例,均 P<0.05)。 结论:益气解表方可明显改善乙型流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提高总有效率,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17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自身免疫指标的回顾性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轻型和普通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新冠疫苗接种对人群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22日至2月24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收治的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1.1.529)感染的317例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疫苗接种情况、基础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入院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尤其是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317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的成人患者中,普通型(203例)老年患者比例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均较轻型(114例)患者明显增多〔年龄≥60岁:27.58%(56/203)比9.65%(11/114),高血压:31.03%(63/203)比19.30%(22/114),糖尿病:15.76%(32/203)比7.89%(9/114),心脑血管疾病:11.33%(23/203)比0.88%(1/114),均 P<0.05〕;传播途径以聚会传播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等流感症状最为多见;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分别有19.30%(22/114)和24.63%(50/203)的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复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绝大多数轻型及普通型患者炎症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如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淋巴细胞计数(LYM)、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急性期尚未引起严重的炎症风暴,可能与疫苗接种及病毒变异后致病力减弱有关。轻型组IL-6>7 ng/L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型组〔1.75%(2/114)比6.40%(13/203), P<0.05〕,提示IL-6升高可能成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两组间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分别有12.90%(12/93)和11.04%(17/154)的患者辅助T细胞比例降低,18.28%(17/93)和14.28%(22/154)的患者CD4 +/CD8 +比值升高,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和远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 结论:血清IL-6水平可能作为评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疫苗接种后,奥密克戎变异株急性感染患者体内炎症指标显著降低,但远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1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2月4日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11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首发症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普通型,平均发病时间为(3.8±2.4) d,其中8例发病前14 d内有湖北旅居史或接触史;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1例为咽痛,1例无任何临床表现。11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11例患者中9例SAA升高,6例CRP轻度升高,PCT均表现为正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间质性改变。所有患者均以干扰素α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口服为基础治疗方案,3例患者予抗菌药物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控制良好。2例患者治愈出院。结论:本研究中COVID-19患者均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普通型,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治疗后均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纳入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6日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987例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为奥密克戎组(193例)与非奥密克戎组(79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和曼-惠特尼 U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奥密克戎组以18~30岁者居多,占51.3%(99/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的31.4%(249/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5, P<0.001)。奥密克戎组中轻型占88.6%(171/193),高于非奥密克戎组中的81.6%(648/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7, P=0.021)。奥密克戎组患者临床表现较非奥密克戎组更多见[60.1%(116/193)比29.1%(231/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49, P<0.001),以咽痛/咽痒、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入院时奥密克戎组存在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影像学病变者占13.0%(25/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27.1%(21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3, P<0.001);奥密克戎组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比例为47.7%(92/193),低于非奥密克戎组的61.1%(485/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51, P<0.001)。奥密克戎组的住院时间为20.0(16.0,23.0) d,长于非奥密克戎组的14.0(10.0,22.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42, 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热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住院时间长(均 P<0.050)。 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肺部计算机断层成像存在影像学病变少,住院时间稍延长;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者和不伴发热者住院时间较短,病毒清除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5岁。因左眼视物遮挡感2 d到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自诉1周前有咽痛症状,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左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8、0.3,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眼前节及右眼眼底均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视网膜平伏,血管走行正常;后极部及中周部大量灰白色斑点状病灶,位于视网膜深层,大小约为1/5~1/4个视盘直径,边界稍模糊,部分融合成片状,以鼻侧及下方为主(图1A);颞上方血管弓内可见一小出血斑,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未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左眼视盘颞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及椭圆体带不连续,RPE层下可见强反射信号(图1B)。诊断:左眼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30 mg/d治疗。患者于就诊后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C,并伴躯体酸痛和乏力等不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抗原检测为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一项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自2019年12月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来,该传染病已迅速发生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多个国家。通过荟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StatsDirect 2.8.0统计软件进行率的荟萃分析,计算合并的率。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1 594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91.6%)和咳嗽(64.5%),其次是呼吸困难(32.8%)和咳痰(28.1%),而头痛(10.5%)、咽痛(11.2%)、咯血(3.2%)及腹泻(6.6%)等症状相对少见。肝功能异常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病率为29.0%)、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22.7%)、总胆红素水平升高(11.7%)、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80.4%)。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87.7%)、抗病毒药物(75.5%)以及糖皮质激素(26.6%),少数患者也采用了抗真菌药物(7.7%)。严重者也应用了机械通气(13.4%)、体外膜肺氧合(1.9%)、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8%)。院内病死率为7.7%。研究间的异质性显著,但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未能鉴定出明确异质性来源。结论:基于现已发表文献数据,系统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该病以发热及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较常见,致死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56例成人IM和14例成人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χ2检验和曼-惠特尼 U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CAEBV患者年龄36.0(23.8,50.5)岁,IM患者年龄19.0(17.3,22.8)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90.0, P<0.05)。IM组患者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比例高于CAEB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88、16.875、31.855和10.938, P<0.01)。CAEBV组患者肺部感染、嗜睡/烦躁及脾大的比例高于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17、5.809和6.254, P<0.05或<0.01)。CAEBV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及白蛋白水平低于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7.0、49.5、158.5、173.0和263.5, P<0.01);而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EBV DNA载量则高于I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U=145.0、140.0、128.5和115.0, P<0.05或<0.01)。CAEBV组CD3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IM组,CD4 +T淋巴细胞、CD4 +T/CD8 +T淋巴细胞比例及B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42.0、24.5、29.0、23.5和34.5, P<0.01)。成人IM组56例患者均好转出院;CAEBV组死亡8例,存活3例,失访3例。 结论:成人IM预后较好,成人CAEBV可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较差,对于年龄较大且合并肺部感染、嗜睡/烦躁的EB病毒感染患者,应注意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血清EBV DNA载量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抗感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2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2例,对照组予奥司他韦治疗,观察组予奥司他韦联合抗感合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流感主要症状恢复率、体温改善情况、病毒核酸转阴率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流感主要症状在第5~7天的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乏力、咳嗽、口渴、头痛、咽痛等5个单项流感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中位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7 h,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和36小时观察组的退热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LY%)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降低比例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在3 d和5 d两个时间点病毒核酸转阴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感合剂联合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高热期(热毒袭肺证)患者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奥司他韦,联合应用可缩短流感病程和退热时间,调节血清炎症指标,改善心肌酶降低病毒性心肌炎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梔黄解毒饮对儿童甲型流感症状控制及血清α1-AG、α1-AT、IL-17、IFN-γ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栀黄解毒饮对儿童甲型流感症状控制及血清α1酸性糖蛋白(α1-AG)、α1抗胰蛋白酶(α1-AT)、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绵阳市妇幼保健院(绵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甲型流感患儿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栀黄解毒饮,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疗效及症状控制情况,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免疫功能、血清α1-AG、α1-AT、IL-17、IFN-γ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比较,研究组治疗1周后的总有效率更高(94.87%,P<0.05).研究组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发热、鼻塞流涕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D8+及血清α1-AG、α1-AT、IL-17、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研究组更低(P<0.05);外周血CD4+、CD4+/CD8+升高,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栀黄解毒饮可调节甲型流感患儿血清α1-AG、α1-AT、IL-17、IFN-γ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并可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控制症状,进而利于疗效的提高,且并未明显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