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心理弹性理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PAC心理弹性理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1月接受治疗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PAC心理弹性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ADL量表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64.0±14.9) vs. (49.1±13.8)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照组[(13.5±4.4) vs.(17.3±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效果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7.6±2.8) vs. (12.1±2.7)分]、抑郁症状评分[(6.8±2.5) vs. (11.3±2.6)分]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将PAC心理弹性理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沙盘游戏联合感觉统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沙盘游戏联合感觉统合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沙盘游戏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沙盘游戏与感觉统合联合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儿童行为量表(PSQ)评分,联合型瑞文测验(CRT)检测结果以及两组患儿注意力的测试结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PSQ量表评分、CRT检测结果、注意力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PSQ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品行问题[(0.92±0.23)分]、焦虑[(0.51±0.26)分]、冲动/多动[(1.06±0.31)分]以及多动指数[(0.88±0.14)分]与对照组的品行问题[(1.12±0.21)分]、焦虑[(0.79±0.45)分]、冲动/多动[(1.42±0.34)分]以及多动指数分[(1.16±0.17)分]比较显著较低( P<0.05),心身障碍[(0.42±0.20)分]以及学习问题得分[(1.28±0.44)分]与对照组的心理障碍[(0.52±0.28)分]以及学习问题得分[(1.37±0.4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CRT的各项检测结果[(6.6±0.3)分、(7.3±0.2)分、(9.1±0.1)分、(5.5±0.2)分、(2.7±0.1)分、(117.3±4.4)分]与对照组[(6.2±0.1)分、(6.7±0.1)分、(8.7±0.1)分、(5.0±0.1)分、(2.2±0.1)分、(110.0±3.8)分]比较显著较高( 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儿的滑消时间[(52.4±0.1)s]、错误数[(55.9±0.2)个]以及遗漏数[(60.2±0.1)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滑消时间[(56.1±0.2)s]、错误数[(60.3±0.1)个]以及遗漏数[(70.8±0.3)个]( P<0.05)。 结论: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采用沙盘游戏与感觉统合联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患儿的认知以及行为能力,并使患儿的平衡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利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督导下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与固式化前庭康复训练对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督导下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ST-PVR)与固式化前庭康复训练(FVR)对于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1至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患者被计算机随机分配至FVR组和ST-PVR组。FVR组患者采用固式化前庭康复方案,包括注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ST-PVR组患者则根据其症状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并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在治疗2、4和8周后,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ABC)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温度试验和感觉统合测试(SOT)评估患者症状和前庭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男16例,女28例,年龄(50.6±13.5)岁。FVR组21例,ST-PVR组23例。ST-PVR组治疗2周后DHI评分[(49.5±26.8)分比(61.3±21.4)分, P=0.046]和SAS评分[(39.1±7.8)分比(44.3±6.6)分, P=0.021]较治疗前改善,而FVR组治疗8周后才出现改善[DHI:(28.1±15.9)分比(53.1±18.5)分, P=0.001;SAS:(35.3±6.7)分比(43.1±8.4)分, P=0.010]。FVR组患者治疗8周后ABC评分无明显变化[(86.5±12.9)分比(83.4±18.1)分, P=0.373],而ST-PVR组患者ABC评分在治疗4周后即升高[(83.6±15.2)分比(78.4±15.1)分, P=0.015]。温度试验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两组单侧半规管功能减弱<25%的患者比例均增加[FVR组:57.1%(12/21)比9.5%(2/21), P=0.001;ST-PVR组:52.2%(12/23)比17.4%(4/23), P=0.014];ST-PVR组中优势偏向≤25%的患者比例增加[91.3%(21/23)比60.9%(14/23), P=0.016],而FVR组无明显变化[61.9(13/21)%比57.1%(12/21), P=0.500]。ST-PVR组SOT评分≥70分的患者比例在治疗2周后即增加[69.6%(16/23)比30.4%(7/23), P=0.009],而FVR组治疗8周后增加[81.0%(17/21)比42.9%(9/21), P=0.012]。 结论:FVR与ST-PVR均能改善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缓解其眩晕与焦虑症状,促进前庭代偿进程,但ST-PVR可加快前庭代偿速度,增加患者平衡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觉统合训练对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经过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训练)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方法:将100例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路径及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感统训练的方式给予认知康复。在干预前、后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干预组MoCA总分、视空间、命名、语言、抽象、记忆得分分别为(26.02 ± 1.15)、(3.50 ± 0.76)、(2.98 ± 0.14)、(2.90 ± 0.30)、(2.84 ± 0.37)、(3.18 ± 0.69)分,对照组分别为(23.32 ± 1.90)、(2.86 ± 1.20)、(2.78 ± 0.42)、(2.82 ± 0.39)、(1.58 ± 0.54)、(2.82 ± 0.9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8.296~-2.064,均 P<0.05);干预后,干预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总分、大便、小便、如厕、进食、穿衣、洗澡得分分别为(65.00 ± 5.98)、(5.90 ± 2.19)、(6.40 ± 2.27)、(7.40 ± 2.72)、(7.80 ± 2.70)、(7.50 ± 2.53)、(5.50 ± 1.52)分,对照组分别为(53.60 ± 10.20)、(3.50 ± 3.23)、(5.00 ± 3.50)、(5.50 ± 3.23)、(5.40 ± 3.76)、(5.90 ± 3.45)、(4.40 ± 2.7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7.573~-2.615,均 P<0.05)。 结论:感统训练能够提高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感知觉训练的运动疗法联合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痉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基于感知觉训练的运动疗法联合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和BTX-A注射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增加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常规运动训练和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 d,共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第4个疗程结束后采用感统评估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腘绳肌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第2、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和对照组的MAS评分、GMFM-88评分、PB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第2、4个疗程结束后上述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儿第4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一过性肌无力有24例(77.41%),观察组一过性肌无力有15例(45.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动疗法融合感知觉训练联合BTX-A注射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肌肉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同时还可降低药物注射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干预策略: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策略处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19年1—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129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在线完全随机化分至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及对照组(空白),每组43例。前庭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倍他司汀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次,每日3次)4周;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入组后4周、8周时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采用前庭活动与参与量表(vestibular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measure,VAP)测量,次要指标为基于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的平衡功能以及残余症状的持续天数。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VAP量表得分随时间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但前庭康复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分组比较,前庭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3.88,χ 2=18.29, P<0.01);倍他司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0.96,χ 2=1.16, P=0.28)。三组患者平衡功能随时间呈现恢复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7, df=2, P>0.05);前庭康复组和倍他司汀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均为14 d,对照组为19 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rank ( Mantel-Cox) test;χ 2=1.82, df=2, P=0.40]。 结论:前庭康复可以显著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对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促进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尚不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对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的特点及其对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上海市五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连续入组首发单侧后半规管BPPV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前采用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测量其动态平衡功能,复位后随访1周~3个月,观察头昏、头晕、走路不稳等残余症状及持续时间。采用Stata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入组260例BBPV患者,排除17例后最终成功随访243例,其中男89例,女154例,年龄(52.9±13.0)岁,后半规管BPPV 175例,水平半规管BPPV 61例,7例管型转换(水平半规管转至后半规管)。243例患者中118例报告有残余症状,发生率为48.6%。SOT结果示:58.0%(141/243)的患者前庭觉不足者;41.6%(101/243)的患者SOT-总体平衡表现为“易跌倒”。残余症状表现:47例(39.8%)为不稳/飘浮感、35例(29.7%)为头昏/头沉感,22例(18.6%)为运动瞬时的晕感、15例(12.7%)难以描述。与无残余症状组相比,有残余症状组患者前庭觉不足( χ2=67.25, P<0.001)和SOT-总体平衡为“易跌倒”( χ2=74.78, P<0.001)的比例显著增高。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SOT结果对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前庭觉不足: HR=0.93,95% CI为0.48、1.80;SOT-总体平衡易跌倒: HR=0.90,95% CI为0.56、1.46)。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示,不同SOT表现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Mantel-Cox)test, P值均>0.05]。 结论:单侧BPPV患者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受损以前庭觉不足为特征,残余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飘浮感和头昏/头沉感;动态平衡功能缺陷与复位后残余症状有关,但无法预测残余症状的存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前庭功能检查评估前庭神经炎康复疗效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析比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眩晕中心病区30例前庭神经炎(VN)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冷热试验(CT)及感觉统合试验(SOT)在前庭康复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评估的临床价值。男19例(63.3%),女11例(36.7%),年龄18~68(44±14)岁。VN患者康复治疗1周、3个月后,三种检查指标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康复治疗1周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0,低于CT(40.0%)和SOT(43.3%)(均 P<0.001);康复治疗3个月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13.3%,低于CT(86.7%)和SOT(80.0%)(均 P<0.001)。可见,vHIT、CT和SOT三种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在VN不同康复阶段各观察指标结果分离,其临床评价意义不同但可相互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情景式运动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GDD患儿临床结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探讨针对全面性发育迟缓(GDD)患儿实施情景式运动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 年6 月邹城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 96例GD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各 48 例.2 组患者均予以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情景式运动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2 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对比 2 组干预前后智力发展情况、精细运动评分情况及社会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国韦氏智力量表中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中的视觉追踪、关节活动能力、抓握能力、操作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生活能力中的独立生活、活动、作业操作、交往、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景式运动疗法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提升GDD患儿的智力水平,促进其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社会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观察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5 例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和联合组,每组 35例.对照A组采取揿针治疗,对照B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联合组采用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观察 3 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各功能区(A~E 区)评分、步态各项指标(步长、步速、步宽)、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及躯干总标准差)、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内收肌及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及儿科生活质量量表(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各项评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3 组临床疗效.结果 3 组治疗前后GMFM-88 各功能区评分、步态各项指标、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及 PedsQL 各项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GMFM-88 各功能区评分及步长、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步宽及表面肌电信号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及对照B组治疗后平衡控制能力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PedsQ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A组的 74.3%和对照B组的 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揿针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疗效确切,可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改善患者步态,提高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