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导下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与固式化前庭康复训练对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督导下短时程个性化前庭康复训练(ST-PVR)与固式化前庭康复训练(FVR)对于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1至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为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的患者被计算机随机分配至FVR组和ST-PVR组。FVR组患者采用固式化前庭康复方案,包括注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ST-PVR组患者则根据其症状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并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在治疗2、4和8周后,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ABC)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温度试验和感觉统合测试(SOT)评估患者症状和前庭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男16例,女28例,年龄(50.6±13.5)岁。FVR组21例,ST-PVR组23例。ST-PVR组治疗2周后DHI评分[(49.5±26.8)分比(61.3±21.4)分, P=0.046]和SAS评分[(39.1±7.8)分比(44.3±6.6)分, P=0.021]较治疗前改善,而FVR组治疗8周后才出现改善[DHI:(28.1±15.9)分比(53.1±18.5)分, P=0.001;SAS:(35.3±6.7)分比(43.1±8.4)分, P=0.010]。FVR组患者治疗8周后ABC评分无明显变化[(86.5±12.9)分比(83.4±18.1)分, P=0.373],而ST-PVR组患者ABC评分在治疗4周后即升高[(83.6±15.2)分比(78.4±15.1)分, P=0.015]。温度试验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两组单侧半规管功能减弱<25%的患者比例均增加[FVR组:57.1%(12/21)比9.5%(2/21), P=0.001;ST-PVR组:52.2%(12/23)比17.4%(4/23), P=0.014];ST-PVR组中优势偏向≤25%的患者比例增加[91.3%(21/23)比60.9%(14/23), P=0.016],而FVR组无明显变化[61.9(13/21)%比57.1%(12/21), P=0.500]。ST-PVR组SOT评分≥70分的患者比例在治疗2周后即增加[69.6%(16/23)比30.4%(7/23), P=0.009],而FVR组治疗8周后增加[81.0%(17/21)比42.9%(9/21), P=0.012]。 结论:FVR与ST-PVR均能改善失代偿复发性外周性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缓解其眩晕与焦虑症状,促进前庭代偿进程,但ST-PVR可加快前庭代偿速度,增加患者平衡信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干预策略: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策略处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19年1—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129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在线完全随机化分至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及对照组(空白),每组43例。前庭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倍他司汀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次,每日3次)4周;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入组后4周、8周时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采用前庭活动与参与量表(vestibular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measure,VAP)测量,次要指标为基于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的平衡功能以及残余症状的持续天数。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VAP量表得分随时间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但前庭康复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分组比较,前庭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3.88,χ 2=18.29, P<0.01);倍他司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B=-0.96,χ 2=1.16, P=0.28)。三组患者平衡功能随时间呈现恢复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37, df=2, P>0.05);前庭康复组和倍他司汀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均为14 d,对照组为19 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rank ( Mantel-Cox) test;χ 2=1.82, df=2, P=0.40]。 结论:前庭康复可以显著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对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促进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尚不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前庭康复对耳源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选取2020年1至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确诊为耳源性眩晕的患者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48±13)岁。进行互联网联合线下随访前庭康复12周,包括前庭-眼反射练习、本体感觉练习、静态/动态平衡练习。比较康复前后的计算机动态姿势图(CDP)、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情况。结果显示,前庭康复12周后DHI得分[(48.3±15.9)分比(26.7±17.9)分, t=5.319, P<0.001]、感觉统合试验(SOT)得分[(73.3±8.1)分比(76.1±6.6)分, t=2.066, P=0.050]获得改善,而康复前后运动控制试验(MCT)潜伏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13)分比(141±16)分, t=0.791, P=0.43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前庭康复便捷、经济、有效,患者可从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对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的特点及其对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上海市五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连续入组首发单侧后半规管BPPV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前采用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测量其动态平衡功能,复位后随访1周~3个月,观察头昏、头晕、走路不稳等残余症状及持续时间。采用Stata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入组260例BBPV患者,排除17例后最终成功随访243例,其中男89例,女154例,年龄(52.9±13.0)岁,后半规管BPPV 175例,水平半规管BPPV 61例,7例管型转换(水平半规管转至后半规管)。243例患者中118例报告有残余症状,发生率为48.6%。SOT结果示:58.0%(141/243)的患者前庭觉不足者;41.6%(101/243)的患者SOT-总体平衡表现为“易跌倒”。残余症状表现:47例(39.8%)为不稳/飘浮感、35例(29.7%)为头昏/头沉感,22例(18.6%)为运动瞬时的晕感、15例(12.7%)难以描述。与无残余症状组相比,有残余症状组患者前庭觉不足( χ2=67.25, P<0.001)和SOT-总体平衡为“易跌倒”( χ2=74.78, P<0.001)的比例显著增高。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SOT结果对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有显著影响(前庭觉不足: HR=0.93,95% CI为0.48、1.80;SOT-总体平衡易跌倒: HR=0.90,95% CI为0.56、1.46)。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示,不同SOT表现的患者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Mantel-Cox)test, P值均>0.05]。 结论:单侧BPPV患者发作期动态平衡功能受损以前庭觉不足为特征,残余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稳/飘浮感和头昏/头沉感;动态平衡功能缺陷与复位后残余症状有关,但无法预测残余症状的存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前庭功能检查评估前庭神经炎康复疗效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分析比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眩晕中心病区30例前庭神经炎(VN)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冷热试验(CT)及感觉统合试验(SOT)在前庭康复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评估的临床价值。男19例(63.3%),女11例(36.7%),年龄18~68(44±14)岁。VN患者康复治疗1周、3个月后,三种检查指标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康复治疗1周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0,低于CT(40.0%)和SOT(43.3%)(均 P<0.001);康复治疗3个月后,vHIT观察指标总恢复率为13.3%,低于CT(86.7%)和SOT(80.0%)(均 P<0.001)。可见,vHIT、CT和SOT三种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在VN不同康复阶段各观察指标结果分离,其临床评价意义不同但可相互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团体课形式的感觉统合训练对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究基于团体课形式的感觉统合训练对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7 月至12月在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感觉统合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团体课形式的感觉统合训练,两组干预时间均为 3 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护士观察量表-30(NOSIE-30)、精神分裂症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干预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评分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的BPRS、SDSS、SQLS、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NOSIE-30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词语范畴流利、持续操作、空间广度、空间记忆、词语学习、情绪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团体课形式的感觉统合训练不仅提高了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积极性和自理能力,而且改善了患者的认知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不同年龄段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ASD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予结构化教育、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每节课程30 min,每日训练4 h,每周5 d,连续5个月;并予头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3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mNGF,隔日1次,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共治疗5个疗程.比较2组患儿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BC得分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在18~36个月、37~54个月年龄段治疗后的ABC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8~36个月与37~54个月患儿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试发育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PEP总分明显提高(P<0.05).2组18~36个月患儿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36个月患儿C-PEP总分上升最高(P<0.05).结论 穴位注射mNGF可以改善各年龄段ASD患儿的临床症状和智力,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对学龄前轻中度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核心症状及睡眠管理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轻中度ASD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结构化教育方式结合听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情绪识别工具,评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试验组在感觉因子、社会交往因子、躯体运动因子、语言因子、ABC总分、CARS总分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社会认知、社会沟通、社会动机、孤独症行为方式和S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正立和倒置面孔的情绪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日间困倦和CSH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终末箱庭创伤主题个数少于初始箱庭,治愈主题个数多于初始箱庭(P<0.05).结论 采用阶梯式融合性箱庭疗法可显著改善学龄前轻中度AS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睡眠状况,可作为早期康复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颅磁刺激治疗配合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治疗配合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22例孤独症患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进行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测定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孤独症症状[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及心智发育水平[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以发育商(DQ)表示]变化.结果 治疗4个月后,两组患儿的CARS评分及AB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两组患儿的D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配合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相比单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在改善孤独症患儿相关症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及提高惠儿心智水平方面效果更为显著,疗效较为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感觉统合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不同感统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5例合并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感统训练模式;试验组根据患儿的感统功能障碍类别(感觉调节障碍、感觉辨别障碍、感觉性基础动作障碍)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感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Tetrax平衡仪测试体重分布系数(weight distribution index,WDI)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基础姿势,睁眼(basic position,eyes open,NO)、②基础姿势,闭眼(basic position,eyes closed,NC)体位下W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闭眼,头转向左侧(eyes closed,head turned left,HL)、④闭眼,头向后仰(eyesclosed,head raised backwards,HB)、⑤闭眼,低头前倾至胸部(eyes closed,head lowered forwards onto chest,HF)体位下WDI和Berg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组感统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年龄4-6岁、GMFCS Ⅰ一Ⅲ级合并有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在HL、HB、HF 3个体位下的WDI以及Berg评分,其疗效优于一对一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