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食训练同步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摄食吞咽训练同步颏下肌群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常规组)28例、摄食吞咽训练联合NMES组(联合组) 28例和摄食吞咽训练同步NMES组(同步组) 27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联合组接受摄食吞咽训练联合颏下肌群NMES治疗(即摄食吞咽训练结束10 min后,再进行颏下肌群NMES治疗),同步组则在接受摄食吞咽训练的同时进行颏下肌群NME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 )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其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感染情况和湿性嗓音例数。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DOSS分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同步组治疗后的DOSS分级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联合组治疗后,而联合组治疗后的DOSS分级和总有效率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常规组和联合组分别出现6例和15例SAP病例,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同步组SAP例数只有2例,显著低于常规组和联合组,联合组SAP例数显著多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常规组、联合组和同步组的湿性嗓音例数分别为7例、21例和6例,即常规组和同步组的湿性嗓音例数显著少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摄食吞咽训练同步NM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而单纯的摄食吞咽训练可能增加误吸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影响康复训练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重建2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听觉功能的临床试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ABI)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进行听力重建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存在单侧或双侧听力损伤、且需要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NF2患者。手术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切除肿瘤后进行ABI电极植入。术中通过记录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辅助定位耳蜗核,以确保电极贴附于耳蜗核表面。采用自体脂肪填塞侧隐窝以固定ABI刺激电极。通过长期临床随访观察应用ABI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例存在听力损伤或丧失的NF2患者。术侧的前庭神经鞘瘤均获得全切除。术中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ABI,并通过电刺激成功记录到EABR波形。术后2~4周进行开机调试和言语训练,5例患者均可在安静环境下感知不同程度的环境音。随访时间为57~6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开颅手术或设备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前双侧听力丧失的2例患者开机后连续使用ABI 54、27个月,其术后环境音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62.5%和49.6%,封闭环境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语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42.5%和33.8%,同时结合读唇后具有较好的言语沟通能力。1例患者因对侧耳听力完全丧失而尝试开机调试和进行言语训练2个月,其余2例患者因对侧仍有听力,至末次随访仍未开机。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应用国产化多通道AB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听力重建方法,术中良好的耳蜗核定位和术后言语训练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低频残余听力保留患者声电联合刺激短期效果观察》观察12例保留低频残余听力的单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在使用声电联合刺激前、使用即刻、使用后2个月的言语识别率、声调识别和音乐测试,发现声电联合刺激提供的低频声学信息以及声电刺激模式可为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下的言语、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提供丰富的听觉线索,短时间内即可促进已接受长期电刺激植入者复杂聆听能力的提高,综合改善其听觉水平。《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析308例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LARS2和 HARS2基因致病变异所致的Perrault综合征分析》从2例以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特征的男性Perrault综合征先证者入手,对2个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了 LARS2 基因c.1079T>C(p.Ile360Thr)和 HARS2基因c.1273C>T(p.Arg425Trp)2个新变异,扩大了Perrault综合征的基因突变谱。《鼻内镜下总腱环区域减压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评估35例(56眼)鼻内镜下接受总腱环(AZ)区域减压的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实鼻内镜下AZ区域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的手术方式,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明显,AZ区域减压结合联合入路3壁眶减压可更好地改善眼球突出度。《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23例精准定位及成功治疗》回顾性分析23例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定位、治疗方法,发现CT多平面重建能精确定位游走性咽、颈段食管异物,给医生提供更直观的影像学证据,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基础;咽、颈段食管异物需要及早处理,否则容易发生游走,导致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感音乐疗法联合吞咽动画视听反馈训练对脑干卒中后患者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疗法联合吞咽动画视听反馈训练对脑干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中心数表法将50例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直接摄食训练,联合组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正负性情绪量表(PNA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进行评定。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SSA评分下降,GUSS和PNAS评分增高( 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22.40±3.06)分]、GUSS评分[(17.56±1.96)分]、PNAS评分[(87.52±9.78)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 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功能和情绪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训练及中枢重塑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s,CI)被视为最成功的神经假体,是一种听觉辅助设备,其作用是帮助重度至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或重获一定的声音知觉.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50万以上耳聋患者通过植入CI重获听觉[1]. CI电刺激听觉的产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声学信息的传递;二是电刺激信号的接收;三是感知或理解电刺激信息[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对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对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72例,根据不同康复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感音刺激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康复时间为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 康复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8.9%)(P<0.05).康复后两组的语言功能评分极显著高于康复前(P<0.01),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后两组的血清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康复前,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认知语言康复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可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促进患儿血清生长激素的分泌水平,改善患儿语言功能,可用于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口部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对口部触觉障碍孤独症患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口部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对口部触觉障碍孤独症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口部触觉刺激(皮肤刺激、齿龈刺激、舌部刺激及硬腭刺激)联合音乐游戏训练.干预前后,采用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敏感问卷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口部触觉敏感评分在干预1个月后、干预2个月后和干预结束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交互及组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口部触觉刺激联合音乐游戏可降低孤独症患儿的口部触觉高敏,有利于促进孤独症患儿口部触觉感知正常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敏感度不同和缰外侧核反应有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与缰外侧核CaMK-2β表达的关系.方法 C57B/L雄性和雌性成年小鼠,给予等量的非条件刺激(足底电刺激)联合条件刺激(光刺激和声音刺激),24h后观察不同性别小鼠对刺激场景的反应;48 h后给予条件性消退训练,观察雌雄小鼠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半定量技术检测缰外侧核CaMK-2β阳性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缰外侧核CaMK-2β蛋白表达.结果 与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对伤害性场景更加敏感,对消退训练的耐受增加.伤害性刺激后48 h,雌性小鼠缰外侧核CaMK-2β阳性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缰外侧核CaMK-2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27).结论 雌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和伤害性信息巩固时程不同,这一差别可能和缰外侧核CaMK-2β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突发性耳聋学龄前患儿治疗性游戏的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学龄前患儿治疗性游戏方案的设计方法及实践效果.方法 评估突发性耳聋学龄前患儿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查阅相关研究,设计包括声音感知及听觉原理的健康宣教、心理诱导及信念树立、听觉刺激及听觉唤醒、听力训练及音感培养等要素的治疗性游戏方案,并在83例患儿中实施.用问卷调查家长、患儿及护士对治疗性游戏的认可度,并收集反馈意见.结果 83例突发性耳聋患儿均按计划完成游戏.家长、患儿及护士对治疗性游戏综合认可度分别为95% (79/83)、98%(81/83)和80% (4/5);90% (37/41)的反馈家长希望增加突发性耳聋的预防知识;5名护士均反馈双侧耳聋及重度耳聋患儿游戏中反应明显较其他患儿滞后,建议单独组织游戏或者佩戴助听器.结论 治疗性游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家长、患儿及护士的认可.但在不同耳聋程度患儿分层干预、游戏延续性效应、持续发展方面仍需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主观认知下降的非药物干预
编辑人员丨2023/8/6
阿尔茨海默病是引起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数十年,大脑已出现AD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被认为是临床前期AD最早出现的症状,即患者自身感觉认知水平较前下降,但不伴有客观的认知功能损害.目前,AD尚无靶向的药物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尤其是SCD阶段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非药物干预的方式很多,包括冥想、音乐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认知训练、光刺激、功能性食品和益生菌补充等.非药物干预具有经济适用、不良反应小、人群可推广性等特点,可成为早期AD的优先防治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