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治疗盆腔放疗致末端小肠狭窄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对预防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E)术后吻合口漏和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合并肠狭窄和肠梗阻的小肠CRE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型:(1)Ⅰ型:回肠末端病变,但在回肠病变与回盲部之间始终存在2~20 cm的正常回肠段;(2)Ⅱ型:病灶位于距离回盲部较远的小肠,病灶外的肠段通常广泛受损。最小化肠切除术适应证:Ⅰ型小肠CRE、直肠乙状结肠无放射性损伤、无结肠梗阻。禁忌证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盲肠远端狭窄性或穿透性病变、急诊手术、恶性肿瘤复发或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放疗史、放疗与手术时间间隔<6个月、术前小肠切除史或腹腔化疗史。根据上述指征,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最小化肠切除术策略治疗的40例Ⅰ型CRE患者病例资料(最小化肠切除组,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1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6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1例);同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40例接受切除肠狭窄病变及回盲部的Ⅰ型CRE患者作为历史对照(传统肠切除组,均来自东部战区总医院)。最小化肠切除组采用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即一期回肠部分切除+回肠-回肠吻合术+保护性小肠造口术。传统肠切除组采用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吻合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采用Clavien-Dindo和综合并发症指数(CCI)评估。采用卡氏评分(KPS)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肠切除组相比,最小化肠切除组的小肠切除长度[51(20~200)cm比91(60~200)cm, Z=5.653, P<0.001]、术后全肠内营养时间[9(3~18)d比12(4~50)d, Z=2.172, P=0.030]和术后住院时间[17(9~24)d比29(13~57)d, Z=6.424, P<0.001]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化肠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肠切除组[20.0%(8/40)比28/40(70.0%),χ 2=19.967, P<0.001],其中短肠综合征[5.0%(2/40)比25.0%(10/40),χ 2=6.274, P=0.012]、吻合口漏或瘘[2.5%(1/40)比22.5%(9/40),χ 2=7.314, P=0.014]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7.5%(3/40)比25.0%(10/40),χ 2=4.500, P=0.034]均低于传统肠切除组。最小化肠切除组CCI指数也低于传统肠切除组[CCI>40:2.5%(1/40)比12.5%(5/40), Z=18.451, P<0.001]。最小化肠切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KPS评分均高于术前1 d[(79.9±4.7)分比(75.3±4.1)分,(86.2±4.8)分比(75.3±4.1)分,均 P<0.05]。在最小化肠切除组中,7例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满意,随访时拒绝接受肠造口还纳手术;1例患者由于直肠出血暂缓造口还纳;其余32例于术后3~12个月行造口还纳术,其中26例行回肠-回肠吻合术,余6例切除造口至回盲部肠段,行回肠-升结肠吻合术。 结论: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可以减少切除小肠的长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改善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粪便胆汁酸与慢性回肠末端炎症程度呈正相关: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讨粪便胆汁酸在慢性末端回肠炎中的意义.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的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及健康人群,分别为作为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90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临床评分及检测2组粪便胆汁酸及其组分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病例组的粪便中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增加(f=-57.699,df=179,P<0.001);病例组根据临床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亚组,亚组临床评分与TBA水平正相关r=0.571,P<0.001).其中胆酸(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的含量增加,石胆酸(LCA)的含量减少,这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粪便胆汁酸与慢性回肠末端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测定粪便胆汁酸可为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提供一种疾病评估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原发性局限性胃肠道淀粉样变性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患者女,59岁,因"腹胀1年"于2017年8月20日收治入院,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无纳差、乏力、腹泻、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后逐渐加重,伴体质量下降,一年降低约11 kg.当地医院查胃镜示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镜示末端回肠溃疡,直肠病变;内镜病理示慢性胃炎、末端回肠溃疡,直肠黏膜慢性炎.予抑酸护胃、补液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遂至我院就诊住院.患者既往体健,病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6.5 ℃,血压78/125 mm Hg(1 mm Hg =0.133 kPa),心率80次/min,心肺阴性,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辅助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常规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类风湿五项、自身抗体、炎症性肠病抗体谱阴性,粪便隐血试验(+),血免疫固定电泳(-),血液Ig轻链KAP、LAM正常.骨髓穿刺、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超声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散在霜斑样溃疡灶,降部黏膜充血糜烂(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显著增厚,呈低回声改变),局部增生明显,活检质脆易出血(图1A、1B);病理诊断:活动性小肠炎,黏膜间质内见较均一、嗜伊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图1C).超声结肠镜示直肠黏膜粗糙充血,结节样隆起,表面充血,部分黏膜呈紫褐色,病变约占1/2~2/3的肠管周长(黏膜和黏膜下层显著增厚,呈低回声改变,部分区域黏膜下层显示不清)(图2A、2B);病理诊断:活动性肠炎伴浅表糜烂,黏膜间质内见较均一、嗜伊红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图2C).经肛小肠镜示回肠末端两处阿弗他溃疡,另见数处粗糙隆起病变,中段可见黏膜粗糙发红(图3A、3B);病理诊断:慢性活动性小肠炎,间质内见嗜伊红均质样物沉积,刚果红染色(+)(图3C).考虑消化道多部位(十二指肠、回肠、直肠)淀粉样变性.PET-CT检查结果示部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充盈不佳,肠系膜渗出伴多发肿大淋巴结,余未见异常.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促动力剂治疗后患者腹胀症状较前改善,随访3个月,目前一般情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的中期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内括约肌部分切除(TRM-PIAS)、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治疗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并累及末端回肠小于50 cm的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的中期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到2016年11月在本中心行经肛门直肠黏膜切除、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40例TCA患儿(TRM-PIAS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 5例;根治手术年龄(7.7±5.4)个月,范围3~31个月.其中一次性根治3例;外院根治术后,因残留病变肠管行再次根治1例;回肠造瘘后行二期根治36例.同时,将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收治的7例因TCA行开腹根治术(Soave术)的男患儿设为对照组,一同评估其中期并发症、营养发育和功能.结果 TRM-PIAS组40例TCA患儿中术后随访满一年患儿34例,随访时间(25.0±8.5)个月,时间范围12~45个月,总体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为73.5%(25/34),但其中92.0%(23/25)为偶发,术后第2年发病率降至25.0%(7/28);与对照组术后总小肠结肠炎发病率100%(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与TRM-PIAS组术后第2年小肠结肠炎发病率85.7% (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M-PIAS组患儿每日排便次数1~10次,(3.7±2.3)次/天;无便失禁患儿,无污粪22例(64.7%),无复发肛周糜烂25例(73.5%).出现肠梗阻3例(8.8%),2例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手术松解.2例腹腔感染积液,1例慢性骨髓炎,均经保守抗感染治愈.统计患儿身高体重情况,按2006年WHO标准评估有30例(88.2%)生长发育正常.本研究对年满3周岁的15例TRM-PIAS组患儿进行功能评分,15例患儿全部评分为优(14.47±1.30)分,优于对照组(11.14±2.2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门直肠黏膜切除、内括约肌部分切除(TRM-PIAS)、全结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治疗TCA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较满意,但术后早期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较高,需重点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回结肠型克罗恩病合并巨细胞病毒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CD发病率逐渐升高,但是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者在临床上较少见,所占比例<5%[1].因CMV感染会加重病情或造成难治性CD,故应引起临床重视.现将北京陆军总医院IBD多学科诊治团队对1例回结肠型CD合并CMV结肠炎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报道如下.一、病例介绍患者男,39岁,因间断腹胀、腹痛10月余,再发19d于2014年12月10日转诊至陆军总医院.2014年2月25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有炎性病变,结肠未见异常,病理检查示黏膜慢性炎,考虑“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症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美沙拉嗪及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对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分析美沙拉嗪及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对慢性末端回肠炎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3-12期间确诊的264例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双歧三联活菌治疗;B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美沙拉嗪治疗;C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双歧三联活菌+美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各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消化道症状,各组患者的症状均明显好转,A组、B组、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0%、76.5%、93.2%,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B组与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明显优于A、B组.②内镜下表现:治疗后A组、B组、C组内镜下有效率分别为71.0%、72.9%、93.2%,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B组与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明显优于A、B组.③病理组织学改变:各组治疗后组织学炎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B组与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明显优于A、B组.[结论]美沙拉嗪及双歧三联制剂对慢性末端回肠炎均有疗效,两者联用效果优于单药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采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15日至2017年7月15日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末端回肠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甲硝唑)、单纯组(单纯甲硝唑),另选取同期来该院接收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每组42例.观察联合组与单纯组的治疗效果、大便形状、肠黏膜评分和腹痛评分,观察3组间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单纯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单纯组患者IL-1、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TNF-α外,单纯组其余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患者用药1周后的大便水平(2级及以下40例)明显优于单纯组(2级及以下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肠镜评分与肠黏膜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末端回肠炎,二者协同抗炎,保护和恢复已经破损的肠黏膜,并且可显著改善肠黏膜评分、大便性状和腹痛症状,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干细胞移植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CD与慢性非特异性UC统称为IBD.CD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UC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全身症状.在我国,IBD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现有药物治疗手段仅能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对危重病例的疗效有限,无法缩短IBD的自然病程,且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在治疗IBD方面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效果突出和显著,在将来IBD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结肠镜检查223例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婴幼儿结肠镜检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相关疾病及其内镜下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接受结肠镜检查且年龄≤3岁的223例患儿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其中男148例,女75例;年龄26 d ~3岁,<6个月41例,6~12个月68例,1~3岁114例.结果 223例患儿在静脉复合麻醉下采用单人或双人操作手法,共完成235例次结肠镜检查,其中221例次顺利到达回盲部(回肠末端29例次,回盲部192例次),完成率94.0%.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124例,55.6%)、迁延性/慢性腹泻(55例,24.7%)、慢性腹泻合并血便(22例,9.5%),其他原因(22例,9.5%).最终阳性诊断率96.4%(215/223例).前5位病因依次为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78/223例,35.0%),肠息肉(50/223例,22.4%),大肠炎(29/223例,13.0%),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9/223例,8.5%),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10/223例,4.5%).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婴幼儿便血、慢性腹泻的相关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肠息肉为引起婴幼儿便血、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及便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肠镜联合病理组织活检在肠结核、肠淋巴管扩张症、贝赫切特综合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少见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