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护理学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福建医科大学社区护理学于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文介绍了教学团队基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ADDIE)模型,在充分分析学情及教学环境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社区护理学教学设计,并实施与评价教学的过程.同时,从学生、教师、课程3个方面介绍课程建设初步成效,旨在推广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及"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善于教学、师生共同成长"教育生态的建设经验,促进社区护理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同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模型作为指导模型,以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疾病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的真实经历,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开展过渡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真实经历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版),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48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类别,综合为3个整合结果:出院准备期处于矛盾之中;出院后生活发生改变,存在多种过渡障碍因素;积极应对疾病,经历自身成长.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医院-家庭过渡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时期,医护人员应加强过渡期出院准备服务的实施,加强医院与家庭和社区衔接,关注患者心理体验,以帮助脑卒中患者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顺利过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完善该类人群的支持体系,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INAHL、Scopus、Proquest、Ovid、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负担及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法对文献进行Meta整合。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出66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0个新类别,综合出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受躯体症状困扰,导致心理疲劳及认知受损;重症肌无力对患者身体、社会、心理功能及工作的影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转变态度与行为,承担责任与使命,实现个人成长。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存在严重的症状负担与心理困扰,临床护理人员需重视患者的症状管理,关注其身心感受,提供多维度社会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挑战,实现个人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情感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整合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早产儿父亲的照护指导和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情感体验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15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归纳整合。结果:共纳入9篇原始文献,提炼出33个研究结果,归纳成9个类别,并最终综合形成3个整合结果,分别为面临多重压力与挑战、渴望得到支持、积极应对与反思成长。结论: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身心负担较重,希望得到多方支持,建议医护人员关注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的内心体验与需求,优化支持系统,从而提高NICU住院早产儿父亲的应对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EBSC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等数据库中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1日。采用澳大利亚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提炼出47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1个类别,综合为3个整合结果,即多方面受疾病影响,生活质量低下;不同情感体验患者应对方式截然不同,分为创伤后成长和自暴自弃;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渴望得到多方面支持。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理、心理均受到疾病影响,护士应关注早期预防教育,加强疾病知识宣传,帮助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重视患者心理感受,提供多维度社会支持,改善患者应对策略,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深入了解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疾病体验,为临床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提高患儿应对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 n=13)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并提炼主题。 结果: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的疾病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包括疾病认知及管理知识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疾病相关负担过重(包括学业受到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多、自我感受负担重);负面评价恐惧增加;亲子关系紧张;成长与收获(包括感受到他人关爱、获得自我成长)。结论:成长过渡期肾病综合征患儿经历着成长发育和疾病带来的各种挑战,疾病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医务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儿情绪和心理变化,重视其疾病体验,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支持,降低其不良疾病体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干预对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恶性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将90例恶性淋巴瘤患儿父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和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价患儿父母干预前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水平。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PCL-C得分明显降低,PTGI得分明显升高。干预后研究组警觉增高、回避症状、反复重现反应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7.26 ± 1.13)、(8.80 ± 1.95)、(5.67 ± 1.16)、(21.73 ± 2.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9 ± 1.63)、(9.92 ± 3.05)、(6.10 ± 0.68)、(24.10 ± 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070~3.484, P<0.05或0.01)。干预后研究组人的关系、个人力量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1.66 ± 4.66)、(18.28 ± 5.04)、(73.93 ± 8.2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39 ± 4.39)、(16.43 ± 2.71)、(66.46 ± 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415、2.161、4.877, P<0.05或0.01)。 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淋巴瘤患儿父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成长体验的个体发展报告学习法构建及其在儿童发展课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库伯理论为基础,探究体验式学习在"知识""情感""行动"3个层面的阶梯性学习路径及其内在逻辑。设计"基于成长体验的个体发展报告(experience-base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EBIDI)"学习法,并在"儿童生长与发展"课程中加以实施并评价其效果。方法:2016至2019年在卫生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中开展了EBIDI学习法,运用个案资料分析中的"抽象化阶梯法"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反思报告和小组案例调研分析报告进行分析,剖析EBIDI学习法的应用成效,并根据结果对"三层面、六阶梯"的体验式学习模型进行阐释。结果:体验式学习可分为内省式体验和观察式体验2种方式,其学习成效表现为认同/领悟与评判/应用2个层次。EBIDI主要通过4个路径达成学习效果:在内省式学习过程中深刻阐释概念、在情景再现中促进学习迁移、在案例探究中尝试评判和创新,以及依托浓厚兴趣唤起情感与动机以增强学习动力。结论:EBIDI及其所依托的体验学习模型可为体验式学习的路径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一种理论框架,可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方案设计提供一种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5月21日在武汉召开。本届编委会136位编委、通讯编委出席会议。湖北省医学会王波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宣布本刊第八届编委会组成名单,并代表中华医学会向第八届编委会成员及通讯编委颁发聘书。魏均民社长在祝贺第八届编委会成立的同时,强调本刊的发展是同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尤其是第七届编委所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的,希望他们切实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严格执行内容把关制度,捍卫学术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为编辑部建言献策。魏均民社长希望《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担负起时代使命,发挥好期刊学术引领作用,在学术性、先进性、普及性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高水平期刊,积极争取发表当代国内外实验外科领域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本刊顾问陈孝平院士、副总编辑樊嘉院士、张旭院士在会议上做视频讲话,对编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肯定《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已经成为青年科技人员和外科专家成长的摇篮和交流的平台,希望杂志进一步引领实验外科学的基础创新发展方向,更多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夯实进军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本刊顾问马廉亭教授、洪光祥教授、王国斌教授、卢绮萍教授在会议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本刊的历程,高度评价第七届编委会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并表示非常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加入本刊编委会队伍,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编委工作,使杂志更上一层楼。湖北省医学会宋咏堂秘书长代表杂志承办单位向新、老编委表示感谢,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工作。《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方华主任代表编委会和编辑部作任期工作总结,介绍杂志在学术质量及编辑质量建设、强化编辑部服务意识、期刊网络化与数字化等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在第八届编委会总编辑龚建平教授的主持下,与会编委紧密围绕着"如何把杂志办得更好","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强化审稿"等主题,对办刊方向、报道计划等涉及本刊发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体验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关于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由2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42个结果,归纳组成11个类别,综合为4个整合结果,分别为疾病感知、复杂的心理体验、疾病管理、创伤后成长。结论: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心理体验应受到重视。医疗机构、家庭和学校应为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以帮助其提高疾病自我管理水平,改善健康结局,促进创伤后成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