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为有效保护职业女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深圳市9个区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年龄≥60岁的深圳户籍常住女性居民(3 518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婚姻状况、绝经年龄、吸烟、饮酒、轮班经历及轮班年限等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轮班对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的影响。结果:有轮班经历组359人(10.2%),绝经年龄为(49.71±3.63)岁,行经年限为(34.27±3.92)年;无轮班经历组3 159人(89.8%),绝经年龄为(50.20±3.60)岁,行经年限为(34.86±4.13)年。两组绝经年龄和行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调整被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绝经年龄、行经年限与轮班均呈负向关联( β=-0.493、-0.575, P<0.05)。 结论:轮班与妇女绝经年龄及行经年限相关,应注重工作强度、昼夜节律对女性职工职业健康状况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淳安县居民宫颈癌筛查3 03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淳安县居民的宫颈癌筛查情况,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整个筛查分2次(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为第1次,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为第2次)共32个月完成,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完成筛查,第1次(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从淳安县23个乡镇中随机抽取6个乡镇的农村户籍妇女,之后采取整群抽样法对6个乡镇内符合年龄要求的妇女全部进行筛查。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淳安县选取30~65岁的健康妇女3 03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宫颈癌筛查,所有受调查者分为未分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初筛组(2 018例)及醋酸和卢戈氏碘液染色肉眼观察初筛组(VIA/VILI)组(1 016例),两组HPV阳性者再进行阴道镜检查,对镜下异常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测。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对原筛查人群进行第2次筛查,流程同第1次。统计分析初筛HPV阳性率、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Ⅱ级及以上(CINⅡ+)病变检出率。结果: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筛查结果:未分型HPV初筛组阳性率为11.60%(234/2 018),行阴道镜检查150例(64.10%,150/234),其中阳性119例(79.33%);行VIA/VILI检查阳性31例(20.66%,31/150)。VIA/VILI初筛组阳性率为20.28%(206/1 016),行阴道镜检查205例(99.51%)。两组共行阴道镜检查355例,其中对108例可疑病例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率30.42%(108/355),病理活检结果:CINⅡ+9例(9/3 034)。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第2次筛查召回原筛查者共计2 363例,召回率77.89%(2 363/3 034),两组筛查阳性402例(17.01%),阴道镜检查322例(80.10%,322/402),病理活检80例(24.84%,80/322),病理结果显示CINⅡ+检出率为296/10万(7/2 363)。结论:淳安县居民的宫颈癌筛查癌前病变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应加强主动筛查宣教力度,提高筛查对象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提高可疑病例召回率;同时提高基层筛查点医生的筛查技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钙补充与单胎小于胎龄儿的关联性探索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钙补充与单胎新生儿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2010-2013年陕西省30个区(县)曾经怀孕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信息。以单胎新生儿是否为SGA为因变量,分别以育龄妇女围孕期和不同孕期是否进行钙补充为自变量,调整协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育龄妇女28 357名,年龄(28.08±4.74)岁;农村居民占79.28%;围孕期钙补充率达60.90%。单胎新生儿中,女婴12 810名(45.17%),体重为(3.27±0.16)kg,胎龄(277.44±8.80)d;SGA发生率为11.35%,其中母亲围孕期进行钙补充SGA发生率为10.48%,母亲围孕期未进行钙补充SGA发生率为12.70%。母亲是否为高龄产妇、母亲户籍、母亲职业、母亲产次、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对其围孕期是否进行钙补充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在调整上述协变量后,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围孕期进行钙补充,其单胎子女发生SGA风险减少16%( OR=0.84,95% CI:0.77~0.92)。进一步对围孕期的不同时期分析显示,孕中期和孕晚期进行钙补充对新生儿SGA发生风险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围孕期钙补充与SGA结局关联的亚组分析显示,非高龄产妇、母亲文化程度较低且家庭经济状况为中等,其围孕期进行钙补充与其单胎新生儿是否为SG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育龄妇女围孕期进行钙补充与陕西省单胎新生SGA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4-2022年湖南省长沙市育龄妇女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014-2022年长沙市育龄妇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导出2014-2022年长沙市户籍15~49岁育龄妇女死亡个案,计算其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标化率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普查人口为标准.采用Joinpoint 4.9软件分析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来描述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的年度变化贡献率分析各个癌种对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变化的贡献大小.[结果]2014-2022年长沙市育龄妇女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9.55/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5/10万,主要死亡原因为乳腺癌、肺癌、宫颈癌、肝癌、结直肠癌.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在全市、城区、农村和30~39岁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APC(95%CI)分别为-2.97%(-4.89%~-1.02%)、-3.39%(-5.52%~-1.21%)、-2.97%(-4.89%~-1.01%)和-7.23%(-11.39%~-2.88%).其中,肝癌、肺癌、宫颈癌、其他癌的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死亡率的下降趋势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肝癌、肺癌和宫颈癌一起对死亡率下降趋势累计贡献率达53.31%.[结论]2014-2022年长沙市育龄妇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针对重点癌种,加强防治力度,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其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徽省2021年度分娩产妇孕早期橙色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了解安徽省2021 年度分娩产妇孕早期橙色(较高)妊娠风险(以下简称橙色风险)发生率及橙色风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加强孕前和孕早期保健及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南中北东地理位置,在全省16 个市中抽取4 个市.收集该4 个市2021 年度分娩产妇的孕期风险评估及其相关信息.结果:共收集到42 321 名产妇的孕早期风险评估结果,检出橙色风险5 092 人,橙色风险检出率为12.03%.4 个市橙色风险检出率依次为东部 17.92%、南部 14.26%、中部 13.61%和北部6.21%(P<0.01).一孩和二孩及以上的孕妇在年龄、职业、户籍、城乡和地区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一孩和二孩及以上孕妇的三类橙色因素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橙色三类35 个风险因素(不含最后一个产后因素)中,共检出29 个因素(82.86%),构成比超过10%的因素依次是:体质量指数≥28 kg/m2(47.05%),需药物治疗的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泌乳素瘤(20.35%),各类子宫手术史≥2 次(11.66%)和年龄≥40 岁(10.25%).结论:安徽省2021 年度分娩产妇在孕早期的橙色风险检出率较高,地区间差异明显,孕早期的橙色风险因素类别倒置,第一类和第二类因素占比偏高,肥胖占比近一半.要加强孕前和孕早期保健及医疗服务,不断减少孕早期妇女第一类和第二类橙色风险因素的人数,有效降低孕早期橙色风险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2021年广东省35~64岁适龄妇女乳腺癌筛查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了解 2021 年广东省户籍 35~64 周岁常住妇女的乳腺癌筛查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乳腺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 2021 年广东省妇女乳腺癌筛查情况年报表的数据,对 2021 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 3 个地市)及粤北地区共 21 个地市接受乳腺癌筛查的 2231092 名 35~64 周岁妇女筛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1 年广东省妇女乳腺癌筛查率为 37.78%;乳腺癌筛查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 类和 5 类的比例为 1.78%,乳腺 X 线检查 BI-RADS 4 类和 5 类为 6.61%,组织病理学检查乳腺癌检出比例为18.17%.乳腺 X线随访检查率为 28.95%,组织病理学随访检查率为 22.05%.全省乳腺癌检出率为 171.71/10 万,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乳腺癌检出率分别为 182.71/10 万、148.37/10 万、232.26/10 万和 114.62/10 万,不同地区乳腺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284,P<0.05).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为 40.41%,早期治疗率为 97.81%.相较于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地区筛查率最高,达到 4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5773.321,P<0.001).城市地区乳腺癌筛查率、超声 BI-RADS分类0 类和 3 类的比例、BI-RADS 4 类和 5 类比例、乳腺X线BI-RADS分类 0 类和 3 类比例、组织病理学检出比例,以及乳腺癌检出率和早期诊断率均高于农村,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39.812~19067.036,P<0.01).结论 广东省乳腺癌筛查总体成效显著,但筛查率较低,尤其是粤东和粤西地区.下一步应重点提高乳腺癌筛查率,完善乳腺癌筛查随访制度和管理措施,提高流动人口妇女卫生服务可及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池州市妇女宫颈癌筛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探讨池州市妇女宫颈癌筛查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对居住在池州市的3058名妇女进行了基于网络的横断面调查.调查包括关于社会经济特征、宫颈癌筛查史、宫颈癌防治知识以及态度问卷,采用x2 检验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60 岁以下、有配偶或性伴侣(OR =1.368)、初中以上文化、居住在城区(OR =1.501)、本地户籍(OR =1.363)、月收入高、宫颈癌防治知识知晓度高(OR =1.198)与宫颈筛查意愿率正相关;态度障碍中担心看到男性医生(38.23%)、害怕看到不好结果(31.92%)、认为筛查是痛苦的(23.56%)、害羞或尴尬(20.18%)以及因无症状(17.56%)、已接种过 HPV 疫苗(15.86%)或因为年龄问题(15.14%)而认为不需要参加筛查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会经济学特征、防治知识知晓度、担心筛查体验以及缺乏筛查动机是影响筛查意愿的相关因素.实现宫颈癌消除,需要从社会经济、健康教育以及妇女态度改善等方面采取行动提高筛查覆盖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上海市徐汇区357例抢救成功危重孕产妇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徐汇区危重孕产妇的病因分布、医院分布、转诊情况等,为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 方法 对上海市徐汇区2008-2015年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上报至上海市徐汇区妇女保健所的357例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57例抢救成功危重孕产妇案例中前3位病因为产科出血(25.49%)、子痫前期重度及子痫(22.69%)、妊娠合并严重感染(8.13%),间接产科原因有164例,占45.94%.②抢救医院以三级综合医院-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为主,占56.30%,其次是专科医院,占23.53%.③危重孕产妇中71.99%为外地户籍,外地户籍孕产妇的孕次、流产次数高于上海户籍,而产检次数低于上海户籍(P<0.01).④91例产科出血的病因分析中,排在前两位的为中央型前置胎盘44例(48.35%)、子宫收缩乏力32例(35.16%). 结论 构建危重孕产妇抢救网络,全覆盖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建立一系列针对重点疾病的管理模式,是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成功、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40 ~ 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重庆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重庆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为生育政策的实施及配套社会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6个区县的920名19~ 49岁重庆户籍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二孩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904份,其中有二孩生育意愿者327人(36.2%),无意愿者326人(36.1%),不确定者251人(27.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OR =2.007,P=0.005)、受教育程度(大专或本科OR=3.362,P=0.044;硕士及以上OR=6.101,P=0.005)、父母态度(支持OR=6.174,P=<0.001;中立OR=1.960,P=0.046)是其选择有意愿的影响因素;民族(OR=3.855,P=0.008)、年龄(40岁及以上OR=4.153,P=0.003)、家庭人口总数(1个OR=2.380,P=0.011)、生育状况(OR=2.441,P=0.006)、父母态度(反对OR=5.836,P<0.001)是其选择无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全面两孩”政策对重庆市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影响有限.户籍、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总数、生育状况、父母态度是影响育龄妇女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