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角粘连分离联合Phaco与单纯Phaco治疗小范围房角粘连的CPACG伴白内障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L和单纯Phaco的CPACG伴白内障患者40例5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GSL组22例29眼和单纯Phaco组18例23眼。于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12、18个月分别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计算患者所用降眼压药物数量的变化,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四面压陷式房角镜观察术眼PAS变化,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眼压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1.569, P=0.223),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7.762, P<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及以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各自组内术前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术眼BCVA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1.996, P=0.172),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95.737, P<0.01),其中2个组术后6个月和18个月BCVA较各自组内术前值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haco-GSL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明显少于单纯Phaco组,2个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术后6、12、1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比较,Phaco-GSL组术后各时间点PAS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8个月,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PAS程度分别为45(0,90)°和100(90,140)°,术后各时间点Phaco-GSL组的PAS程度均低于单纯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haco-GSL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2个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Phaco-GSL和单纯Phaco治疗PAS≤180° CPACG伴白内障能有效降低眼压并改善视力。Phaco-GSL能最大程度地开放粘连的房角,减少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镜指导下房角分离术中房角开放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镜指导下器械辅助房角分离术(GSL)的170例(18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单纯PEI后开放房角0(0,2)个钟点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器械辅助的房角分离开放房角6(3,8)个钟点数。急性PACG、慢性PACG及术前因角膜水肿无法查房角的患者术前与PEI后、PEI-GSL后与PEI后相比,房角粘连关闭点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无论急性PACG还是慢性PACG,单纯PEI开放房角的范围有限,进一步在房角镜指导下联合器械辅助的GSL可以更大范围地开放房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眼科青光眼术后白内障40例(40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青光眼类型分为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各20例(20只眼)。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前房角。结果:急闭组和慢闭组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0, P=0.550)。两组术前眼压近似,术后3、6及12个月,急闭组眼压低于慢闭组(均 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02, P=0.051);两组术后3个月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均较术前缩小,但两组间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7, P=0.332)。 结论:急性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可以提高视力及降低眼压,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降低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房角功能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房角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青光眼中心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7例(37眼)。患者为青光眼急性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3~14 d,术前眼压高于21 mmHg(1 mmHg=0.133 kPa);房角关闭范围>2个象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示前房变浅,周边虹膜根部与小梁网贴附范围>2个象限;晶状体核混浊度≥Ⅲ级。所有患眼均行常规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巩膜瓣常规可调节缝线密闭缝合。术前术后观察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程度及滤过泡形成情况。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差分析、配对 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7 d时眼压为(18.8±1.7)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16.562, P<0.001),15例患者形成滤过泡。术后1个月眼压为(15.5±1.8)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 t=20.529, P<0.001),仅有5例患者存在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半年,眼压为(14.9±2.4)mmHg,23例患者术后眼压<16 mmHg,14例患者术后眼压介于16~20 mmHg之间,较术前眼压明显下降( t=24.458, P<0.001);UBM示所有患者术后房角重新开放范围>2个象限,术后眼压与术前房角粘连程度无相关关系( r=0.016, P=0.926);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 t=-25.195, P<0.001);33例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4例患者术后BCVA较前无改善,术前术后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5.017, P<0.001);5例患者术后上方结膜可见功能性滤过泡形成,32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滤过泡,UBM也证实结膜下无有效滤过泡形成。 结论::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双切口小梁切除+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眼压的下降很可能是房角区小梁网功能的恢复,而不是依赖于外滤过通道的建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82例(82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眼压、视力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眼前节参数(前房深度、前房角开放距离及前房角隐窝面积)。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成功42例,条件成功25例,失败15例;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logMAR)分别为0.42±0.06、0.36±0.05,较术前0.54±0.09提高,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15.28±2.45)mmHg、(14.86±2.26)mmHg]较术前[(20.99±3.35)mmHg]降低(均 P<0.05);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3.35±0.46)mm]、前房角开放距离[(0.47±0.18)mm]及前房角隐窝面积[(0.22±0.15)mm 2]分别较术前[(1.74±0.29)mm、(0.16±0.12)mm、(0.06±0.04)mm 2]增加(均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眼轴长度、术前眼压、术前前房深度及术前前房角粘连均是疗效的影响因素( OR=2.65、2.08、0.01、14.37,95% CI=1.323~5.289、1.125~3.840、0.003~0.484、1.084~20.431, P=0.006、0.019、0.021、0.043)。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效果良好。术前眼轴长度、术前眼压、术前前房深度及术前前房角粘连均是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三联手术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玻璃体穿刺减压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及前房角分离三联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伴有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仍≥40 mmHg(1mmHg=0.133 kPa)。患者均接受玻璃体穿刺减压、晶状体超声乳化及前房角分离三联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前眼压为55.00(51.25,58.00)mmHg;术后1 d为18.00(15.25,20.00)mmHg、术后1周为15.50(13.25,18.00)mmHg、术后1个月为15.00(14.00,18.00)mmHg、术后3个月为15.00(13.00,17.25)mmHg、末次随访眼压为15.50(13.25,17.00)mmHg,均较术前降低(均 P<0.001)。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52(0.30,0.65)较术前1.85(1.69,2.53)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4, P<0.001)。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94, P<0.001)。术中发生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术后发生虹膜萎缩和后粘连各1眼。 结论:玻璃体穿刺减压、晶状体超声乳化及前房角分离,三联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有效降低眼压,减轻视神经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FEVR继发性青光眼患者15例1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系统性眼科评估。根据患者年龄、视力、眼压、眼前节、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选择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房角分离、睫状体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手术后随访时间3~37个月。观察患眼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17只眼中,男性11例13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6.14±7.37)岁。FEVR分期为2B、3B、4A、4B、5A、5B期分别为1、1、5、6、3、1只眼。患眼眼压(42.74±9.06)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患眼均存在浅前房及房角关闭、虹膜前和(或)后粘连、晶状体混浊、视网膜脱离。存在虹膜新生血管4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行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及房角分离手术16只眼,其中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8只眼;行睫状体激光光凝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1只眼。末次随访时,眼压恢复正常范围16只眼;前房深度恢复正常16只眼。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FEVR继发性青光眼最主要病因为前房及房角结构和功能异常,见于FEVR分期中2B期及以上;经角膜缘入路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结构,无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混浊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4岁。"右眼视力下降2年"于2022年5月25日来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患者5年前突发右眼胀痛伴视物模糊,诊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外院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房角分离术",当时植入Isotechnics亲水性丙烯酸酯IOL(型号HP25B,美国EyeKon Medical公司)。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近2年右眼视力逐渐模糊,无眼红眼痛,眼压13~16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有2型糖尿病20年,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HM/5 cm,验光测不出屈光度,左眼为0.25,-1.25/1.00×85=0.4;右眼眼压(Non contact tonometer,NCT)为15.0 mmHg,左眼为16.0 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清亮,KP(-),前房深度可,Tyn(-),虹膜2点以及7—9点方位与前囊膜粘连,瞳孔呈不规则竖椭圆样,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前囊膜白色混浊并钙化斑,前囊口皱缩呈椭圆形并鼻侧偏心,人工晶状体(IOL)位于囊袋内,光学面呈白色云雾状混浊(见图1),玻璃体及眼底窥视不清;左眼晶状体混浊C2N2P2,余专科情况无特殊。眼部B超示:双眼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眼IOL混浊、左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型糖尿病。5月26日行右眼IOL置换术,术中切除部分前囊膜松解前囊口缩窄,完整取出混浊IOL,植入硬式IOL。术后1周裸眼视力0.3,矫正视力0.5,眼压11.0 mmHg,瞳孔尚圆,散瞳后见IOL位正。裂隙灯显微镜下见取出的IOL光学区直径4 mm中央区呈雾状混浊,主要位于后表面,光学区周边部呈宽1 mm环形不均匀致密颗粒样物质沉积,累及IOL襻(见图2);共聚焦显微镜扫描IOL光学原件,内部可见大量沉积物附着,如器皿中的细菌聚集成簇、交织蔓延(见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房角分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房角分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周口市眼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84例(84眼)临床资料,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改良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视力、眼压、前房角度、前房深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均下降,且观察组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1及6个月,两组患者前房角度及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前房角度( t1个月=4.88、 t6个月=5.52)及前房深度( t1个月=5.13、 t6个月=5.94)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4/42)低于对照组(19.05%,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0)。术后3个月观察组前房角粘连角度为(56.42±20.62)度,对照组为(186.45±25.62)度,两组房角粘连角度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 t=-25.62, P<0.05)。 结论:改良房角分离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降低其眼压,并改善患者的前房角度、深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