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殖性疣状白斑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增殖性疣状白斑(proliferative verrucous leukoplakia,PVL)是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OPMD)中恶变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因PVL与口腔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等临床表现相似,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有学者认为PVL是口腔白斑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特征是易复发、扩散和具有高恶性转化率。目前,PVL缺乏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定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诊断和治疗存在困难。本文通过系统回顾PVL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恶性转化监测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PVL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实用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毒疣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毒疣(viral wart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皮肤和黏膜多形态的良性增生性损害。病毒感染皮肤或黏膜的上皮细胞后存在增殖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3种状态。增殖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皮肤病和较少见的皮肤/黏膜癌,前者包括寻常疣、跖疣、丝状疣、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尖锐湿疣等具有相对特异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后者包括宫颈、外阴、肛周、口咽等部位的鳞癌和原位癌。亚临床感染为外观正常,需要借助器械或试剂确定,如醋酸白试验。潜伏感染是外观正常,醋酸白试验阴性,需要通过检测病毒DNA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经典型和色素减退型扁平疣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及与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经典型和色素减退型扁平疣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及其与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集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的扁平疣患儿,应用RCM检查皮损,测量相关结构,并分析、统计不同类型扁平疣的RCM特征及与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共纳入41例患儿,其中经典型28例,色素减退型13例。RCM下色素减退型扁平疣的典型特征为颗粒层及棘层上部弥漫分布的大体积细胞(13/13),直径(30.29 ± 2.55) μm,对应组织病理学上空泡细胞,直径(28.38 ± 2.67) μm,二者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66, P = 0.112);经典型扁平疣主要特征是玫瑰花环结构(28/28,100%),其由大体积细胞聚集而成,玫瑰花环结构直径(88.67 ± 12.76) μm,对应组织病理中呈波浪样分布的增厚的表皮,两波谷间距离为(86.14 ± 16.96) μ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0.37, P = 0.717)。 结论:儿童经典型和色素减退型扁平疣RCM表现与组织病理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体积细胞对应组织病理上的空泡细胞,玫瑰花环结构由大体积细胞聚合而成,其对应组织病理上呈波浪样分布的增厚的表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阴道镜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子宫颈癌漏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阴道镜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子宫颈癌漏诊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2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阴道镜活组织检查,且组织学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CINⅢ、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原位癌、扁平湿疣或湿疣样改变,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并进行术后病理检查。比较子宫颈阴道镜活组织检查与LEEP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并对阴道镜子宫颈活组织检查中子宫颈癌漏诊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阴道镜下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对慢性子宫颈炎诊断准确率为59.70%(40/67),对扁平湿疣或湿疣样改变诊断准确率为51.58%(49/95),对CINⅠ诊断准确率为85.14%(63/74),对CINⅡ、CINⅢ及子宫颈原位癌诊断准确率为73.63%(67/91),与LEEP术后病理结果相符患者共计219例,总体诊断准确率为66.97%(219/327);术后病理提示诊断不足患者43例(13.15%),诊断过度患者48例(14.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颈病变占子宫颈面积<50%、阴道镜图像质量不满意以及患者年龄≥50岁是子宫颈癌漏诊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阴道镜下子宫颈活组织检查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准确性不高,易发生子宫颈癌漏诊,应提高阴道镜操作技能,同时关注老年女性及阴道镜图像不满意患者的检查,以进一步降低子宫颈癌漏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皮质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扁平疣一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前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治疗BP 的新型药物,其疗效已在国内外多篇文献中得到证实. 但糖皮质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在扁平疣治疗方面的作用暂无相关报道. 本文报道一例糖皮质激素联合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BP病情控制稳定且泛发性扁平疣消退的病例.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本病例扁平疣短期内消退,可能与度普利尤单抗对免疫功能的调节及皮肤屏障的修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肛周及外阴泛发性传染性软疣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成人肛周及外阴泛发的传染性软疣临床少见,容易误诊.本文报道一例37 岁女性患者,肛周及外阴可见密集泛发的米粒至花生大小的皮色扁平丘疹,曾就诊于多家医院,1 个月前于外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传染性软疣皮损给予分批刮除联合液氮冷冻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皮肤镜辅助诊断难辨认汗孔角化症12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难辨认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首诊误诊情况及皮肤镜特征,探讨皮肤镜检查在难辨认PK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4月—2024年1月首诊误诊但皮肤镜下可见典型汗孔角化症特征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皮肤镜特点.结果 12例PK患者中斑块型5例(41.67%)、疣状斑块型1例(8.33%)、炎症性浅表播散型4例(33.33%)、炎症角化型2例(16.67%).首诊被误诊为银屑病5例、扁平苔藓3例、湿疹2例、环状肉芽肿2例.上述病例皮肤镜下均可见汗孔角化症的特异性结构"双轨征",最常见的血管结构是点状血管,其他相对常见的皮肤镜检查结果如下:鳞屑、边缘灰褐色点及边缘内浅棕色色素沉着.结论 PK分型的临床病程、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需与多种皮肤疾病相鉴别,包括扁平苔藓、银屑病、脂溢性角化病、红斑狼疮等,皮肤镜可用于辅助诊断难辨认汗孔角化症,进一步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感染性甲病的临床、皮肤影像特征在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结合非感染性甲病的皮肤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予以分析并总结皮肤影像要点,进一步提高非感染性甲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2年01月—2023年12月,同时行甲活检及皮肤影像检查的甲病患者48例,收集临床、组织病理及皮肤影像图像并加以分析.结果 在单指(趾)受累的甲病中,甲血管球瘤、甲乳头状瘤、甲银屑病及甲扁平苔藓在皮肤镜下均可出现纵向条索样红斑及血管扩张,其中甲乳头状瘤还可见特征性甲下角化性团块;甲下外生骨疣及甲下鳞状细胞癌均表现为均质样增生结构,但甲下鳞状细胞癌背景较红,病变边缘模糊,亦可见树枝状血管及出血.对于多指(趾)受累的甲病(甲银屑病、甲扁平苔藓等),则有多种不同的皮肤镜特征并存;与甲银屑病相比,甲扁平苔藓中甲纵裂比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扁平苔藓相比,甲银屑病中点状凹陷及油滴样结构比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彩超多普勒示几乎所有甲下血管球瘤均表现为甲板下低回声结节,并显示丰富血流信号.结论 皮肤镜、皮肤超声等皮肤影像技术对非感染性甲病的诊断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O2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在面部扁平疣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CO2 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在面部扁平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3 年3 月于我院就诊的 109 例面部扁平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5 例(剔除2 例,最终完成53 例)和观察组54 例(剔除1 例,最终完成53 例).对照组仅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观察组在CO2 点阵激光预处理后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和随访6 个月后的复发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皮损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整体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较前下降,观察组炎症因子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两组治疗后皮损数量、大小、颜色、厚度及瘙痒程度及同形反应评分较前下降,观察组皮损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6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3.701%(1 例/27 例)与对照组的 25.00%(4 例/16 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 点阵激光预处理后光动力疗法可减轻面部扁平疣患者炎症反应,减轻症状,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中药浸泡联合雷火灸治疗难治性多发性跖疣医案1则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疣属于病毒性皮肤病,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具有嗜表皮特性.发生在足底的疣称之为跖疣,多由HPV-1所致.外伤、摩擦、足部多汗等均可以促进其发生.皮损表现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渐增至黄豆大小,因足部压力大而受压形成淡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为稍高的角质环,下方为疏松的角质软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