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系统梳理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收录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ups等数据库中的近20年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SPSS Modeler 18.0、Gephi0.10.1软件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 ①针刺优势以靶器官功能与多项血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的调节为主;中药优势为能进一步增强肺通气功能;针刺与中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哮喘患者临床疗效.②针刺治疗哮喘重要程度排名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膻中,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定喘-肺俞支持度最高,其次为脾俞-肺俞;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为常用经脉.③体现针刺优势的腧穴处方重视局部选穴,循经选穴,上下配穴.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原因,其临床优势在于局部与整体兼顾,"标本同治,从肺论治,局部选穴,远近配穴"的临床取穴规律是针刺优势的体现之一,这为针药结合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取双侧足三里穴,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避开足三里穴区下血管,进针约10 mm,留针5 min,不行针;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区下胫前动脉分支处,进针约25 mm,行上下提插手法 5 min后出针.两组均每周治疗 2 次,共治疗 4 周.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内踝、外踝、足底的脚掌内上方和脚掌外下方4个区域左右温度差值,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血流峰值指数对数(ln PS)、最大速度均值对数(ln TAMAX),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测仪和血压计测量踝肱指数(A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内踝和外踝 4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及平均值差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首次治疗后,脚掌内上方、内踝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除内踝左右温度平均值差值外,脚掌内上方、脚掌外下方、外踝和内踝 4 个区域左右温度最大值差值、最小值差值、平均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首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右侧足三里穴下胫前动脉ln PS、ln TAMAX及AB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对照组的3.3%(1/30,P<0.05).结论:足三里刺脉术能够有效改善Wagner 0级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下肢血管血流速度,减小左右下肢温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在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因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并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进行术后恢复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55)与对照组( n=55)。对照组术后给予腹腔镜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术前耳穴压豆联合术后足三里穴位贴敷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呕吐、腹胀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腹腔镜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16.33±2.48)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50±2.20)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1.22±2.45)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7±2.0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59、24.06,均 P<0.05)。观察组术后呕吐发生率为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2%;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为1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9.59、24.06,均 P<0.05)。 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术前应用耳穴压豆联合术后足三里穴位贴敷,能够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对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当日第1台择期腹腔镜肝叶或胆囊切除术患者76例,性别不限,年龄18~7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8):对照组(C组)和电针组(EA组)。2组均采用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术前晚20:00后禁固体食物,20:00至22:00服用12.5%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800 ml,术日晨5:30至6:00服用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400 ml。EA组术日晨7:30行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穴;C组采用假穴位电刺激。所有患者8:00行胃窦部超声检查,测量平卧位和右侧卧位横截面积(CSA),计算胃容量(GV)、胃容积/体重比值(GV/W)、右侧卧位CSA/体重比值(CSA/W),进行Perlas A半定量评级。麻醉诱导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食管入口处黏液胃蛋白酶水平,记录阳性表达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期间恶心、呕吐、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EA组平卧位CSA、右侧卧位CSA、GV、CSA/W、GV/W、Perlas A半定量分级和胃蛋白酶阳性率降低,恶心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电针可促进实施ERAS术前禁食禁饮策略的肝胆手术患者胃排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6月-2021年5月本院96例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中医灌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联合组在中医灌肠组基础上针刺足三里。3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主要证候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促胃液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采用智能双导胃肠电图仪检测胃电生理参数(波形反应面积、波形频率、平均幅值),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中医灌肠组为81.3%(26/32)、对照组为68.8%(22/3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8.72 ,P=0.013)。联合组治疗后脘腹胀满、疲乏无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评分低于中医灌肠组与对照组( F值分别为16.39、13.21、11.28、10.23, P值均<0.001)。治疗后,联合组GAS[(140.62±15.19)ng/L 比(128.79±14.34)ng/L、(115.98±12.40)ng/L, F=21.09]、MTL[(268.66±28.21)ng/L比(245.89±25.24)ng/L、(230.78±22.43)ng/L, F=30.29]、SS[(70.58±8.17)ng/L 比(65.50±7.76)ng/L、(59.73±7.05)ng/L, F=33.19]水平高于中医灌肠组和对照组( P<0.01);波形反应面积[(172.62±17.14)μV/s 比(158.56±15.32)μV/s、(145.48±14.13)μV/s, F=20.24]、波形频率[(3.86±0.61)cpm比(3.29±0.50)cpm、(3.01±0.63)cpm, F=13.17]、平均幅值[(86.51±8.98)μV比(75.70±7.93)μV、(68.65±7.46)nμV, F=28.11]高于中医灌肠组和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6/32)、中医灌肠组为15.6%(5/32)、对照组为12.5%(4/3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47, P=0.789)。 结论:针刺足三里联合中药灌肠可有效改善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胃肠激素水平、胃电生理参数,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温针灸对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NK细胞数量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温针灸促进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并将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分为实验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实验组于每次化疗后第一天行温针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与气海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WBC、N、PLT、Hb的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4.86±1.55)×10 9/L比(5.60±1.62)×10 9/L;(0.57±0.21)×10 9/L比(0.69±0.30)×10 9/L;(179.00±47.60)×10 9/L比(194.00±55.80)×10 9/L;(102.00±17.50)g/L比(113.00±16.90)g/L; t值分别为2.572、2.337、2.134和2.62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NK细胞数量、NK细胞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表达NK细胞活化型受体(natural-killer group 2,member D,NKG2D)水平皆升高[(8.40±2.29)%比(11.86±3.29)%,(9.23±2.51)%比(17.50±4.97)%,(7.50±3.59)%比(11.38±3.16)%, t值分别为2.441、2.355和2.29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温针灸对恢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腰段脊柱手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5岁,BMI 18.5~28.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5):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C组取四肢非穴位部位连接设备但不通电进行试验。TEAS组取双侧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使用频率为2/100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设置为每例患者的最大耐受水平。2组于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7 d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1次/d,每次30 min。记录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于术后24、48和72 h时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评分和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1和3 d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P物质和缩胆囊素浓度。 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缩短,腹胀发生率降低( P<0.01);2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时PONV评分、发生率、术前、术后1和3 d时血清P物质和胆囊收缩素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腰段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疼痛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6月6日收录的有关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文献,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取308篇文献,纳入317个针刺处方,涉及173个腧穴,主要归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脾经。足三里、合谷、内关等均为使用频次≥50次的高频腧穴。特定穴中多使用五输穴。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常见部位为腹部、肛周、腰背部、膝部。腹部术后疼痛常用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足三里-内关”;肛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承山、长强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承山-长强”等;腰背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肾俞、环跳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阿是穴-环跳”“肾俞-环跳”等;膝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血海、梁丘等,二者配伍组合关联度较高。结论: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多选取阳经穴位,以远近配穴、循经取穴为主,且注重特定穴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