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肾镜术中肾造瘘管误入下腔静脉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肾造瘘管误入腔静脉的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本院收治的1例行PCNL术中肾造瘘管误入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为左输尿管上段结石伴左肾轻度积水,术中穿刺顺利,通道扩张后出血汹涌,视野不清,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术后当日复查CT提示左肾造瘘管误入下腔静脉。结果:根据CT测量结果,立即将左肾造瘘管退出肾静脉,并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肾造瘘管拔出后肾静脉自行愈合,患者恢复良好,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不恰当的扩张手法可导致腔静脉损伤,及时复查CT并退出肾造瘘管可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急诊患者的救治流程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接诊的67例创伤骨科患者资料。在全程防护下进行筛查,根据病情进行门急诊处置或住院手术。门急诊治疗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9.5岁。6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14例肢体骨折患者予手法复位后固定制动,2例皮肤裂伤患者予清创缝合,4例髋部骨折患者予卧床制动。住院手术41例,男14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8.5岁。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接受后凸成形术,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肘关节置换术,1例跟腱断裂患者行跟腱探查缝合,其余27例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结果:患者以骨质疏松骨折为主,分别占门急诊与住院患者的61.5%(16/26)和68.3%(28/41)。41例住院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 d,住院时间平均为4.5 d,较2019年同期患者(3.1、11.5 d)减少。住院患者中入院伴发热4例、术后发热26例,皆与原发伤或手术创伤相关。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中并发急性肺栓塞。结论:COVID-19防控仍要继续;通过严格的筛查、防护和监督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行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比例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所增加;血源短缺是影响患者救治的主要问题;对于应手术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仍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丝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紧急处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发生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的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完全嵌顿患者均在导丝送入颈内静脉约20 cm时发现导丝嵌顿,导丝推送及回退均失败,导丝无法移动;3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导丝可继续送入,但反复退至约18 cm处嵌顿。所有发生导丝嵌顿患者,立即转至放射导管室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导丝嵌顿部位,显示导丝均嵌顿在右心房近瓣膜附近区域。DSA下分别采用导丝取芯抽丝法、多功能血管造影(multipurpose angiography,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法和手法导丝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结果:1例完全嵌顿患者采用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成功治疗,DSA下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入临时导管。1例完全嵌顿和1例逆行性嵌顿患者采用MPA导管沿导丝套取导丝末端,使导丝扭曲变形的"J"形末端完全进入导管后将导丝随造影导管一起退出右心房;2例逆行性嵌顿患者在DSA下经过反复推进导丝,旋转调整导丝"J"形末端方向后再反复做导丝退出操作后,顺利退出右心房;此4例患者在嵌顿导丝取出后,利用保留的导丝调整方向后重新置管。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出现导丝意外嵌顿右心房时,在DSA下通过离断导丝取芯抽丝术、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和手法调整术进行紧急处理,均能使导丝解除嵌顿退出右心房,并顺利完成置管,取得较好疗效。对导丝完全嵌顿患者,MPA导管导丝末端套取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膏摩疗法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膏摩疗法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膏摩疗法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膏摩组(18只)、模型组(18只),膏摩组和模型组均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膏摩组和模型组按造模后时间分为第1天、第3天和第7天三个亚组,每亚组6只大鼠。膏摩组于造模2 h后开始膏摩治疗,由专人在损伤局部涂抹消炎止痛膏,并运用食指摩法,推拿手法均匀和缓,每次5 min,每日2次(间隔12 h)。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1、3、7天时间点取材,对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检测和分析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CD34)染色,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腓肠肌肌纤维均较对照组肿胀变形,崩塌溶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膏摩组较模型组恢复更佳,新生成肌细胞较多,炎症浸润减轻,形态更趋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与膏摩组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的红色荧光(CD34)更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膏摩组各取材时间点则更明显。模型组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SOD和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其中第1天和第3天膏摩组的SOD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明显升高( Z1=-2.882, P1=0.004; Z3=-2.882, P3=0.004),第7天膏摩组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7=-1.992, P7=0.55);而膏摩组各时间点的MDA含量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 Z1=-2.887, P1=0.004; Z3=-2.089, P3=0.037; Z7=-2.722, P7=0.006)。 结论:膏摩疗法可有效减轻骨骼肌损伤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损害,加快局部血管生成,进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CLR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20例,以ACLR术后12周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早期组(8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和晚期组(12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对20例患者给予统一的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三步。使用角度计测量术前和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所有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2组患者术后第2天、术后1周和2周康复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119.6±4.7)°和晚期组(11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75.7±14.5)°和晚期组(72.6±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时的主动屈膝角度[早期组(99.5±10.5)°、(112.1±18.9)°、(123.1±17.6)°、(132.8±11.0)°;晚期组(97.8±15.5)°、(109.9±13.9)°、(121.8±12.6)°、(129.4±12.9)°]与组内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 P<0.05);2组患者术后2周的主动屈膝角度均较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显著变小( P<0.05);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时的屈膝角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2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早期组(3.5±0.4)分,晚期组(3.8±0.6)分]与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5.3±1.4)分,(5.6±1.6)分]相比均显著下降( P<0.05),术后2周的VAS评分[早期组(2.8±0.7)分,晚期组(3.1±0.9)分]显著低于术后第2天和术后1周( 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未见1例发生并发症。 结论: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隆乳术后假体位置异常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假体移位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诊治并会诊治疗的隆乳术后假体移位女性患者74例(95个乳房),年龄19~50岁,平均31.2岁。根据假体移位发生时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发生于7 d内假体移位21个乳房,其中17个乳房经过处理随访6个月后形态良好,双侧对称,无异常不适发生,患者满意;4个乳房假体手法复位无效改用手术复位。发生于7 d至1个月假体移位25个乳房,经处理后半年随访无再发生移位,双侧对称,患者满意。>3个月假体移位49个乳房,经过处理半年随访无再发移位等不适,双侧对称,患者满意;其中7例更换新假体,2个乳房出现过矫正,再次手术复位修复。结论:隆乳术后时间不同发生假体移位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不同,个性化治疗可解决移位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ICC继发性异位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PICC继发性异位的早期识别与处理方法,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静脉治疗专科患者8 509例,患者置入PICC且原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留置过程及时评估导管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异常者拍摄X线胸部正侧位片确认体内导管走行和尖端位置。异位者,病情允许情况下,通过体外手法(拔出部分导管、改变体位、体外叩击、0.9%氯化钠快速冲洗)复位。结果:早期识别31例PICC继发性异位,27例采用体外手法复位,复位成功19例,复位失败8例,复位成功率70.4%,无其他并发症发生。3例因合并血栓,1例因疾病未采取复位措施。结论:X线胸片是识别PICC继发性异位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体外手法处理PICC继发性异位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嵌顿疝的外科处理原则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疝外科急腹症主要指嵌顿疝,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影像学检查对嵌顿疝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嵌顿疝若不及时、正确处理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绞窄疝,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复位低风险患者可尝试手法复位,复位不成功或复位风险高的患者应积极手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腹腔镜微创治疗急性嵌顿疝具有切实可行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补片在嵌顿疝手术中的使用也被证实是安全可行的,只要选择得当,即使在行肠切除的嵌顿疝修补中,补片的使用也并未增加手术区域感染的风险,并且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同时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选择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2例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患儿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3岁。所有患者均先摄X线片,急诊行手法闭合复位纠正畸形及脱位,石膏托固定,根据孟氏骨折的治疗原则先恢复并稳定尺骨的长度,根据尺骨骨折的部位及类型选择固定方式,然后再处理桡骨颈骨折。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疗效。结果: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临床特点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根据尺骨骨折成角方向和桡骨颈骨折远端移位的方向分为2型:伸直外翻型7例和屈曲内翻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获8~38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对于尺骨骨折,1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4例弹性髓内钉固定,5例接骨板固定,1例未予处理,1例仅行手法复位。对于桡骨颈骨折,11例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1例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9.6周),内固定物取出时间为12~50周(平均31.2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骨头缺血坏死,1例发生桡骨近端膨大。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评分评定疗效: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儿童头颈分离型类孟氏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孟氏骨折及桡骨颈骨折,临床特点表现为尺骨骨折伴桡骨颈骨折,桡骨头、颈完全分离,骨折远端纵轴偏离肱骨小头中心,但近端肱桡关系正常;尺骨骨折治疗方案包括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弹性髓内钉固定、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或无需固定,而桡骨颈骨折多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通过早期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岗前培训中融入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剖析的教学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实习医学生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岗前培训融入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剖析的教学效果及其满意度。方法:采用试验对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参加临床实习的282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1名学生。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融入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剖析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对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七步洗手法的掌握情况及其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采用SPSS 2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生医院感染防控理论知识和七步洗手法考试分数,分别为(93.3±4.4)分和(92.4±5.3)分,对照组学生考试分数分别为(86.1±4.8)分和(83.8±6.0)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试验组学生对融入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剖析教学方式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占比[52.5%(74/141)]高于对照组学生[19.1%(27/14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岗前培训融入医院感染暴发案例剖析后,教学效果和满意度均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