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法松解术联合几丁糖治疗肩周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手法松解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松解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2组治疗前、治疗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肩关节评分(CMS)、肩关节活动度、总有效率及复诊率.结果 治疗l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2组VAS评分、CMS、肩关节活动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8%,49/50)高于对照组(78%,39/50)(P<0.05),复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筋主骨从"理论指导下手法松解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冻结期肩周炎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肩关节功能障碍、提高肩关节活动度、降低复诊率,在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方面优势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Rorabeck Ⅱ型股骨远端假体周围骨折(PDF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3例伴严重骨质疏松(T值≤-2.5 SD)的初次TKA术后Rorabeck Ⅱ型PDF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65~85岁[(75.2±6.5)岁]。患者均行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期规范的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评估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2个月[(43.2±19.9)个月]。手术时间为90~135 min[(103.8±12.6)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50 ml[(150.0±45.6)ml]。术前、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14.6±7.8)°、(90.4±8.0)°、(97.3±4.8)°、(98.1±6.3)°( P均<0.05)。术后3,6,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0.2±2.2)分、(84.6±2.9)分、(87.3±3.3)分( P均<0.05)。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术前、术后6,12个月骨密度T值分别为(-3.8±0.6)SD、(-3.4±0.6)、(-2.9±0.6)SD( P均<0.05)。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行二次自体髂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骨术后骨折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经口服利伐沙班片后均治愈;1例患者出现膝关节轻度屈伸受限,经股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及功能康复后改善。 结论:对于TKA术后RorabeckⅡ型PDFF,采用单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满意,骨密度显著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胫后肌与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其操作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以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16—2018年收治的21例高弓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共25足;手术时患儿年龄(11.10±2.08)岁,随访(4.37±1.14)年。通过足部软组织松解、截骨治疗(骰骨、内侧楔骨或中跗关节截骨等)矫正足部畸形,畸形矫正后通过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平衡足部内、外侧肌肉力量。使用克氏针固定截骨端及踝关节,术后石膏固定六周;术后一年通过佩戴可行走支具及手法按摩巩固疗效。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足正侧位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经过手术治疗,21例均能恢复正常负重行走。1例术后畸形复发,行进一步手术治疗;1例出现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Kite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术后3年以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3, P=0.162)。Hibbs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831, P<0.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随着时间推移,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有逐渐减小的趋势。AOFAS评分及FAAM评分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治疗儿童高弓内翻足操作简单,足内、外侧背屈力量平衡效果满意,可以较好地维持手术后足部畸形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手法松解联合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精准注射治疗冻结肩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精准注射联合手法松解(manipulation release, MR)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冻结肩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手法松解联合PRP注射组(MR-PRP组,31例),臂丛麻醉行肩关节MR后,超声引导下肩关节周围及关节腔注射PRP;手法松解组(MR组,32例),臂丛麻醉行肩关节MR后,不进行肩关节药物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和肩关节评分量表(Constant-Murley Score, CMS)评分。记录治疗后各个时间点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量和恢复满意度,同时记录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前肩关节AROM及治疗前C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RS评分均降低( P<0.05),肩关节AROM及CMS评分均升高( P<0.05)。与MR组比较,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NRS评分降低( P<0.05),肩关节AROM和CMS评分均升高( P<0.05)。MR-PRP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非甾体抗炎药使用量低于MR组( P<0.05),恢复满意度高于MR组( 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PRP精准注射联合MR对于冻结肩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MR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粘连临床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ACLR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20例,以ACLR术后12周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早期组(8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和晚期组(12例,ACLR术后病程>12周)。对20例患者给予统一的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处理三步。使用角度计测量术前和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所有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2组患者术后第2天、术后1周和2周康复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119.6±4.7)°和晚期组(11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被动屈膝角度[早期组(75.7±14.5)°和晚期组(72.6±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4周、12周和24周随访时的主动屈膝角度[早期组(99.5±10.5)°、(112.1±18.9)°、(123.1±17.6)°、(132.8±11.0)°;晚期组(97.8±15.5)°、(109.9±13.9)°、(121.8±12.6)°、(129.4±12.9)°]与组内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 P<0.05);2组患者术后2周的主动屈膝角度均较术中被动屈膝角度显著变小( P<0.05);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时的屈膝角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2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早期组(3.5±0.4)分,晚期组(3.8±0.6)分]与术后第2天的VAS评分[(5.3±1.4)分,(5.6±1.6)分]相比均显著下降( P<0.05),术后2周的VAS评分[早期组(2.8±0.7)分,晚期组(3.1±0.9)分]显著低于术后第2天和术后1周( 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未见1例发生并发症。 结论:程序化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ACLR术后24周内关节粘连安全且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经手法松解术治疗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UA)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早期介入系统康复干预,如术后麻醉未清醒阶段实施被动姿势控制训练,完全清醒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指、腕关节及肘关节,后续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弹性球训练、肩关节训练、扩胸运动、肌力训练等。于术前、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肩关节CMS评分[分别为(60.03±5.54)分和(85.94±4.02)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0.26±3.89)分和(43.26±3.8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48 h、术后4周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4±0.65)分和(0.60±0.6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SF-36评分[(84.59±3.89)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于MUA术后早期介入康复干预能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其疼痛程度及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FEAR技术或单纯外展技术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FEAR技术和单纯外展技术用于麻醉下手法松解(MUA)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PF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EAR技术组(F组)和单纯外展技术组(A组)。F组MUA操纵手法采用FEAR技术,A组MUA操纵手法采用单纯外展技术。所有患者的MUA均在C 6神经根阻滞下实施,并在MUA后接受肩关节腔激素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的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评分和被动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治疗后1、2、4周和3个月随访的患者整体印象改变(GIC)评分,并记录再次MUA情况、MUA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及3个月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治疗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周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总分及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总分明显降低(均 P< 0.05),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明显增加(均 P<0.05);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SPADI残疾评分、总分及F组SPADI疼痛评分降低(均 P<0.05),治疗后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残疾评分和总分降低(均 P<0.05),治疗后2、4周两组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增加(均 P<0.05);与治疗后2周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SPADI疼痛评分、总分及F组SPADI残疾评分降低(均 P<0.05),两组被动ROM(上举、外展、外旋、内旋)增加(均 P<0.05)。两组治疗后1、2、4周和3个月随访GI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4周和3个月随访两组GIC评分降低(均 P<0.05);与治疗后2周比较,治疗后4周和3个月随访A组GIC评分均降低(均 P<0.05)。F组和A组治疗后1周的显著改善率(GIC=1分)分别为66.7%和59.4%( P>0.05),且两组3个月随访时的显著改善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发生MUA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两组再次MUA例数及3个月随访期间接受其他治疗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联合肩关节腔激素治疗,单纯外展技术和FEAR技术用于PFS的治疗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拇指掌指关节绞锁18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对现有治疗方法做出改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例拇指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19~41岁,右侧15例、左侧3例。手术治疗4例,根据手术中发现的解剖特征,推断发病机制;保守治疗14例,其中改良复位手法治疗3例,传统复位手法治疗11例。观察患者治疗后拇指掌指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疼痛、稳定性以及和关节绞锁是否复发等。结果:(1)4例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观察到桡侧籽骨近侧缘撞击掌骨头关节面导致出现软骨缺损,籽骨嵌于软骨缺损内致使拇指掌指关节绞锁。在近节指骨基底处部分松解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止点,可以很容易地解除关节绞锁。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未见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患者术前拇指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31.8°~-19.3°,被动活动度平均为-32.5°~30°;术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为-3.8°~52.5°;患者对手术疗效的主观评价均满意。(2)14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复位成功,其中改良复位手法3例,传统复位手法11例。复位前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8.6°~-15.2°,被动活动度为-30.4°~26.5°;复位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活动度为-15.8°~47.5°。随访6~8周,末次随访双侧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一致,未见关节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结论: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为拇指过伸时桡侧籽骨向远端和桡侧移位,其近侧缘在掌骨头关节面上刻划出一沟槽状软骨缺损,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的张力作用下,籽骨嵌于软骨缺损中而导致关节发生绞锁。根据这一损伤机制,改良复位手法可被用于治疗拇指掌指关节绞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治疗的4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3例,女17例;年龄25~70岁,平均53.2岁。所有患者骨折移位>5 mm、骨折块面积<3 cm×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关节镜组),2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切开组)。术后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结果: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19、20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分别为152.7°±13.3°、137.7°±19.2°,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46.0°±16.4°、132.4°±20.5°,VAS评分分别为(0.8±0.4)、(1.3±0.6)分,ASES评分分别为(91.8±4.1)、(87.4±5.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开组有2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待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1例肩关节僵硬,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后好转。 结论:相对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