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至2019年青岛大学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大赛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4至2019年青岛大学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大赛(简称大赛)结果,为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10至11月,采用资料分析方法,以青岛大学9所临床医学院2009~201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实习阶段600名医学生(共有2 419名)的大赛成绩,以及对600名参赛队员和120名裁判的问卷调查结果为资料来源。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医学生在6届大赛各赛站的失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失分情况随大赛年份变化的趋势。结果:参加6届大赛的医学生占其总数的24.8%(600/2 419),从第一届到第六届大赛,各赛站的失分逐渐降低[如病史采集站:(29.50±9.85)分比(25.50±6.43)分比(18.50±6.26)分比(16.50±4.74)分比(15.50±3.69)分比(13.00±3.50)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医学生在各赛站的失分随年份变化呈降低趋势( r=-0.436~-0.754,均 P<0.05);与其他赛站比较,各届大赛的综合技能站失分最多[如第二届:综合技能站(37.50±10.07)分比妇产儿科技术站(21.50±7.47)分比穿刺技术站(26.00±8.10)分比外科技术站(25.00±7.82 )分比急救技术站(23.50±7.47)分比体格检查站(22.50±6.35)分比病例分析站(25.00±4.08)分比病史采集站(25.50±6.43)分] ,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届大赛不同类型参赛队员的失分[如第五届随机队员(26.33±10.08 )分,随机与推荐组合队员队员(15.67±4.17)分,推荐队员(8.33±4.42)分]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赛队失分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操作的规范性与熟练程度70.8%(85/120)。98.5%(591/600)的参赛队员和95.0%(114/120)的裁判认为大赛能够巩固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结论:医学生在大赛中成绩逐年提高,且推荐队员的成绩高于随机队员、推荐与随机组合队员,大赛是巩固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议在以后的大赛中增加参赛队员的数量,并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八年制赛道的设计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八年制赛道试题和成绩进行分析,探讨并检验试题设置的合理性及其评价效能,为进一步完善八年制赛道提出改进建议。方法:基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考核范围、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以及相关胜任力框架对八年制赛道试题和各代表队成绩进行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测算各考站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对各考站成绩与总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临床医学八年制赛道基本覆盖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考核范围。银奖争夺赛的难度为0.63,区分度为0.79,克朗巴赫系数为0.93;金奖争夺赛难度为0.79,区分度为0.81,克朗巴赫系数为0.66。银奖争夺赛中得分率<60%的胜任力指标,包括CanMEDS框架内的医学专家、合作者、学者等,以及住院医师置信职业行为指标内的接诊患者、辅助检查选择和判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决策、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结论:临床医学八年制赛道设计合理,评价准确,结果可信、可靠。各参赛队在胜任力方面仍有待提高,建议根据胜任力框架设计并完善临床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技能大赛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技能大赛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ADPIE)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2—7月选取萍乡卫生职业学院2021级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9班53名护生作为试验组,13班55名护生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基于技能大赛的ADPIE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比较2组护生的学习成绩、人文关怀能力。结果:试验组人文关怀能力中的3个维度,认知(70.82 ± 9.20)分、勇气(59.58 ± 6.04)分、耐心(57.17 ± 5.26)分及总分(187.57 ± 20.50)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40 ± 8.83)、(55.98 ± 9.03)、(54.37 ± 5.96)、(177.75 ± 20.8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61~3.42,均 P<0.05);学习成绩中的3个维度,平时成绩(6.10 ± 1.22)分、课程成绩(57.10 ± 6.27)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成绩(27.09 ± 2.13)分及总成绩(90.29 ± 9.6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6 ± 1.33)、(52.73 ± 5.44)、(25.35 ± 3.29)、(83.14 ± 10.06)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2~3.34,均 P<0.05)。 结论:基于技能大赛的ADPIE教学模式能提高护生的课程成绩及人文关怀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检验技能大赛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两次川渝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检验技能大赛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将参赛学生的现场表现、大赛成绩与赛前培训经历、平时教学经验相结合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参赛学生对基本检验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对大赛成绩有重要影响。这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践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和理论知识教学的质量,还要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工作习惯的培养。因此,临床检验技能大赛对促进医学检验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希望引起更多的高等医学院校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检验技能课与检验技能大赛联合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潍坊医学院在山东省内率先开设检验技能课培养人才,并每年举办检验技能大赛检验学习成效。以检验技能课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学习检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技能大赛为媒介,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通过检验技能课和技能大赛共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检验人才,满足各类相关岗位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培训细节的总结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的培训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指导竞赛的细节进行概括与分析,得出强化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规范并熟练基础操作是培训的基础,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及掌握诊疗原则是重点,团队合作以及师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必备条件。通过参加临床技能大赛,强化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规范了技能操作培训体系,为今后的医学生临床实训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的成绩,为OSCE在今后竞赛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2支参赛队伍的OSCE成绩作为研究资料,采用资料分析法,对成绩分布和赛题难度、区分度和信度进行描述。不同类型参赛队伍的OSCE成绩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42支参赛队伍的OSCE成绩为160.23(145.03,174.50)分。OSCE总体难度系数为0.60,区分度为0.20,克朗巴赫系数为0.860。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属共建高校和其他院校参赛队伍的OSCE成绩分别为159.83(156.80,177.68)分、167.98(160.51,174.50)分和146.21(140.25,164.33)分;来自"5+3"一体化、混合组队和五年制参赛队伍的OSCE成绩分别为168.13(159.83,196.51)分、156.47(144.67,166.93)分和157.47(142.80,171.42)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SCE的赛题质量较好,具备一定优势,OSCE成绩与参赛队伍的院校级别和学生类别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大赛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对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大赛的试题难度、区分度以及比赛成绩等数据分析,揭示本次大赛的试题及比赛成绩概况,探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依托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与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耳鼻咽喉临床技能大赛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介绍了上海交大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临床技能大赛中的实施情况;分析了心肺复苏、单耳加压包扎、清创缝合术、咽喉部取异物、鼻腔止血、综合技能6个比赛项目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技能操作考核选手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职业素养,从而达到"以考促学、以赛代练"的教学目的。临床技能大赛具有可操作性、娱乐性、创新性、互动性等优点,可作为医学教学的补充手段在医学教育中被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改革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青岛大学口腔医学院以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自2018年开始实施本科生教学改革,包括学业导师早期介入;构建以"早专业、早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多专业,医学基础课和口腔医学专业课相融合(三早、二多、一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口腔医学专业课前移至一年级并分别贯穿在各个年级的课程教学中,口腔医学专业课占总课时的比例由37.2%(85.5/230)增至45.9%(112.5/245),实验操作课时由52学分增至72学分,按照疾病种类或治疗手段拆分现有专业课并将相关知识有机融合、由易到难地进阶授课,调整口腔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授课学期并使之紧密衔接;构建口腔临床实习的综合带教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诊疗思维;构建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改革,2018级46名学生中,75.6%(34/45)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就对其专业有清晰的了解,95.6%(43/4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76.1%(35/46)的学生参与临床技能大赛,获奖人数为45.7%(21/46),分别是2017级学生参与临床技能大赛[22.0%(11/50)]和获奖人数[12.0%(6/50)]的3~4倍。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使其较早确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全面提升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