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1月至11月采用常规方案护理的60例冠心病患者资料,纳入对照组;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60例冠心病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2组均连续护理3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水平,并统计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力、病情、医疗状况、一般生活、社会心理状况、工作状况得分、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延续性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首次辅助生殖女性患者抑郁焦虑情绪与家庭功能、病耻感关系及对助孕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首次辅助生殖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状况及与家庭功能、病耻感关系及对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首次接受辅助生殖助孕的女性患者162例,于进入治疗周期第1天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ISS)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焦虑、抑郁、家庭功能、病耻感情况,比较有无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基线资料、家庭功能、病耻感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家庭功能、病耻感与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关系.观察抑郁焦虑症状与助孕结局.结果:本次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15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3.8%.APGAR评分7.68±0.82分,ISS评分70.44±16.13分.SDS评分43.71±8.53分,抑郁检出率为30.9%;SAS评分47.94±9.05分,焦虑检出率为38.8%.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不孕年限、流产史、APGAR、ISS评分与助孕患者抑郁症状有关,居住地、家庭月收入、不孕年限、流产史、APGAR、ISS评分与助孕患者焦虑有关(均P<0.05).经分析APGAR与I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共线性,故将两者分别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了抑郁、焦虑混杂影响因素后显示,高APGAR评分为助孕患者抑郁、焦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05、0.427),高ISS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OR=1.299、1.271),存在抑郁焦虑症状患者助孕临床妊娠率(48.9%、45.8%)低于无抑郁焦虑患者(67.6%、72.0%)(均P<0.05).结论:首次辅助生殖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可对助孕结局造成不良影响,通过系统家庭及心理干预可能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的潜在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知信行模式结合个体化疼痛干预对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护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结合个体化疼痛干预对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1年 8月—2023年 9月于上高县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知信行模式结合个体化疼痛干预护理,对比两组心理弹性、不良情绪、疼痛程度、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中的坚韧、自强、乐观3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olcaba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中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低于对照组的 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结合个体化疼痛干预应用于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可以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减轻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效果、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50.1±5.7) vs. (44.2±6.2)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量表[(36.8±4.6) vs. (30.6±5.3)分]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5.2±5.0) vs. (18.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9.3±1.0) vs. (11.2±1.2)分]、抑郁[(8.1±1.3)vs. (10.2±1.0)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75.4±5.2)vs.(69.8±7.3)分]、生理职能[(72.7±6.0)分vs. (64.3±5.6)分]、躯体疼痛[(78.6±6.9) vs. (72.8±6.6)分]、总体健康[(78.5±7.5) vs. (64.8±6.7)分]、活力[(75.3±7.4) vs. (64.3±7.3)分]、社会功能[(72.5±7.6) vs. (58.1±6.5)分]、情感职能[(61.5±6.2) vs. (57.3±6.7)分]、精神健康[(66.7±7.7) vs. (58.2±6.7)分]领域及生活质量总均分[(72.3±9.5) vs. (63.7±12.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专科质控的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专科质控的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干预效果,为患者的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心梗支架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专科质控的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干预。护理前及护理后1个月,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比较两组情绪变化情况以及心理弹性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估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两组专科护理质量情况;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明显改善,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弹性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病情观察能力、专科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应急抢救能力、护理并发症、护理文书完成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专科质控的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对冠心病围术期患者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专科质控能够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结肠息肉内镜治疗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应激状态〔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舒适度〔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记录术后胃肠道功能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IES-R评分和HADS中焦虑抑郁评分均下降( P<0.05),且观察组IES-R评分和HADS中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GCQ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 P<0.05),且观察组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患者舒适和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理性情绪疗法结合个体化心理疏导在胎儿异常引产产妇中的应用及对哀伤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疗法结合个体化心理疏导在胎儿异常引产产妇中的应用及对哀伤情绪、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确诊的胎儿异常引产产妇98例进行内固定治疗,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结合个体化心理疏导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则采用个体化心理疏导护理模式,持续干预至出院前1 d。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变化,并统计干预期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恢复优良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18, P=0.025);观察组干预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理性情绪疗法结合个体化心理疏导对胎儿异常引产产妇的哀伤情绪、睡眠质量均有较好的护理疗效,能促进产妇术后情绪与身体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确保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2月4至16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应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中的《压力-焦虑亚量表》,通过问卷星调查615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发放、回收615份问卷,有效问卷615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的检出率分别为13.82%(85/615)及25.37%(156/615)。31~40岁年龄段、工作于重点科室是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的危险因素( OR=1.779、2.127);女性、经常用肥皂/洗手液/消毒液洗手是心理压力的保护因素( OR=0.520、0.528)。医务人员工作于定点救治医院、重点科室更容易产生焦虑( OR=2.042、2.702);口罩与面部及鼻梁贴合高是医务人员心理焦虑的保护因素( OR=0.500)。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表现较高的心理压力及焦虑,应早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重点关注男性、31~40岁年龄段、工作于定点救治医院及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男68例和对照组女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结果: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降低患者抑郁,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积极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访谈、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相关资料,选取诸暨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肺癌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显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为(5.71±1.96)分,处中度状态,行为维度疲乏得分为(5.95±2.38)分、情感维度得分为(5.48±2.37)分、感觉维度得分为(5.46±2.38)分、认知/情绪维度得分为(4.79±2.11)分。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贫血状况均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均 P<0.05)。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与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呈正相关( r=0.642、0.350、0.192, P=0.000、0.000、0.000)。肺癌患者生命质量评分为(84.14±6.52)分,与癌因性疲乏呈负相关,与功能领域呈负相关,与症状领域、失眠及腹泻呈正相关( P<0.05)。 结论:70例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处中度状况,且以中重度为主,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手术、负血状况为其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可为后续临床肺癌患者干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