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RA-FLS)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33岁,受累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Ⅱ级。收集患者静脉血标本,先进行两次离心分离获得富血小板血浆(PRP);再加入0.08 mmol/L CaCl 2, 37 ℃孵育激活血小板;然后经过冷冻、融化、离心、过滤除菌、去除纤维蛋白原,获得sPL。培养RA-FLS,分为对照组和2.5%、5%、10% sPL组,分别与含有0、2.5%、5%、10% sPL的培养液培养48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β的浓度;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的凋亡率;体外小管生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血管生成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VEGF受体-2 (VEGFR2)的表达情况。 结果:(1)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细胞培养基中IL-6浓度分别为(80.18±11.67)、(59.94±9.50)、(46.60±8.04)、(60.67±9.24)pg/mL,TNF-α浓度分别为(70.75±9.14)、(54.56±7.81)、(43.27±6.30)、(53.99±8.60)pg/mL,IL-1β浓度分别为(64.18±9.90)、(46.97±8.79)、(36.28±7.44)、(47.66±8.15)p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186、11.934、10.709,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IL-6、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增殖率分别为87.33%±10.98%、76.17%±8.18%、60.83%±7.99%、75.83%±8.4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1%±1.16%、16.23%±2.75%、29.69%±3.80%、16.37%±2.29%,小管形成数分别为(41.00±7.55)、(26.67±4.16)、(11.67±3.51)、(26.00±6.56)个,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43.00±54.06)、(282.33±31.66)、(154.64±23.18)、(292.00±35.03)个,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243.30±27.39)、(67.00±12.53)、(22.33±8.74)、(79.33±14.98)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95、38.095、34.278、29.352、94.772, P值均<0.05);2.5%sPL组、5%sPL组、10% sPL组RA-FLS细胞增殖率、血管管腔形成数量、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中细胞增殖率、小管形成数、迁移细胞数目和侵袭细胞数目均明显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细胞凋亡率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对照组、2.5%sPL组、5%sPL组、10%sPL组RA-FLS PCNA、CyclinD1、Bax、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2.5%sPL组、5%sPL组、10% sPL组细胞中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 sPL组PCNA、CyclinD1、Bcl-2、MMP-2、MMP-9、VEGF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2.5% sPL组和10% sPL组,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高于2.5% sPL组和10% s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sPL对RA-FLS的增殖、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对RA-FLS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且SPL对RA-FLS的生长抑制效果与SPL浓度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依库珠单抗治疗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女,7月龄,因“面色苍白2 d,茶色尿1 d”于2020年11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肾脏内科,经过血液及全外显子基因检测,诊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入院给予10 d新鲜冰冻血浆无反应,予依库珠单抗治疗1周后溶血缓解,肾功能正常,3个月尿蛋白转阴,连续应用6个月(共9剂),溶血持续缓解,尿蛋白及肾功能持续正常,拟延长给药间歇为3个月(即停药3个月)时出现aHUS复发,重新启动依库珠单抗治疗仍有效。CFH基因变异所致的aHUS,血浆治疗可不敏感,建议有条件尽早给予依库珠单抗治疗,有望是控制溶血和恢复肾功能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参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和“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发病率不到1/10万人·年,我国2010年发病率为1.62/10万人·年。患者常在发病3~5年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无有效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是人们发现的第1个ALS致病基因,约占家族性ALS的18.9%和散发性ALS的1.2%,是亚洲人群,尤其东亚人群中最常见的ALS致病基因。我国ALS患者SOD1突变分布多位于2号和4号外显子,不同于北美ALS患者多突变于1号和4号外显子。SOD1突变将导致抗氧化酶作用减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除此之外,近年研究者们逐步发现SOD1突变亦会导致神经元内蛋白稳态失衡、SOD1蛋白类似朊蛋白样增殖和传播、转录因子功能失调和RNA代谢失调。临床上,携带SOD1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平均为48~52岁,绝大多数(95%)以肢体起病,生存时间中位数约为6年;我国SOD1突变患者发病更为年轻,约为44岁;平均生存时间更长,约为8年。但不同位点的突变对应的临床表型和进展速度差异显著。目前已有数项针对SOD1突变的2期临床试验,作用机制涉及反义寡核苷酸(tofersen)、RNA干扰(AAV-miRNA)以及促进错误折叠蛋白清除(arimoclomol)。但对结果需谨慎解读,同时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玉屏风颗粒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玉屏风颗粒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B组、C组),各组均20例。对照组抗感染对症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玉屏风颗粒,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脾氨肽口服冻干粉,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玉屏风颗粒、脾氨肽冻干粉,均实施为期3个月的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各组患儿临床疗效,同时观察CD4 +、CD8 +、CD4 +/CD8 +、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变化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访1年调查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肺炎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时间、症状严重程度。 结果:A、B、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依次为70.00%、65.00%、95.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0%( P<0.05),且C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A、B组( P<0.05)。A、B、C组治疗后CD4 +、CD8 +、CD4 +/CD8 +、IgM、IgG、IgA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0.05),且C组治疗后CD4 +、CD8 +、CD4 +/CD8 +、IgM、IgG、IgA水平改善均优于A、B组( 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0.00%、15.00%、30.00%,高于对照组的1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肺炎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且C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肺炎发作次数、单次发作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均低于A、B组( P<0.05)。 结论:使用玉屏风颗粒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儿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且治疗不良反应较小,预后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新生儿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新生儿克雷伯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方法:复活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确诊为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冻存菌株,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抗生素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克雷伯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临床检查结果、细菌耐药性和预后。结果:共复活29株克雷伯菌,经分子鉴定22例(75.9%)纳入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败血症组,7例(24.1%)纳入klebsiella quasipneumoniae(Kqu)败血症组。Kpn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大于Kqu组[(33.1±3.2)周比(30.6±0.9)周,(1 847±677)g比(1 416±121)g],腹胀发生率低于Kqu组[4.5%(1/22)比42.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血液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Kpn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丁胺卡那的敏感度为100.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Kqu对药物的敏感度普遍高于Kpn,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0%。两组患儿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生儿克雷伯菌败血症以Kpn为主,Kqu败血症更多见于小胎龄和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且腹胀为首发症状多于Kpn败血症,临床需警惕并尽早选择敏感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和组织学与功能初步表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PA)类器官模型,并对其组织学、相关标志物和功能进行初步表征。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术中取材新鲜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头颈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进行体外培养,构建腮腺PA类器官。观察PA类器官的体外生长情况并进行光镜拍摄。对培养成功的类器官进行传代和冻存,并对冻存的PA类器官进行复苏再培养,观测其活性和PA类器官再形成能力。对比患者来源组织,对PA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相关标志和功能蛋白进行表征与检测,评价PA类器官对来源组织的复现性。结果:构建的腮腺PA类器官形成紧实致密球状结构,HE染色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可见类器官及其来源肿瘤组织钙调蛋白、细胞角蛋白7、上皮膜抗原胞质阳性,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的病理学特征一致;PA类器官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呈阳性,阳性着色位于类器官球体内部及外周,提示PA类器官具有类似于腮腺的分泌功能。结论:成功构建患者来源PA类器官,该模型在组织形态和标志物上可高度复现来源组织情况,并具有黏液分泌的生物学功能,是研究腮腺肿物发生发展的良好体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Ⅰ型干扰素病25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其早识别、早诊断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就诊的20例及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5例基因确诊的Ⅰ型干扰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数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儿中男12例、女13例。发病年龄1日龄~11岁。其中21例(84%)在3岁前起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14例(3例AGS1型、1例AGS2型、4例AGS3型、1例AGS6型、5例AGS7型)、腺苷脱氨酶2缺陷(DADA2)6例、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炎(SAVI)3例、脊椎软骨发育异常伴免疫调节异常(SPENCD)2例。共18例(72%)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其中16例(64%)表现为颅内钙化、11例(44%)为肌张力异常、10例(40%)为脑白质病变、6例(24%)为癫痫、5例(20%)脑萎缩及5例(20%)脑卒中。15例(60%)患儿皮肤受累,其中8例(32%)为冻疮样皮疹,4例(16%)为网状青斑、3例(12%)为红斑,结节性红斑及雷诺现象各有2例(8%)。12例(48%)自身免疫抗体阳性,10例(40%)生长发育落后,8例(32%)肺间质病变,7例(28%)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4%)患儿11岁死亡。结论:Ⅰ型干扰素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具有全身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3岁前起病、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事件、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变、脑萎缩)、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红斑)、自身免疫抗体阳性、发育落后、肺间质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特点对Ⅰ型干扰素病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婴儿先天性胰腺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女,年龄54 d,52 d前体检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胰头部可及范围约17.0 mm×9.0 mm囊实性包块,周界清,形态规则,可见多发囊腔,考虑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无黄疸、呕吐、哭闹、腹胀表现,入院后查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处可见一囊实性包块影,大小约17.5 mm×12.5 mm,边界欠清,内壁欠光整,轻度强化。CT诊断:考虑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图1),MRI检查提示:胰头部囊实性肿块影,实性部分呈稍短T2信号,大小约12.0 mm×13.0 mm×15.0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图2)。血淀粉酶为9 U/L,肿瘤标志物提示糖类抗原199为42.79 U/ml,甲胎蛋白为472.20 IU/ml,血胃泌素及胰岛素提示正常。考虑胰头占位为胰母细胞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遂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背部表浅处(图3、4)。腔镜下沿肿物边界剥除胰头部肿物后行术中病理冰冻切片检查提示:纤维间质内增生的胰腺小叶,部分区域黏液变性,考虑为良性病变,遂行腹腔镜胰头部肿瘤剥除术。术中超声检查明确肿瘤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CK7(+)、CK19(+)、CK-Pan(+)、CD56(-)、CgA(-)、Syn(-)、D2-40(-),诊断:胰腺先天性囊肿(图5、6),术后第2天,可见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胆汁样腹水,量约50 ml,考虑胆漏,患儿无发热及腹膜炎表现,感染指标正常,肝功能正常,血淀粉酶及血糖正常,继续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抗感染、保肝治疗,胆汁样腹水量最多100 ml/d,行引流液生化检测,引流液淀粉酶含量正常,考虑胆总管胰腺段损伤,治疗第12天,胆漏停止,第14天复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为289.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为276.5 U/L、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为1 487.5 U/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为198 U/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为26.20 μmol/L,给予保肝、利胆治疗,效果可,术后第26天复查肝胆胰脾彩色多普勒超声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后患儿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年半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学失败HIV-1感染者耐药发生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用单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HIV-1感染者体内基因型耐药动态变化,了解耐药相关突变发生特征。方法:对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及其基线冻存血浆样本进行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和共享测序。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 pol基因片段单基因组扩增和测序(SGS),分析准种变异和耐药动态变化特征。获得的基因序列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判断基因型耐药及耐药程度解析。 结果:NA2302-00病例存在传播性耐药突变(TDR,M184//G190A突变型),在治疗5个月后突变位点增多并导致治疗失败。3例未检测到TDR,但是CD4细胞计数均低于200个/μl,在治疗4~6个月后出现获得性耐药和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均对所服用的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药物存在高度耐受,2例对替诺福韦高度耐受。从4个病例的治疗基线和失败两个采样时间点血浆样本中共获得291条 pol基因SGS序列。2个无TDR的病例基线样本SGS序列存在劣势耐药相关突变(2.4%~2.9%),但这些突变在随访样本中未检测到。NA2302-00的27条SGS序列均检测到该TDR突变型。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表现出复杂的准种变异,进化为不同耐药突变型。2个病例的治疗失败样本SGS序列突变型为1~2个,另2个病例分别有4和13个突变型,>20%优势毒株突变型各2个。4个病例在更换蛋白酶抑制剂为主的二线药物后,维持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 结论:单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感染者体内毒株准种变异和耐药发生特征。在药物选择压力下,感染者体内病毒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复杂的耐药相关突变模式,尤其需要加强艾滋病期感染者治疗第一年的随访和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铜温敏性胶原水凝胶对腹部开放性海水浸泡伤救治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纳米铜颗粒的温敏性胶原水凝胶,并探索其应用于腹部开放性海水浸泡伤的救治效果。方法:将脱细胞牛心包冻干粉与生物还原法制备的纳米铜混合,采用胃蛋白酶消化,制备纳米铜温敏性胶原水凝胶。健康成年SPF级BALB/c小鼠30只,构建小鼠腹部开放性海水浸泡伤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模型组在开放腹腔后给予10 ml 20 ℃海水浸泡处理30 min,然后逐层关腹;治疗组给予腹腔同样海水浸泡,再予以5 ml纳米铜温敏性胶原水凝胶后,逐层关腹。7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评价2组小鼠胸腹腔各脏器的损伤情况。结果:铜颗粒水合粒径大小为(686.7±134.6)nm,Zeta电位为-24.6 mV,表明生成的纳米铜颗粒为纳米级,具有较大的静电斥力,稳定性好。胶原水凝胶在室温时呈液态,37 ℃时转变为固态,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加入纳米铜颗粒后,水凝胶的孔隙率和吸水率轻度较少,不影响其溶胀比。与模型组比较,纳米铜温敏性胶原水凝胶能提高治疗组小鼠的存活率和生存状态,减轻海水对腹腔脏器的损伤,并减轻腹部伤口的感染程度。结论:纳米铜温敏性胶原水凝胶可以减轻高渗海水对小鼠腹腔脏器组织的损伤,能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并具有抗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