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4/MyD88/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探讨苦参及其炮制品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炮制品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持续高温高湿环境下,配合高糖高脂饲料及蜂蜜水,建立湿热型小鼠模型,进而通过自由饮用含3%葡聚糖硫酸钠(DSS)的蒸馏水,建立湿热型UC小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美沙拉嗪300 mg/kg)、生苦参组、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均按5 g/kg剂量给药)、麦麸辅料组、米泔水辅料组,UC造模同时给予灌胃给药,连续10 d.每日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进行一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摘取结肠并测量长度,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结肠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和 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肠组织中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 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mRNA 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苦参及其炮制品组DAI评分降低;结肠长度缩短程度减小(P<0.01),结肠病变程度减轻,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轻;血清中MIF、TNF-α、IL-6、IL-1β、IL-8含量降低(P<0.01),IL-10含量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 MDA 含量降低(P<0.01),SOD 水平升高(P<0.01);TLR4、MyD88,NF-κBp65 mRNA 及蛋白表达降低(P<0.01).麦麸辅料和米泔水辅料组较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麸炒苦参组、米泔制苦参组较生苦参组作用更明显(P<0.05,P<0.01).结论 苦参及其炮制品具有治疗湿热型UC的作用,经麸炒或米泔制后效果更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抗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淀粉样血管病疾病修饰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清除平衡失调引起Aβ沉积及其后续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是血管壁破坏的关键环节。目前对CAA的治疗集中于出血事件的防治、对症治疗,而关于防止疾病进展的疾病修饰治疗尚无实质性成果。基于CAA可能的发病机制,前期已发现多个有望改善预后及临床结局的治疗靶点,包括减少Aβ产生、免疫介导的Aβ清除、增加Aβ生理性清除、抗氧化及抗炎等,部分靶点已有临床研究证据支撑,大部分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今后对CAA疾病修饰治疗的进一步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雄激素对男性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研究发现雄激素对男性神经细胞可能具有减轻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等保护作用,并且部分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雄激素对男性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部分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改善认知功能、缓解抑郁症状等效果.因此,学者们对雄激素可能存在的男性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关探索,文章就雄激素对男性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十二碳六烯酸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主要由大脑异常放电引起,可导致患者头痛、认知障碍及情绪异常波动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关于癫痫的具体发病机制研究较少,且治疗癫痫的药物效果有限,还可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需寻找更多安全有效的天然产物预防和治疗癫痫.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具有提供能量、影响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保护神经等多种生物功能.本文主要综述抑制细胞凋亡、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途径对二十二碳六烯酸治疗癫痫的研究,为癫痫治疗的新思路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常伴有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的存在,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新型分子药物对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黄酮,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等植物中,具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证实,木犀草素在控制血糖和对抗糖尿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木犀草素的作用机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综述木犀草素在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肠道糖脂吸收以及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木犀草素调控糖尿病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该中药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高尿酸血症发生发展机制及菌群调节防治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尿酸血症指血尿酸水平升高(血尿酸>420 mmol/L)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是痛风、慢性肾脏病等其他相关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有较大差异,具有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群减少、潜在致病菌增加、短链脂肪酸生成减少的特点.肠道菌群在嘌呤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潜在致病菌群可参与嘌呤代谢过程,导致体内嘌呤负荷增加,促进血尿酸水平升高.肠道内尿酸分解代谢的失调也会影响尿酸排泄,部分菌群失调可能减少肠道对尿酸的分解,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肠道菌群失调也可影响宿主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影响尿酸水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失调也可能改变肠道环境,影响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过程.最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破坏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血尿酸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上述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影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通过调整饮食、服用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方法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可能对高尿酸血症起防治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芒柄花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芒柄花素是一种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黄芪、葛根、鸡血藤、红三叶草等中药中,是典型的植物雌激素,能双向调节雌激素活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芒柄花素可通过雌激素依赖或独立机制发挥多种潜在的药理作用,包括雌激素样作用、抗炎、抗氧化、抗增殖活性等.这种活性成分在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肝肾功能损伤等疾病中也显示出预防和治疗的潜力,主要涉及沉默调节蛋白 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PPARγ、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转录因子红细胞相关因子 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eNOS/NO)、B淋巴细胞瘤-2 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等信号通路的调节.对芒柄花素的多种生物学作用和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芒柄花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抗氧化蛋白探讨中医药改善糖尿病肾病铁死亡的潜在靶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方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DN与铁死亡密切相关.System Xc--GSH-GPX4 轴失活、铁过载、脂质过氧化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因素在DN铁死亡发生发展中具重要作用,抗氧化蛋白可能是治疗DN铁死亡的潜在靶点.通过激活GPX4、Nrf2、Sirtuin家族蛋白及铁蛋白等抗氧化蛋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与相互作用缓解铁死亡的发生发展.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体调节的特点,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增强抗氧化蛋白表达,对改善DN肾损伤和铁死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延缓DN的进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连-肉桂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连-肉桂是中医经典药对,具有交通心肾的作用,临床运用广泛。目前,主要针对黄连-肉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在性质、质量及体内过程等方面开展研究。该药对具有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涉及调控神经递质、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现有研究尚存不足,如黄连-肉桂配伍后的物质基础变化研究,以及在心血管系统、脂质代谢、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研究还需补充完善;黄连-肉桂在镇静催眠、降糖、抗抑郁等方面的最佳配伍比例还需进一步探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剂量脂多糖诱导下人牙周膜干细胞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HPDLSC)经低剂量脂多糖作用后,对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原代HPDLSC,并以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100 μg/L或10 mg/L 脂多糖处理48 h,收集各自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分别与人单核白血病细胞(human monocyte leukemic cell,THP-1)源性巨噬细胞共培养48 h,对应实验分组为PBS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PBS-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C)组、低剂量脂多糖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low dose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L)组和高剂量脂多糖处理的HPDLSC条件培养基(high dose lipopolysaccharide-treated HPDLSC-derived CM,CM-H)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巨噬细胞促炎因子相关基因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表达;CM-C、CM-L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like 2,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醌氧化还原酶1[NAD(P)H quinone dehydrogenase 1,NQO1]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mRNA的表达。同时以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CM-C和CM-L组巨噬细胞胞质与胞核NRF2蛋白、GCLC及HO-1蛋白表达;2′,7′-二氯荧光素探针检测CM-C和CM-L组巨噬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表征结果。结果:CM-H组巨噬细胞内促炎因子IL-6、IL-8、IL-12及TNF-α mRNA表达(2.332±0.594、3.601±0.639、2.120±0.677、2.468±0.236)均较CM-C组(1.000±0.321、1.000±0.151、1.000±0.059、1.000±0.095)显著上调( P<0.05);而CM-L组巨噬细胞内IL-6、IL-12及TNF-α mRNA表达(0.056±0.002、0.215±0.024、0.567±0.071)均较CM-C组(1.000±0.209、1.000±0.220、1.000±0.220)显著下调( P<0.05)。在mRNA水平,NRF2表达在CM-L组(1.864±0.198)较CM-C组(1.000±0.094)显著上调( P<0.05);在蛋白水平,CM-L组巨噬细胞胞质及胞核NRF2表达(1.175±0.104、1.308±0.082)均较CM-C组(1.000±0.025、1.000±0.049)显著升高( P<0.05)。CM-L组巨噬细胞NRF2下游抗氧化基因GCLC、NQO1 mRNA表达(1.786±0.278、1.444±0.078)均较CM-C组(1.000±0.139、1.000±0.226)显著上调( P<0.05),且CM-L组GCLC、HO-1蛋白水平(1.159±0.036、1.412±0.075)均显著高于CM-C组(1.000±0.050、1.000±0.013)( P<0.05)。同时CM-L组巨噬细胞活性氧水平(MFI:123 419±1 302)较CM-C组(MFI:139 193±1 241)显著降低( P<0.05)。 结论:低剂量脂多糖可以诱导HPDLSC激活巨噬细胞NRF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下调巨噬细胞促炎因子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