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症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8月~10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rating Scale,SSS)评估躯体化症状,<36分代表无躯体化症状,≥ 36分代表有躯体化症状,将发生躯体化症状患者纳入有躯体化症状组,将未发生躯体化症状患者纳入无躯体化症状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219例心衰患者中存在躯体化症状117(53.42%)例,躯体化症状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分分别为(7.83±5.07)分,(5.58±4.124)分;心衰患者有无躯体化症状在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家庭关系、射血分数(EF)值、心功能分级、自理能力分级、应用抗焦虑药物、PHQ-9、GAD-7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均收入≥5000元(OR=0.156,95%CI=0.034~0.703,P=0.016)、自理能力为无需依赖(OR=0.240,95%CI=0.068~0.847,P=0.027)及轻度依赖者(OR=0.265,95%CI=0.082~0.859,P=0.027)、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0.280,95%CI=0.127~0.62,P=0.002)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保护因素(OR<1,P<0.05);家庭关系一般(OR=3.069,95%CI=1.081~8.717,P=0.035)、焦虑(OR=2.599,95%CI=1.108~6.094,P=0.028)、抑郁(OR=2.518,95%CI=1.01~6.278,P=0.047)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症状发生率较高,人均收入、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家庭关系、焦虑、抑郁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躯体化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探讨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辨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因生活模式改变及其不良预后导致患者合并焦虑抑郁问题愈加明显,西医治疗主要是抗心律失常与抗焦虑抑郁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但部分患者对精神类药品的依从性较差.中医学对于"心"的生理认识包括"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注重"形与神俱"的整体观念,"心主血脉"即是有形,"心主神明"则是有神,与现代医学研究的"双心"理念不谋而合.该文基于"形神一体观"理论,从双心医学角度出发,认为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当属形神共病,其中"形"坏是其发病的基础,"神"伤是其发病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治疗上当注重形神兼治,采用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肝宁心、理气解郁、重镇潜阳等多种治法,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与精神障碍,以达到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以期为心律失常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35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比较患者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评分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89,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评分均提高(均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t=5.982、5.130、5.232、4.829,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t=8.465、9.290,均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4%(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38, P<0.05)。 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混合性抑郁和焦虑情绪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在相隔第一版13年后于2023年8月正式出版。第二版的修订原则是:保持第一版框架,在原有框架基础上结合研究进展,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国内外最新成果的内容。参照DSM-5和ICD-11精神障碍分类和国内临床实际情况,第二版的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分离焦虑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增加了国内近期的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参照国际指南,增加了第一版未纳入的药物。根据中国特点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补充了中成药治疗、物理治疗和基于网络的心理治疗。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孕产妇使用抗抑郁药风险的最新资料。焦虑障碍的治疗原则贯彻全病程治疗理念,分为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治疗。治疗药物均采用一线、二线等推荐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渐进性抗阻训练对骨质疏松患者自我效能及骨密度改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渐进性抗阻训练对骨质疏松患者自我效能及骨密度改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9月到2022年3月在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诊治的15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78例患者接受的是常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同伴教育,设为对照组。另外7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健康管理方案中还增加了渐进性抗阻训练,设为观察组。结合两组6个月的随访记录,分析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自我效能水平的变化及骨密度的改善情况。采用 χ2检验、 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饮食、心理、运动、用药的依从性分别为97.4%、97.4%、98.7%、97.4%,均高于对照组89.7%、87.2%、88.5%、87.2%;观察组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为(110.09±11.73)与(217.05±8.12)分、焦虑评分为(46.44±3.17)与(31.92±3.28)分、抑郁评分为(51.60±3.42)与(33.32±2.98)分、骨质疏松知识评分为(14.99±2.14)与(24.40±1.28)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为(110.81±12.53)与(185.36±12.29)分、焦虑评分为(46.92±2.18)与(36.53±3.54)分、抑郁评分(51.56±3.93)与(39.02±2.65)分、骨质疏松知识评分为(14.76±2.93)与(20.11±1.84)分,两组患者干预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显著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的腰椎(L 1~4)骨密度、股骨粗隆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869±0.127)、(0.608±0.110)和(0.740±0.138)分,干预后分别为(0.915±0.107)、(0.654±0.108)和(0.785±0.134)分;对照组干预前的L 1-4骨密度、股骨粗隆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833±0.126)、(0.607±0.114)和(0.738±0.135)分,干预后分别为(0.869±0.114)、(0.643±0.114)和(0.748±0.124)分,干预后观察组L 1-4骨密度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干预前各项骨密度与干预后的股骨粗隆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氯胺酮是由等量的左旋氯胺酮和右旋氯胺酮混合而成的消旋混合物。其作为麻醉剂使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自杀意念、治疗慢性疼痛等多种作用。但是氯胺酮的广泛应用受限于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以及可能的滥用潜力。艾司氯胺酮是近年来在国内上市的热点药物。作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艾司氯胺酮在具有上述作用的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的耐受性更好,使其在精神治疗领域以及麻醉领域的多个临床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就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药理学特性等方面作一综述,简述艾司氯胺酮的药理学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并介绍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镇静、镇痛和抗焦虑抑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本文探讨艾司氯胺酮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艾司氯胺酮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右美托咪定(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α 2-AR)激动剂,具有独特的镇静、镇痛、抗交感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Dex还具有调节负面情绪、改善睡眠障碍、保护神经系统等作用,且成瘾性较弱,有望成为治疗精神障碍的潜在药物。文章将重点讨论Dex在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精神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细胞衰老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明确rTMS的抗细胞衰老作用,并探讨该作用与其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另选取在门诊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4例作为正常组。rTMS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维持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rTMS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则接受假rTMS治疗,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运动症状[包括统一的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计时运动试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和非运动症状评估[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并于上述时间点采集2组患者和正常组的晨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患者的UPDRS Ⅰ、UPDRS Ⅱ、UPDRS Ⅲ评分、UPDRS总分、计时运动试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MMSE评分、P300潜伏期和波幅组间比较,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rTMS组的MM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的TNF、IL-6、IL-1β和MMP-3水平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F、IL-6、IL-1β、MMP-3与UPDRS总分均呈正相关( r=0.620、0.446、0.552、0.529)。 结论:高频rTMS治疗可改变细胞衰老相关表型,进而对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庭神经炎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庭神经炎(VN)是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持续性眩晕和不稳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超过24 h,无听力下降和无其他局灶神经症状,体格检查显示单向水平略扭转自发眼震,眼震快相指向健侧,床旁甩头试验向患侧快速甩头时见纠正性扫视,姿势不稳易向自发眼震慢相侧倾倒。临床可将VN分为3期,2周内为急性期,2周至3个月为亚急性期,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不同分期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各不相同,同时也代表不同的前庭代偿机制。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静态症状,VN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重点排除小脑后下和小脑前下动脉梗死,治疗应使用激素,前庭代偿以适应为主。亚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动态症状,治疗以使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前庭代偿以感觉替代和适应为主。一些患者在慢性期已完成前庭代偿,临床几乎无症状体征,部分患者由于代偿不全或形成新的多感觉整合,发展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包括解释、习服、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迫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 14和HAMD 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 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 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81, P=0.779; t=0.795, P=0.429),但GCBT组HAMD 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 t=2.316, 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2)=0.069, P=0.794; F(1,62)=0.001, 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653, P=0.199;χ 2=0.088, P=0.767)。(3)GCBT组HAMA 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22, P=0.362; t=1.082, P=0.286)。(4)GCBT组HAMD 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 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 t=2.239, P=0.029)。 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