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抗HSV-1的siRNA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单纯疱疹病毒1 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是一种能够在各类人群中携带和传播并能引起包括口唇疱疹、荚膜炎、角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的重要病原体.虽然已有多种类型的HSV-1 疫苗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但仍没有商业化的疫苗上市销售.临床上使用的特异性抗HSV-1 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喷昔洛韦等也面临严重的抗药性威胁,开发新的特异性抗HSV-1 药物是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siRNA是一种长度为 20~25 核苷酸的双链RNA,通过在转录后水平上沉默基因表达发挥干扰作用.siRNA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抗病毒药物备受关注,发展也较为迅速.综述近年来siRNA在抗HSV-1 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靶向HSV-1 关键基因和HSV-1 互作的宿主细胞基因的siRNA设计、递送和靶向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二甲双胍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糖药物之一,其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和降低机体胰岛素抵抗发挥降糖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深入,发现二甲双胍在抗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方面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就近几年来二甲双胍在抗感染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未来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研究二甲双胍的抗感染机制与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装配调节剂的研究及对药物设计的启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它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展有关,并能引发不同类型的肝损伤.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实现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功能性治愈.在深入研究HBV不同蛋白与其配体间的相互作用后发现:特定配体与关键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实则扮演着化合物抗HBV效力的"开关".基于这一发现,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对蛋白与配体之间的结合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配体小分子间的相似之处,成功锁定了具有潜力的药效团,并进一步探讨了氨基酸与这些化合物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HBV衣壳蛋白装配调节剂(capsid assembly modulator,CAM)结构多样性的理解,更在药效团类似性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为抗病毒药物的合理设计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2021-2023)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在病毒复制、组装和宿主细胞侵袭等关键环节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使其成为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理想靶点.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综述了2021-2023年,以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研究的新进展.详细分析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裂谷热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重要病毒的金属离子依赖性蛋白抑制剂,探讨了这些抑制剂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潜力.同时强调了设计病毒金属酶抑制剂面临的挑战,如确保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等,以及应对病毒高变异率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最后总结了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包括结构基础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片段生长和多位点结合策略等,为开发新型高效低毒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收治的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GB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3岁男性,因头晕、乏力就诊,完善血常规及骨髓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接受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36天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言语含糊等,结合其临床表现、脑脊液、磁共振及肌电图等检查结果诊断为GBS。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5 d及抗病毒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结论:GBS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乏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需及时完善脑脊液及磁共振检查,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能带来良好的预后。前驱感染是GB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使用活化诱导标记法评价HIV-1感染者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 +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 +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 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 +CD25 +CD4 +T、CD69 +CD200 +CD4 +T、CD69 +ICOS + CD4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 +ICOS +CD8 +T、CD137 +CD69 +CD8 +T、PD-1 +CD25 +CD8 +、OX40 +PD-1 +CD8 +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 +CD4 +T、IFN-γ +CD4 +T、TNF-α +CD4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 +CD8 +T、TNF-α +CD8 +T、IL-2 +CD8 +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 结论:AIM法在评价CD4 +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1, 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17-2019年哨点医院丙型肝炎基线特征及治疗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诊断的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例的诊断类型、疾病进展及治疗等情况。方法:在全国部分地区的二、三级医院设立监测哨点,对在哨点医院2017-2019年连续3年就诊中传染病报告的丙肝病例进行调查,了解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丙肝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及治疗等情况。采用χ 2检验及χ 2趋势检验对其诊断、治疗等情况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3年共调查丙肝病例16 241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7 538例(占46.41%),确诊丙肝病例8 703例(占53.59%);确诊病例中,急性60例(占0.69%),慢性8 643例(占99.31%)。3年间肝病相关科室诊断病例的占比由62.23%下降至40.01%,而非肝病的内科及外科病例占比由不足30%提升至接近60%。二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26.27%)显著低于三级医院(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1 594.833, P < 0.001),不同地区确诊比例也存在差异( P值均< 0.001)。FIB-4 > 3.25的病例占35.78%,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趋势明显(χ 2趋势= 1 159.624, P < 0.001)。抗病毒治疗比例平均不足10%,二级医院抗病毒治疗比例极低(2.13%);但单纯保肝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30.40%下降到2019年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 结论: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丙肝筛查发现力度逐年增加,但仅半数左右病例可以确诊,二级医院确诊能力尤其不足。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为慢性丙肝病例,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超过1/3,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丙肝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二级医院远低于三级医院。亟需提高医患双方对丙肝的重视,加强丙肝确诊能力,提高丙肝抗病毒治疗覆盖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HLA-G在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阳性T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人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在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HTLV-1)阳性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影响HTLV-1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HLA-G在HTLV-1阳性T细胞系(MT2和MT4)中的表达。构建HLA-G基因沉默的siRNA,用于敲低MT2和MT4细胞中的HLA-G,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观察HLA-G对HTLV-1蛋白Tax、P19表达的影响,同时在RNA水平监测HLA-G基因沉默后MT2和MT4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CCK8法观察MT2和MT4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相关蛋白。结果:与HTLV-1阴性T细胞(Jurkat和MOLT4)比较,MT2和MT4细胞均高表达HLA-G分子。siRNA敲低MT2和MT4细胞中的HLA-G后,HTLV-1 Tax和P19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下降,抗病毒因子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MT2和MT4细胞的增殖能力和STAT3磷酸化水平均降低。结论:HTLV-1能诱导T细胞高表达免疫耐受分子HLA-G,抑制HLA-G表达可促进抗病毒因子的产生,降低IL-6及STAT3磷酸化水平,从而有效抑制HTLV-1的复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先天性及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听力研究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中山市博爱医院先天性及围生期患儿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及听力受损情况、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诊断的243例先天性及围生期H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对听力异常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016年至2018年,该院先天性及围生期婴儿HCMV感染率分别为4.56%(121/2654)、2.76%(74/2686)和3.15%(85/2701)。243例患儿中,BAEP正常者107例(44.03%),可疑异常者33例(13.58%),听力受损者103例(42.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 P=0.034)和CMV-DNA阳性( P=0.003)是听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听力损害表现形式多样。20例可疑异常者未接受更昔洛韦治疗,19例BAEP恢复正常;67例听力受损者接受了随访,其中47例接受了规范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0例BAEP转归正常,12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2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患儿中5例BAEP转归正常,8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 结论:先天性及围生期婴儿的HCMV感染率以及感染患儿的听力受损率均较高,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和CMV-DNA阳性患儿更易出现听力受损。仅单纯听阈值轻微升高的患儿可临床观察,规范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于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