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地黄饮子“异病同治”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黄饮子“异病同治”AD与糖尿病的共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检索TCMS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地黄饮子组方药物有效成分,结合UniProt数据库得到药物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分别获得AD及糖尿病相关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地黄饮子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的Circos关系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Metascape、R studio软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地黄饮子活性成分206个,PPI网络筛选出51个关键靶点;GO分析主要富集于γ-氨基丁酸(GABA)、胆碱能突触、雌激素反应、BCL-2家族蛋白复合物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等。结论:地黄饮子“异病同治”AD与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特点,主要通过原花青素B7、原花青素B5、原花青素B1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6、ESR1、PPARG、AKT1等靶点,调控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及解毒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为提高临床救治率,多种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得到认可。本研究就AOPP的中毒机制,经典药物胆碱酯酶复活药、抗胆碱能药的应用近况,其他类药物的新型应用如脂肪乳及血液净化治疗、中西医联合疗法作一综述,全面阐述这些药物及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取得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改良FOLFOXIRI(mFOLFOXIRI,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和西妥昔单抗方案在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省戴庄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86例,均为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14 d为1个周期,共12个周期;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转移瘤SBRT。对照组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4级)不能耐受退出研究,研究组因1例骨髓抑制、1例胃肠反应和1例肝功能异常(均为4级)患者不能耐受退出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5.00%(22/40)、80.00%(32/40),均高于对照组的31.71%(13/41)、58.54%(24/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48, P=0.034; χ2=4.37, P=0.037)。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可手术切除14例(35.00%),高于对照组的6例(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 P=0.034)。研究组患者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9.2个月、19.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6.5个月、15.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83, P=0.015; χ2=7.52, P=0.02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减少[55.00%(22/40) vs. 46.34%(19/41), χ2=0.61, P=0.436]、贫血[45.00%(18/40) vs. 39.02%(16/41), χ2=0.30, P=0.585]、血小板减少[37.50%(15/40) vs. 31.71%(13/41), χ2=0.30, P=0.584]、恶心呕吐[55.00%(22/40) vs. 48.78%(20/41), χ2=0.31, P=0.575]、便秘腹泻[20.00%(8/40) vs. 17.07%(7/41), χ2=0.12, P=0.734]、肝功能损伤[35.00%(14/40) vs. 29.27%(12/41), χ2=0.31, P=0.581]、外周感觉神经病变[30.00%(12/40) vs.26.83%(11/41), χ2=0.10, P=0.752]、急性胆碱能神经综合征[12.50%(5/40) vs. 14.63%(6/41), χ2=0.08, P=0.779]和乏力[52.50%(21/40) vs. 43.90%(18/41), χ2=0.60, P=0.43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致患者谵妄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发生率近年来逐渐增高,抗胆碱能药物为其特效解毒药。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1例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患者,以头晕、呕吐、视物不清为主要临床表现,应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谵妄。本文对该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人们对长托宁治疗农药中毒的不良反应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吸入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咳嗽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使用不同吸入药物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变化和急性加重。方法:本研究来源于RealDTC研究,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至202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数据库中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吸烟状况、生物燃料暴露史、过去1年急性加重病史、肺功能、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及吸入药物方案。定义CAT评分中第1项咳嗽分数≥2分为频繁咳嗽患者,根据吸入药物类型将频繁咳嗽患者分为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LAM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LABA和ICS+LABA+LAMA组。第6个月随访时,收集CAT评分,评估症状控制情况,包括最小临床改善(MCID)(定义为第6个月的CAT评分相对于基线降低≥2分)和咳嗽症状改善(定义为咳嗽分数相对于基线降低≥1分)。在1年的随访中,评估急性加重的次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不同吸入药物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53例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CAT评分为(16.4±6.1)分,咳嗽分数为3(2,3)分。随访6个月,403例(61.7%)患者达到了MCID,394例(60.3%)患者咳嗽症状改善;随访1年,227例(34.8%)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加重。接受吸入药物治疗后,LAMA、LABA+LAMA、ICS+LABA、ICS+LABA+LAMA四组频繁咳嗽患者的CAT评分、咳嗽分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LAMA、LABA+LAMA、ICS+LABA、ICS+LABA+LAMA四组间ΔCAT、MCID和急性加重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Δ咳嗽分数、咳嗽分数降低≥1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LAMA或ICS+LABA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LABA+LAMA或ICS+LABA+LAMA药物治疗的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更容易达到MCID,更少发生急性加重(均 P<0.05)。 结论:与LAMA或ICS+LABA相比,接受LABA+LAMA或ICS+LABA+LAMA药物治疗的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症状更容易改善,并且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胆碱酯酶和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科术后谵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述抗胆碱能药物暴露、胆碱酯酶活性、炎症与儿童术后谵妄(pediatric delirium,PD)发生的关系。设计: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场所:德国一家三级医疗学术中心设有22张床位的PICU。对象:连续入组大型择期手术后转入PICU的患儿。干预措施:连续5 d对患儿进行谵妄检查。术后5 d内,每天两次筛查患儿谵妄状态。在术前和为期5 d的研究期间,每天测定1次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血浆活性水平。计算每例患儿的抗胆碱能药物数量和抗胆碱能药物量表(anticholinergic drug scale,ADS)评分。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共纳入93例0~17岁患儿。抗胆碱能药物的数量和ADS评分与PD发生显著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基线胆碱酯酶水平在是否发生PD患儿间无差异。术后,丁酰胆碱酯酶(而不是乙酰胆碱酯酶)水平降低了33%,且与PD发生无关。术后丁酰胆碱酯酶水平与抗胆碱能药物数量、ADS评分和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本队列研究中,抗胆碱能药物暴露与PD发生有关,并显示出剂量-反应关系。由于这些药物中很多有替代药物,因此尽可能避免PICU中的抗胆碱能药物暴露或是合理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100 U注射剂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对17家三甲医院的OAB患者进行试验。本研究分为核心试验阶段和扩展试验阶段。核心试验阶段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可自主排尿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的心、肾、肝脏疾病;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BTX制剂治疗;伴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按2∶1的比例将OAB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组将100 U的国产BTX-A用10 ml生理盐水复溶,于膀胱镜下分20个点注射入逼尿肌,注射位点分布于膀胱底部(5点)、膀胱三角区(3点)、两侧壁(各5点)及顶部(2点),避开膀胱颈,注射深度为黏膜下肌层。对照组同法注射不含注射用BTX-A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6、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为第6周随访时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指标为2、12周两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以及2、6、12周两组患者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2周记录不良事件。扩展试验阶段纳入标准:①受试者自愿接受BTX-A治疗;②第12周评估时,排尿日记显示每24小时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50%。进入扩展试验阶段两组患者在"第12周访视"时均注射1次100 U的国产BTX-A,然后随访12周,随访指标同核心试验阶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例,试验组14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47.75±14.20)岁与(46.39±15.55)岁]、性别(男/女:25/117例与10/61例)、病程[0.51(0.08,1.89)年与0.60(0.18,2.2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2.40(0.70,4.60)次和0.70(-1.00,3.30)次,数据变化率分别为(16±22)%和(8±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P=0.014);两组注射前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8)。注射后2、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试验组分别为2.00(0.00,4.00)次和3.30(0.60,5.03)次,对照组分别为1.00(-1.00,3.00)次和1.70(-1.45,3.85)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 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2、6、12周的平均每日尿急次数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00(0.00,4.30)次和2.40(0.30,5.00)次、3.00(0.30,5.70)次和0.70(-1.30,2.70)次、0.70(-1.30,3.00)次和1.35(-1.15,3.50)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3, P=0.02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OABSS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1.00(0.00,4.00)分和0.50(-1.00,2.0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例和34例进入扩展试验阶段,分别有40例和28例完成扩展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12、14、18、24周的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6.60(-41.60,-0.60)ml和-6.40(-22.40,13.30)ml、(-35.67±54.41)ml和(-1.76±48.69)ml、(-36.14±41.51)ml和(-9.28±44.59)ml、(-35.85±43.35)ml和(-10.41±40.2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6, P=0.012, P=0.016)。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包括残余尿量增加(试验组27例,对照组3例)、排尿困难(试验组21例,对照组6例)、尿路感染(试验组19例,对照组6例)、膀胱颈梗阻(试验组3例)、血尿(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试验组3例)等。除核心试验阶段两组的残余尿量增加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例残余尿量增加,其中仅试验组1例残余尿量>300 ml,所有患者残余尿量随注射后时间延长而改善或消失。 结论:膀胱壁注射国产BTX-A可减少OAB患者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降低平均每日尿急次数、降低OABSS、增加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期待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肌无力(MG)主要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T细胞依赖、补体参与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糖皮质激素及其他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能使绝大多数MG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长期使用激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仍为MG治疗中的难题。作为添加治疗的非激素类口服免疫抑制剂,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可极大程度减少病情波动和疾病复发;但部分口服免疫抑制剂起效慢、疗效不佳,可引起骨髓抑制及肝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即使经上述治疗,仍有一小部分存在激素禁忌证或对激素不耐受的患者陷入治疗困境,发展成为“难治性MG”。因此,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激素的使用,寻求新的有效、精准、安全的治疗策略,将成为MG未来的治疗方向。靶向免疫治疗是以免疫细胞、补体、新生儿Fc受体以及细胞因子为靶点的治疗,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研发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片段在MG患者中已经完成了Ⅱ、Ⅲ期临床试验,部分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类生物技术药物能够快速、显著、持续改善MG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用量,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正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治疗工具,有望使MG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文中通过对MG靶向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对MG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抗胆碱能药物作为支气管扩张剂在治疗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分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SAM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ong-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LAMA)。异丙托溴铵是儿科临床常用的SAMA,经吸入途径给药。异丙托溴铵和短效β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以控制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哮喘患者的急性发作。噻托溴铵既是LAMA,又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它与M1、M2、M3受体选择性竞争性结合。噻托溴铵可减少Th2细胞因子和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气道重塑。该文就抗胆碱能药物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2年4月至2022年4月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46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1例;年龄19~80岁,平均45.6岁;患者病程8个月至33年。其中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24例,神经源性尿失禁9例,前列腺术后尿失禁13例。术前每日尿垫使用量(3.5±1.0)片,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视觉模拟症状(VAS)评分(7.1±1.2)分。46例均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其中20例植入术前行药物治疗或尿路相关手术(口服抗胆碱能药物5例,尿道狭窄切开术2例,括约肌切开术3例,尿道扩张术5例,尿道结石碎石术1例,肠道膀胱扩大术4例)。45例男性中25例经会阴入路,20例经阴囊入路;1例女性采用经腹入路。根据术中测量球部尿道周径选择袖套,其中男性16例袖套周径为4.5 cm,29例为4.0 cm;1例女性患者袖套周径为8 cm。随访手术长期疗效,观察患者术后控尿情况(社交控尿定义为每日使用尿垫≤1片,完全干燥定义为无需使用尿垫),装置使用状态及并发症。对比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9年,平均7.1年。截至末次随访,32例(69.6%)仍正常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3例(6.5%)行1次修复手术植入新装置后可维持控尿,11例(23.9%)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35例(76.1%)达到社交控尿,其中16例(34.8%)达到完全干燥。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2±0.6)片/日,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尿失禁对生活质量影响的VAS评分为(2.6±1.9)分,较术前显著下降( P <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6%(15/46),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5例,机械故障3例,排尿困难2例,尿道萎缩1例。尿道外伤术后尿失禁、神经源性尿失禁、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社交控尿率[75.0%(18/24)与66.7%(6/9)与84.6%(11/13)]、并发症发生率[37.5%(9/24)与33.3%(3/9)与23.1%(3/13)]及装置修复手术率[37.5%(9/24)与33.3%(3/9)与15.4%(2/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会阴入路患者与经阴囊入路患者,术后完全干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25)与40%(8/20), P=0.76],术后装置使用无故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15/25)与80%(16/20), P=0.20]。袖套周径为4.5cm与4.0cm患者的术后社交控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12/16)与65.5%(19/29), P=0.74]。 结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为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治疗方式。不同病因、手术入路及袖套周径患者术后控尿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