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T1基因在白血病发病及化疗耐药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肾母细胞瘤( WT) 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p13,其编码的WT1具有抑制肿瘤生长与激活癌基因转录的双重功能,是一个双向转录因子。 WT1基因在各类实体瘤和白血病,尤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高表达。 WT1基因高表达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常提示患者难治或者复发风险高。 WT1基因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是, WT1基因表达在白血病中的致癌性尚存在争议。一方面, WT1基因表达是致癌因素, WT1基因高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易对化疗耐药,预示患者难治及易耐药、复发;另一方面, WT1基因可能仅在白血病细胞克隆增殖中阶段性表达,而非致癌因素。 WT1基因表达在白血病发病、进展及耐药机制中作用的研究,对于探索白血病的新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笔者拟就目前 WT1基因表达在白血病发病、进展及化疗耐药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及争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非编码RNA在结直肠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治疗耐药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结直肠癌(CR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等)的应用,仅可以改善部分RAS原癌基因(RAS)野生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野生型CRC患者的预后。并且几乎所有开始对抗EGFR治疗敏感的CRC患者,也会在用药后的3~12个月内发展为继发性耐药。非编码RNA(ncRNA)主要包括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既往研究表明,ncRNA可影响多种生物学进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与多种药物的耐药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研究结果显示ncRNA在对抗EGFR治疗耐药的CRC细胞中和CRC患者体内存在表达异常的现象。本文将针对miRNA和lncRNA在CRC抗EGFR治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miRNA的表达量在预测CRC患者对抗EGFR治疗敏感性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克唑替尼相关肝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克唑替尼是一种作用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细胞间质表皮转化因子及c-ros肉瘤致癌因子1(ROS1)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ALK阳性和/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肝损伤是克唑替尼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多数患者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转氨酶水平升高,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致命性肝衰竭;发生机制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和过度自噬、氧化应激、过敏反应等有关。克唑替尼相关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肝病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H 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等。应用克唑替尼前,须对患者肝功能进行综合评估,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暂时(再次使用时减量)或永久停药等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文总结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遗传背景和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晚期或复发性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新辅助化疗是原发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显著提升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同化疗药物的联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低免疫原性以及异质性等因素,其疗效常受限。通过联合化疗增强骨肿瘤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或许可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一些靶向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不错的疗效,例如间隙连接蛋白43半通道激动剂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从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SuperPred数据库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得苦参碱的潜在靶点。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得到的差异基因结合GeneCards、OMIM、DrugBank和CTD数据库收集结直肠癌相关靶点。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来筛选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的Bioconductor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评估苦参碱和核心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确定了63个苦参碱靶点,获取14 198个结直肠癌疾病靶点。PPI网络的拓扑分析揭示了5个核心靶点分别为髓细胞增生蛋白(MYC)、白细胞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双调蛋白(AR)。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BP)主要包括过氧化氢的反应、细胞对过氧化氢的反应和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等;细胞组分(CC)主要包括脂筏、膜微区和突触膜等;分子功能(MF)主要包括转录协同调节因子结合、突触后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和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度DNA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苦参碱的作用是由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分子对接显示苦参碱与筛选的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苦参碱作用MYC、IL-6、CASP3、mTOR和AR等靶点,通过调节化学致癌-受体激活、TNF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结直肠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胆管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胆管癌(CCA)是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胆管癌动物模型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及抗肿瘤药物评价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分为诱发模型及移植模型。诱发动物模型包括化学致癌物诱发模型、胆汁淤积模型、转基因模型及基因转导模型等,移植动物模型包括人源胆管癌(细胞/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同系肿瘤移植模型、胆管类器官移植模型等。其中,转基因模型在胆管癌发生发展机制与信号通路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被应用于靶向药物的筛选研发及药效评估;人源胆管癌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为临床前药物测试及个体化药物筛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平台,在精准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胆管癌动物模型,对其优缺点、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如下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TCGA数据库初步筛选预测胃癌生存期的基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的大量胃癌基因组数据,在胃癌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挖掘与预后相关的基因。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腺癌相关基因芯片数据,经R语言数据预处理及用edgeR对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利用R语言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及KEGG生物通路分析。多因素逐步回归Cox分析预测影响生存期的基因,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http://Kaplan-Meier Plotter.com)网站对上述得到的基因进行在线生存分析。结果:TCGA数据库中共筛选胃癌标本305个,癌旁组织30个。得到3 231个胃癌差异基因,其中上调2 005个基因,下调1 226个基因。GO富集主要集中于抗原连接、丝氨酸水解酶活性、受体配体活性、丝氨酸型肽酶活性、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糖胺聚糖结合、细胞因子活性、激素活性、肽酶抑制剂活性、金属钛酶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生物通路分析主要涉及化学致癌物、神经活性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对有害物质的代谢、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视黄醇代谢、药物代谢P450、类固醇激素生物代谢、胰液分泌等。Cox分析显示,基因GPX3和SERPINE1对胃癌患者生存期有显著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GPX3和SERPINE1表达量的高低对胃癌患者生存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二者临界值分别为0.46、0.68时,敏感性为60.35%,特异性为82.06%,曲线下面积为0.763(95% CI为0.828~0.936)。Kaplan-Meier分析发现,GPX3( P<0.001)和SERPINE1基因( P=0.001)高表达与胃腺癌不良预后有明显关系。 结论:SERPINE1、GPX3基因表达越高,胃癌患者生存期越短,二者可能作为胃癌预测预后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维持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提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移植后复发是AML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移植后未接受维持治疗AML患者中,约40%患者复发,其2年总体生存(OS)率<20%,而接受维持治疗者的复发率和OS率均有显著改善。因此,有效的移植后维持治疗可以改善该类AML患者的预后。但是,AML患者移植后维持治疗方案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并且其开始时机和持续时间等问题尚无统一结论。此外,骨髓抑制、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干细胞损伤等多种问题仍亟待解决。笔者通过作用于致癌分子、表观遗传学、细胞表面受体治疗、免疫调节及其他治疗方面的AML移植后维持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延长AML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关键基因及生物学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算法探讨影响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关键基因及生物学因素。方法:通过GEO网站筛选GSE181757、GSE30718和GSE147089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使用R语言的limma包进行数据预处理及差异基因分析。使用R语言的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是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并使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使用Cytoscape中的插件CytoHubba计算蛋白互作网络中排名前5的核心基因。采用CIBERSORT和Xcell反卷积算法被用来进行基于转录谱的免疫微环境量化。结果:基于GSE181757芯片数据,247个基因被鉴定和肾移植患者的远期肾功能相关。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有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化学致癌、细胞色素P450-外源性物质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视黄醇代谢和全身动脉血压的调节。基于STRING数据库的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显示,MMP7、LCN2、LGALS3、ALB、CYP3A5被认为在调控肾移植患者的远期肾功能中起到核心作用。此外,GSE30718和GSE147089的结果提示,这5个核心基因可能通过介导急性肾损伤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来影响移植肾的远期肾功能。浆细胞和活化的NK细胞在肾功能下降患者的组织中也显著增多。结论:通过芯片数据的深入挖掘,发现了肾移植患者肾功能下降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为术后出现肾功能下降的肾移植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与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塞利尼索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维奈克拉暴露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方案在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患者中的缓解率可达50%,然而仍有约1/3的患者对该方案原发耐药。维奈克拉联合HMA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经挽救治疗后预后仍较差,中位生存期仅2.9个月 [1]。维奈克拉耐药的机制复杂,另外R/R AML患者往往存在骨髓抑制、伴发感染等合并症,后续低强度治疗方案选择较为困难。塞利尼索(Selinxor)是第一个口服选择性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 [2]。既往研究表明,XPO1在AML中高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塞利尼索竞争性抑制XPO1核输出功能,激活肿瘤抑制蛋白如p53、p21的功能;并降低细胞质中致癌蛋白的水平,如C-kit、BCL2和MCL1,发挥抗白血病活性 [3]。本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分析了12例接受塞利尼索联合HMA地西他滨(DAC)、阿扎胞苷(AZA)治疗的R/R 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观察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