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学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后载人离心机训练情况调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飞行学员载人离心机训练的抗荷耐力和生理指标变化,探讨新冠病毒感染对飞行学员载人离心机训练是否存在影响,为后续感染康复后飞行人员相关载人离心机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参与当批载人离心机训练的飞行学员12名,根据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名。2组均分别进行载人离心机快增长率(rapid G onset rate,ROR)试验和慢增长率(gradual G onset rate,GOR)试验,同时记录其在试验过程中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收集抗荷耐力情况。结果:康复组飞行学员保持松弛状态时的抗荷耐力(GOR耐力1)平均值为(4.2±0.8)G,做抗荷动作时的抗荷耐力(GOR耐力2)平均值为(5.7±0.6)G;对照组飞行学员的GOR耐力1平均值为(3.4±0.3)G,GOR耐力2平均值为(6.0±0.6)G。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飞行学员的GOR耐力1和2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载人离心机ROR和GOR试验过程中康复组飞行学员的平均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新冠病毒感染康复后不会影响飞行学员载人离心机训练的表现,也不会影响其使用抗荷动作和心血管调节储备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BL、CBL联合模拟训练平台教学法在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以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在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22年航空航天医学课程授课对象(八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本科学员5人和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64人,共69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随机分为2组,32人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为对照组,八年制学员5人及航空军医任职培训学员32人采用PBL、CBL联合模拟训练平台教学法为试验组.在教学结束后结合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和部队调研结果,比较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采用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组的学员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教学效果及学员满意度明显高于采用PBL+CBL教学法组(P<0.05),同时部队调研结果显示,采用PBL、CBL教学法联合模拟训练平台的教学模式教学后,相比于对照组学员,试验组学员掌握抗荷动作的效果及指导飞行员进行加速度训练的比例大幅提升.结论 将PBL、CBL联合模拟训练平台教学法应用于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教学中,可以有效帮助学员掌握复杂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并积极应用于工作实践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歼击机飞行员抗荷生理训练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抗荷生理训练是飞行员航空医学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训练可以使飞行员了解高过载对人体的影响,掌握抗荷装备的使用方法及抗荷动作(anti-G straining maneuver,AGSM),从而提高飞行员的抗荷能力,预防加速度暴露导致的视力改变和意识丧失,保障飞行安全.抗荷生理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AGSM训练、抗荷正压呼吸(positive pressure breathing for G,PBG)训练和载人离心机训练[1].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给空军疗养院配备了“肌力协调训练器”和“地面加压呼吸训练器”用于AGSM和PBG训练,并制定了规范的训练方案,在飞行员疗养期间为其进行L-1、M-3等AGSM训练[2-3].自2009年起,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和部队航医室开始配发新型AGSM和PBG训练一体化设备“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4],飞行员在该设备及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载人离心机上学习新的AGSM——HP动作[5-7].笔者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及其载人离心机医学训练基地进行抗荷生理训练的111名男性歼击机飞行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了载人离心机训练结果,初步了解目前歼击机飞行员抗荷生理训练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飞行员抗荷能力航空生理训练实践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航空生理训练是在航空医学理论指导下 ,利用专用装备器材和技术手段 ,在地面模拟飞行中的生理效应的训练 ,旨在解决飞行员与飞机及航空环境相互适应中的医学问题 ,提高飞行耐力和技能 ,降低飞行风险 ,提高遂行任务能力[1].2018年 ,我军新军事训练大纲正式颁发 ,抗荷能力航空生理训练首次作为飞行人员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进入大纲体系 ,表明航空生理训练对促进战斗力提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也标志着新体制下军事训练取得重大发展[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员抗载荷力量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南部4省8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2016级和2017级学员抗载荷力量现状,并对不同年级、年龄和地区的航校学员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为拟定科学、有效、系统的抗荷体质训练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对8所航校737名学员进行体格检查和力量素质的测试,包括身高、体质量、握力、1 min俯卧撑次数、峰值背力、峰值腿力和纵跳高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年级、年龄和地区间的差异.结果 学员年龄最小14岁,最大18岁,以15~17岁为主.以16岁学员为主要分析对象,2016级学员左握力、右握力、1 min俯卧撑、峰值背力和峰值腿力均显著高于2017级学员(P<0.01).在2017级学员中,左、右手握力中表现最佳为B省学员,其次为A、D和C省.俯卧撑、峰值背力和峰值腿力中力量素质表现最佳为D省学员,其次为B、A和C省.纵跳高度中,A省学员最佳.在2016级学员中,峰值腿力以C省最佳,其次为D、A和B省.不同地区两年级间力量指标的差异表现不同. A省2016级学员的右握力(P<0.05)、俯卧撑(P<0.01)、峰值腿力(P<0.01)和峰值背力(P<0.01)均高于2017级. B省2016级学员的左握力(P<0.05)、右握力(P<0.01)、纵跳高度(P<0.01)、峰值腿力(P<0.01)、峰值背力(P<0.01)均高于2017级. C省2016级学员的左、右握力、俯卧撑、峰值腿力和峰值背力均高于2017级学员(P<0.01). D省2016级学员的左、右握力和俯卧撑显著高于2017级学员(P<0.01).结论 学员的力量表现具有地域间差异.在航校学员中生理年龄不是影响力量表现的最主要因素,航校一年时间的统一培养训练是影响学员力量表现的最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持续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2007至201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学术年会相关论文摘要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综述2007—2016年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为我军更好地开展飞行员离心机训练,减少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 ,保障飞行安全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与选择 2007—201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erospace Medical Association , AsM A )学术年会发表的该领域研究论文摘要. 资料引用 2007—2016年AsM A学术年会发表的有关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论文摘要40篇. 资料综合 分析了2007—2016年AsM A学术年会发表的与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相关论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探讨了抗荷措施、高 G 离心机训练、G-LOC和飞行员生理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结论 借鉴国外有关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成果,建议加强持续性加速度防护装备,探索G-LOC预警和恢复的方法,对提高航空医学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歼击机飞行员不同抗G动作训练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歼击机飞行员进行抗G动作地面训练,观察两种不同抗G动作(HP动作与L-1动作)训练效果.方法:将歼击机飞行员1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HP动作组)87例和对照组(L-1动作组)92例,采用肌力协调抗荷训练器分别进行HP和L-1抗G动作训练.比较两组训练时的大小腿及腹部肌静力、肱动脉收缩压增加值、心率差值、G差值等参数.结果:两组飞行员的大小腿肌静力及肱动脉收缩压增值均达到训练标准要求;两组飞行员的小腿、腹部肌静力、心率差值及G差值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大腿肌静力非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肱动脉收缩压增加值非常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HP动作和L-1动作抗荷效果相当,而HP动作简单易学,肱动脉收缩压波动范围更小,体能消耗更低,对抗长时间高+Gz及反复出现的载荷更易掌控.建议定期进行抗荷能力训练,飞行员尤其是飞行教员应掌握这两种抗G动作,并根据实际飞行需要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心血管反应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抗荷生理训练教学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抗荷生理训练是提高飞行员自身抗荷能力的综合训练方法,其核心是有效提升飞行人员的心血管反应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反应能力在抗荷生理训练组织实施各环节的作用地位,探讨了如何围绕心血管反应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以系统开展抗荷生理教育、抗荷基础体能训练、抗荷动作训练和载人离心机训练等抗荷生理训练的教学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长率模式+Gz加速度暴露对局部脑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慢长率模式(GOR) +Gz加速度暴露对局部脑血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为加速度耐力终点预警提供依据.方法:12名男性志愿者完成HP抗荷动作训练后,在2个工作日内分为两组在载人离心机上分别进行0.1 G/s增长率的GOR模式+Gz加速度暴露,采用近红外线光谱技术记录(NIRS) rSO2变化.观察受试者自身心率、rSO2在+Gz加速度暴露前、GOR1耐力终点时、GOR2耐力终点时及+Gz加速度暴露结束后的变化.结果:受试者的GOR1耐力为(4.10+0.79)G,GOR2耐力为(5.82±0.70)G.心率在+Gz加速度暴露过程中持续升高,在GOR2耐力终点时的心率达最大值(110±27) beats/min.rSO2在+Gz加速度暴露前为(71.3±5.0)%,GOR模式+Gz加速度暴露开始后随着载荷的增加逐渐降低,到达GOR1耐力终点时降至(65.4±6.4)%(P<0.01),GOR2耐力终点时降至(61.6±4.6)%(P=0.000),+Gz加速度暴露结束后恢复到暴露前水平(P=0.635).rSO2降至最小值与到达GOR2耐力终点的时间差为(3.0±2.0)s(-3~+3 s).结论:rSO2在GOR模式+Gz加速度暴露时随着载荷的增加而降低,为该生理指标应用于加速度耐力终点的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提高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实践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强化心血管生理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持续性正加速度效应防护和生理训练是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围绕航空航天心血管生理相关实践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员未来航卫保障任职需要,现就如何提高学生在抗荷防护和生理训练实践中的任职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出一些思考建议,以满足新形势下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